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理论与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初探

2015-08-28 14:38李幸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摘 要:轻动词移位的理论源于Larson(1988)的空动词(即解决双宾语问题的VP-壳)。在汉语研究中,黄正德(Huang,1997)使用这一理论分析汉语的短语结构;冯胜利(2000)用之解决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 verb)理论,对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进行句法推导,并用汉语中特殊句法现象来说明轻动词在使役结构句、“NP1的NP2+V得R”结构句、“NP1+V1+V2+NP2”类倒置动结式结构句和非常规动宾结构四种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的解释力和通用性,从而进一步分析轻动词理论研究方法的利弊,以期为将来轻动词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轻动词 使役结构 特殊句式

一、引言

“轻动词”是近年来生成语法研究的热点,Hale Keyser,Chomsky,Huang,Lin等人都有所论述。黄正德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运用到汉语研究中。黄正德的轻动词句法理论,源于Larson(1988)的VP shell理论和Hale Keyser(1993)的词汇关系结构假设。

Larson在研究英语“put”和“give”类动词时指出:一个谓词在句法结构中可以有不止一个动词短语投射。例如“John put a book on the shelf”的生成过程:首先,动词“put”投射生成一个“VP”,它的标志语是“a book”,补足语是“on the shelf”接着这个“VP”和一个空的“V”合并,又生成一个“VP”。这个“VP”以抽象动词“V”为核心,它的标志语是“John”,补足语是“put”生成的动词短语。这个理论称之为“VP shell”理论,它是为解决“put”和“give”类动词论元的题元角色指派问题而提出的。VP shell里的V只是一个空的位置,是为了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而存在的。

Hale Keyser(1993)根据Chomsky(1981)的句法结构是词汇的投射的假设,设想词汇首先在词库投射生成一个词汇关系结构,在这个关系结构中进行句法演算生成论元结构后,再投射到句法的D-结构。根据Larson的思想,Hale Keyser指出词汇关系结构中“VP shell”里的“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抽象动词,它好像一个空位置。这个抽象动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动词。

根据Larson(1988)和Hale Keyser(1993)的理论假设, Chomsky(1995)把轻动词定义为及物性结构的核心,它属于功能语类中的一类。黄正德先生对轻动词理论做了修正和扩展,他提出这个抽象动词不是空的,它有具体的语义内容,因为这个抽象动词带一个表“起始”的 作补足语。

二、汉语特殊句式

(一)使役结构句

使役结构包括两个事件:使役事件和结果事件,两者的关系是使役事件导致结果事件的发生。就其分类而言,Shibatani(1976)从形态上将使役结构分为词汇型使役结构和生产型使役结构,从语义上将使役结构分为指示型使役结构和操作型使役结构。Comrie(1981)从语义角度将使役结构分为直接使役结构和间接使役结构,从形态上将使役结构分为分析型使役结构,形态型使役结构和词汇型使役结构。

我们可以运用三分法对汉语使役结构进行分类,即汉语使役结构可以分成分析型使役结构、形态型使役结构和词汇型使役结构,其具体特征如下表:

类型 形式 特征

显性轻动词 独立词 不触发句法移位

过渡性轻动词 词缀 触发句法移位

隐性轻动词 无语音形式 触发句法移位

触发句法移位动词的使役结构,其使役概念和结果概念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谓词表达。根据VP壳理论,“把”字结构也被看作是分析型使役结构,“把”字是显性轻动词。显性轻动词不触发下层移位,下层中心结构的中心词呆在原位不动。在例(1)a中,轻动词分别为显性轻动词“使”,有独立的语音形式,不能触发下层“感动”、上移合并。如:

(1)a.那场电影使我感动了。

其生成方式为:

那场电影 使 我 感动

汉语形态型使役结构在汉语中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是一种相对缺乏曲折变体的语言。最典型的一个是“化”,能构成许多使役动词。如:“绿化”“恶化”“美化”等。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选择一个典型的英语形态型例句。例如:

(2)a.小说看哭了妈妈。

(2)b.The police enlarge the photo.

