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研究

2015-08-16 01:32李大伟程绍铂李淑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集约集约化土地利用

李大伟,程绍铂,胡 琳,李淑杰

(1.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长春 130020;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3.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辽宁 大连 160024;4.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

一、背景

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需求巨大,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与否直接影响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如当城市土地利用粗放式,就会占用城市周边的土地作为新的发展空间,往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理论主要关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特征和经济规律,地租理论、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区位理论分别提出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的数量和空间最优配置规律,这些理论为土地合理集约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学者近代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将土地利用集约度表达为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我国学者李秀彬等将土地利用集约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非土地投入的数量”。土地利用集约主要是从经济学上,特别是农业经济学来定义的。主要考虑了土地上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通过不断的增加投入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模型

城市用地通常比农业用地集约度更高,因为相对于农业用地,城市土地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强度高。城市中人们的日常活动除了经济生产活动,还有消费、休闲、娱乐等非生产性活动。因此,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应该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人类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的总量。可从人类的生产性活动量和非生产性活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也可以称作市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模型(见公式(1))。

式中:LUI,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亿元 /km2;EU,生产性活动经济量,单位:亿元;HA,非生产性活动量,单位:亿元;A,城市土地面积,单位km2。

那么EU就可以用城市土地所产生的GDP来表示;HA可以采用城市人口生活性消费总额来代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表示城市土地面积。因此,上述公式(1)可以写成:

式中:LUI,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亿元 /km2;NA,经济产出,单位:亿元;P,城市人口,单位:人;C,人均生活性消费额,单位,元;A,城市建成区面积,单位km2。

四、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分析

1.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测算。对20世纪90年代初46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数据来自199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最终获得了344个城市有效数据,123个城市缺少数据。按照公式(2)计算,344个城市LUI平均值为0.69亿元/km2,方差为0.24。

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关性分析。计算LUI与人均用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成区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系数,结果分别为-0.43、0.29、0.15、0.02。从相关性分析可知,LUI与人均用地面积表现很强的负相关性,表明人均用地面积越小,LUI越高,也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越高。LUI与城市人口规模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人口的积聚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这是因为人口的积聚会一方面会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使原来同样面积的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会促使技术更新,这样会出现节约土地的结果。LUI与城市建成区规模表现为较差的相关性。LUI与城市化水平表现为不具有相关性。

五、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综合分析

1.按人均用地标准分析。按照我国城市用地标准,分组统计(见表1)。结果表明,LUI的排序是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通过分析,人均用地标准越低,LUI的数据越高,可见人均用地标准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人均用地标准低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均表现为较好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大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较低。建议在城市发展中,要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标准。否则,城市将走向粗放式发展道路,这样发展方式是以蚕食城市周边土地(主要为耕地)为代价的。

表1 按人均用地标准分类

2.按城市规模分析。按照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分组统计(见表2)。结果表明,LUI的排序是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LUI均大全国LUI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排序与城市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呈现是相对的一致性。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不够,这也表明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而不是像大城市以扩张来接纳新来人口。中等城市与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尚可,但是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超过90平方米/人。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很好,其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很低。

表2 按城市规模分类

六、结论及建议

1990年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用地标准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分析过去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路径,并对现在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建议:(1)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应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并重点提高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2)在城市集约化发展建设中,要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考虑到我国实际,控制标准在90平方米/人以下较为合理。

[1][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滕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李秀彬,朱会义,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

[4][美]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M].谷树忠,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集约集约化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集约化育苗助推现代农业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