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2015-08-26 00:36项鑫伟
新课程·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生活化教学方式

项鑫伟

摘 要: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适应儿童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系统性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从教师的角度就这四方面来研讨如何让小学生的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构建起“生活问题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达成“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育模式;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提高小学生低段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把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起“生活问题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已有的体验建立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的观点。

一、概念的界定

(一)生活化教学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二)小学生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优化教学过程,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过程。

二、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低段小学生的品德课堂需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践和探讨如何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一)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联系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统观现行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不仅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关注儿童生活体验。如二年级下册《动物、植物与我们》一课,它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寻找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感受动物、植物和我们是一样有生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导向,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关爱生命。

因此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以“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和一些动植物的特征”为内容,课堂上让儿童与动植物做朋友,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和喜爱动植物的情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开农场、养金鱼为形式,引导学生整理资料,并制作简单的动植物知识卡。

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又注意了全面落实,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较高,有效促进了“知行统一”。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灵活运用教材,让我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去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

1.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近”

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近”是课堂内容的首选。《你真棒》一课需要关注授课班的学生,从本班中寻找、积累课堂教学的素材。这些就是距离儿童最鲜活的教学内容。

2.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序”

小学阶段的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儿童的身心成长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教师要有序推开教学内容,讲究内容的层次。在《你真棒》一课上,引导学生寻找朋辈伙伴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如夸赞同学会弹琴,及参加比赛获了奖等。第一层次的夸是肯定学生的回答,第二层次的夸应该挖掘弹琴获奖的背后可能是坚持不懈的练习或者肯吃苦的精神,第三层是能够这样努力我们也可以获得肯定和表扬。因为我们寻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序地推开是为了让儿童在课堂上更好地得到内化并有所体验。

3.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趣”

强调“趣”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艺术性、趣味性。在《我长大了》一课中,我们会选择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小时候的照片,寻找小时候的物品,试试再穿戴一次那一件件小小的衣服、袜子或者帽子,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更让再次体验的孩子觉得兴趣十足。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开发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基本确立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有大量的学生活动甚至还可以由师生双方协商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形式,把课堂转移到操场或社区。这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生活化。

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市场,进行现场的调查与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分组,分别对身边的临街小店、批发市场和大型综合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进行实践性调查,帮助学生对市场有更加深入、具体、鲜活的了解。

让学生感到快乐,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喜悦,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实现的。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课堂上灵活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真实地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转化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联系具体的生活体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低段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学科教学,重“知”传授的同时,更要重“意”的培养、“情”的感染。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每一步中都应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及时给予正面表扬,引导学生通过同学、小组以及其他的评价来发现和认识自我。

评价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到评价的特点有“过程化”“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个性与态度五个具体的角度来评价。评价方法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主要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作品分析”等,并注意综合运用。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把学生的评价结果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回归生活”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课堂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陆欢天.细节入手回归生活:谈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1).

[2]蒲蕊.教育与生活:博士论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2):1-5.

[3]周浩.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0(12).

[4]申志华.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生活化教学方式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