(2)c.我们绿化环境。

以上两例句的生成方式为:

汉语词汇型使役结构指的是那些包含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即使役动词是通过零派生从非使役动词转化而形成的。汉语中词汇型使役结构比较丰富。它的生成方式跟形态型使役结构基本一样,词汇型使役结构中轻动词是一个隐性的轻动词,与形态型使役结构中的过渡性轻动词一样,具有强句法特征,不能独立存在,触发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形成词汇型使役结构。如:

(1)b.我们丰富了校园生活。

(1)c.种种事情矛盾着我。

在(1)b中,“丰富”原本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具有“使丰富”之义。在(1)c中,“矛盾”原本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具有“使矛盾”之义。

我们认为这三种使役结构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所不同的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中轻动词的形式不一样,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因而形成具有不同表层结构的使役结构。它们共同的底层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底层结构中含有两个事件,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使役轻动词“v cause”,由于使役轻动词的强句法特征,有可能促使下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上移与之合并形成使役动词。

(二)“NP1+V1+V2+NP2”类倒置动结式

动结式是指“砍伤、学会、唱红、走累、哭醒、说清楚、教快”之类的黏合式述补结构,其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1+V2+NP2。动结式作为中外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其理论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已经渐趋成熟。在前期的研究中,有关专家、学者多是从整体上对动结式进行把握,对于动结式中存在的类似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种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句法结构的分析并不多。在此,本文借用张翼(2009:34~42)的观点,暂且将此类结构称为倒置动结式。在涉及倒置动结式的大部分文献中,其分析多是从语义、认知构等方面进行,鲜有文献是从生成句法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的。下面笔者以2(a)“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例子,借用轻动词理论来具体分析,如图4:

如上图所示,在“小说看哭了妈妈”这句话中,“小说”在“Spec-VP”的位置生成,充当句子的主语。轻动词“V”的补足语是“VP”,“VP”的中心语是“看”,“看”选择了一个小句“妈妈哭了”作它的补足语。小句谓语“哭了”首先向上移位至“看”,与“看”合并为动结式“看哭了”,合并后的“看哭了”继续向上移位至动词“v”的位置,轻动词赋予了它致使意“小说使……看哭了”,这时底层的“妈妈”向上移位至“Spec-VP”的位置,取得宾语位置,经过移位、合并,最终形成了“小说看哭了妈妈”的表层结构。轻动词的引入,很好地解释了受事宾语“小说”出现在主语位置的现象。

至于“小说”为什么在“Spec-VP”的位置生成,而不是在由“看小说”移位生成。一种解释是借用转喻(metonymy)机制。熊仲儒(2004:471~476)曾引用沈家煊(2004:3~15)的转喻(metonymy)机制来阐述动结式的致事选择问题,即“小说”这一致事与“看小说”关系密切,“小说”作为致事本身就已经蕴含“看小说”的言外之意,即“看小说”使“妈妈哭了”。另一种解释是借用汉语中特有的致使轻动词“把”字。众多生成语法学者都论证了现代汉语中“把”是一个轻动词,也就是说在及物性结果补语结构的上层“VP”投射中,中心语“V”可以实现为有语音形式的“把”。

(三)“NP1的NP2+V得R”结构句式

“他的老师当得好”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含有非典型领属关系的结构,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笔者尝试采用的VP壳分析法重新整理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生成方式。

“VP壳分析法”设置了两层动词短语结构,位置低的VP的中心语V支配一个动词,位置高的VP的中心语V不支配任何显性成分,如图一所示,“当”是二元及物动词,占据位置低的VP的中心语成分,外论元是主语“他”,占据位置高的“Spec,VP”位置;内论元是宾语“老师”,占据位置低的“Spec,VP”位置。补语“得好”被看作以“得”为中心语的Dep短语,占据V“当”的补语位置,如图二所示。然而在此例中,位于位置高的中心语“V”的语音形式为空,需要位置低的中心语“当”上移,并与之合并,同时,只有“当”上移后才能将“老师”列入其管辖,并为之赋格,以满足格检验式(case filter)的要求。

(四)非常规动宾结构

轻动词理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解释现代汉语中“一动多宾”的现象。譬如,拿所谓“二元六系”的动词“切”来说(沈阳,1994;陆俭明,2002),最不合常规的是表方式和工具的事物成了下属动词的宾语。这可以非常自然地在下面的结构中得到解释: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常规动宾结构,如“吃食堂”“吃大碗”“切丝儿”“晒太阳”等,这些结构形式和意义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对于这些语言现象,冯胜利(2005)认为,“丝儿”和“这把刀”都是动词“切”所表动作涉及者,在句法层面,即动词“切”的题元,动词“切”在轻动词DO的吸引下移位,并与之合并。移位后生成的表层结构就是“切丝儿”和“切这把刀”这样的非常规动宾结构。

三、轻动词研究方法的利弊

朱行帆(2005)认为:以生成语法的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的轻动词句法为基础,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句子是由轻动词作为事件谓词投射生成的。他用黄正德(2008:225-241)的轻动词理论分析了“王冕死了父亲”这样的句子,认为它的下层结构投射轻动词,该动词选择经历者作为指示语,事件作为补语。它的表层形式是由中心动词位移到轻动词位置构成。

轻动词理论在解释上述特殊句式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使役结构生成方面,英汉使役结构中都存在一个轻动词,并且所有使役结构都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由于不同类型的轻动词促发不同类型移位,所以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在VP壳理论框架内,通过对英汉使役结构进行统一句法解释来探讨语言的共性,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合理性。(程工,1999)

英汉“NP1+V1+V2+NP2”类倒置动结式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然而对于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从生成句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更少。本文借鉴Chomsky的最简方案中的轻动词理论,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实例分析了类倒置动结式。其实,在“小说看哭了妈妈”这句话中,存在语义上的致使关系,即“小说把妈妈看哭了”。为了解决这种致使关系问题,本文借用了轻动词理论来对这句话进行了句法推导和理论解释。

在“NP1的NP2+V得R”结构句式中,黄正德(2008:225-241)用“词义分解与核心词移位”来解释。“词义分解与核心词移位”建立在轻动词(light verb)和动名词相结合的理念上。沈家煊(2006:291-300)创立了造词造句的“糅合”(blending)理论。在造句层次上,沈家煊(2006:5-12)以经典句子“王冕死了父亲”为例,较好地说明了有关句式的生成机制。本文从VP壳的角度进行了浅析,但此种方法肯定存在诸多问题,盼将来更多的语言学家探求出这类结构的普遍生成理论。但是在“NP1的NP2+V得R”结构句式中,比如说在解释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时,轻动词能给出一致性的解释。但是,有些结构中,若解释的动因不够明确,则会引起争论。像“救火”,冯胜利(2005)用“对火进行抢救”来作为他的底层结构。但是,《说文解字》把“救”解释为“止”,很多训诂学家也是用“止火”来解释“救火”的,那么“救火”就谈不上什么“非常规”了。这种所谓的非常规在英语中也是存在的,Fillmore(1977:5~29)用格语法理论分析过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宾语的选择关系,认为想要成为句子的核心成分,就必须进入“透视(perspective),而要进入透视域,则要具备一定的“显要性”(salience)。出现这类非常规动宾结构,显然不只是形式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表达的需要和语用层面的需要。

四、结语

关于轻动词,很多语言学家从句法属性和语义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关于汉语特殊句式与轻动词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说明,从轻动词角度,简要地分析了汉语的特殊句式现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特殊句法现象解释为例,说明轻动词在使役结构句,“NP1的NP2+V得R”结构句,“NP1+V1+V2+NP2”类倒置动结式结构句,非常规动宾结构的解释力和通用性,并进一步分析轻动词理论研究方法的利弊,期待将来能够对汉语的特殊句式问题做一个更加系统、深刻的、精确的解释。

参考文献:

[1]Larson,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3).

[2]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语言科学,2008,(3):

225-241.

[3]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

(1).

[4]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5]Chomsky,N.2000.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A].

In R.Martin,D.Michaels & J.Uriagereka.(eds.)Step by Step: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u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MA:MIT Press,89-155.

[6]Hale,k,and Jay,K.Argument structure[A].In KennethHale

and Jay Keyser(eds.).The View from Building20[C]. 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3.

[7]Shibatani M.Causativization[A].Shibatani,Masayoshi

(ed.).Syntax and Semantics[M].Newyork:Academic Press,1976.

[8]Comrie 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Syntax and Morphology[M].Oxford: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1981.

[8]张翼.倒置动结式的认知构式研究[J].外国语,2009,(4):

34-42.

[9]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4,(4):471-476.

[10]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

(6):3-15.

[11]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2]陆俭明.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考[A].语言学论丛第26辑[C],

2002.

[13]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

(1).

[14]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

2005,(3).

[15]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 ”谈起[J].语言科学,2008,

(3):225-241.

[16]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

造句[J].中国语文,2006a,(4):291-300.

[18]沈家煊.“糅合”和“截答”[J].世界汉语教学,2006a,

(4):5-12.

[19]Fillmore,Charles J.The need for a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s,In Karlgren,Hans(Ed.)[J].Statis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1977,(12):5-29.

(李幸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