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分析

2015-09-06 00:36朱玉珍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音色

朱玉珍

(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分析

朱玉珍

(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摘 要】在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中国竹笛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竹笛演奏过程中,其音色的艺术表现必须要把握到位,根据这一乐器的多个调性音色特征、演奏控制音色特征、贴膜变声音色特征,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到了中国竹笛的各种音色变化。本文就演奏中音色的把握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竹笛演奏;音色;控制把握

王晓俊在《中国竹笛音色总论》中,从竹笛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竹笛的音色进行了分析讨论。文中指出了竹笛音色的客观影响因素包括制作的工艺、竹材的选择以及竹笛膜质的选择等,主观影响因素自然就是演奏者的乐感。众所周知,演奏中竹笛的音色与演奏者息息相关,它以何种表现形式呈现,一方面取决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演奏者同竹笛之间的契合程度。竹笛演奏中的音色把握大抵要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口形

随着近现代演奏家对于中国竹笛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竹笛自身所处的多样化状态,关于口型的说法通常都会出现很多相左的意见,大都各有所执。但据经验丰富的专业研究人员来看,口形应当是与丰满、圆润、不断变化着的音色相匹配、符合的。一般要符合的基本要求是:嘴角轻贴牙齿,稍微向中间部位靠拢,人中处在放松状态,同时要使得上下唇之间的合体部分微微地向前伸,形成如此一种放松的自然的口形。在演奏中,口形的不同自然会发出不同的音色。口形放松的话,音色就比较明快;口形较紧的话,音色就会比较沉闷。因此,竹笛演奏者在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应当根据作品的具体风格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为调整依据,调整口形的松紧状态,使其表现出符合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演奏者在演绎《江河水》这一曲时其情感基调十分悲痛,因此音色切莫过于明亮,而应当根据口形的控制原理,使其变得沉闷、昏暗一些,这样一来,就适合了这一曲调的情感基础。当然,竹笛演奏者除了通过口型变化实现音色不同的感情表现形式,还可以通过运用调整音色的手段加以协调,类似笛膜的变化调整,包括厚度、松紧度、湿度等,最终目的就是增强演奏者对于竹笛音色的表现力。

二、气束的素质

日常我们所提到的“口风”,是指呼吸、口劲、风门以及口形等诸多方面的协调表现,同时还包含着嘴唇在与竹笛吹孔达到契合之后所产生的气束同吹孔之间的一种契合状态。气束的素质连同气束与竹笛吹孔间的契合度的联合表现形式就称为口风,细致讲来就是指气束所能吹出的粗细状态、角度以及力度等。

气束的粗细状态直接对演奏中的音色产生影响,实质上气束的粗细状态就是风门的状态,包括大小和变化频率。风门大的情况下,音色就会表现得浑厚松弛,并且通畅,只是这样的表现形式并不容易被控制,过大的话,就会呈现出浑浊、毛躁的形式,同时于演奏者而言,是非常费气力的;风门小的情况下,音色就会表现出纤细、纯净并且坚实的感觉,过小的话,就会使音色绷紧或暗淡。通过对气束的控制来把握竹笛的音色调整,旨在最终产生音色不断变化着的、适合竹笛相关作品的艺术表现。例如竹笛演奏者在演奏《牧民新歌》这样的一部作品时,应当将气束加快,较快的气速会使得竹笛音色柔美中凸显紧张感,以表现出大草原宽广辽阔的气势和壮观秀丽的景象,同时还可以将牧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位置和朝向

在竹笛演奏过程中,竹笛吹孔的放置位置,以及演奏过程中吹孔的朝向,都对竹笛演奏作品的效果和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竹笛吹孔在演奏者下唇偏下的位置,会导致漏气过多,使风门与吹孔内截斜面的撞击点之间的最优距离过长,导致音色气虚、昏暗,饱满度不够并且杂音太多;反之,如果放置位置在下唇偏上,音色就会厚实、偏坚硬,音量大、音准过高。总之,竹笛吹孔的放置位置不宜偏上或是偏下,这些都会导致缺乏边棱分劈条件,难以发音。演奏者必须深刻掌握和控制竹笛的放置位置,进行调整发音。

对吹孔朝向提出要求的目的在于,合适的吹孔朝向能保证气束同吹孔内截斜面之间的合理角度。正常的吹孔朝向应当是正上方,然而根据演奏作品的风格,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但需要符合的条件是吹孔被下嘴唇覆盖的面积应在1/3至1/4之间。

总而言之,中国竹笛因其特有的音色特征,在竹笛整体的艺术表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竹笛演奏者能否真正娴熟地把握竹笛各种各样的音色特征,是评判其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竹笛演奏和相关教育者,应当对这一方面不断地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达到对竹笛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使得中国的竹笛演奏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2]耿涛.谈中国竹笛的音色特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6):56.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83-01

猜你喜欢
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细腻的音色,震撼的动力 Progression Preamplifer前级放大器 Progression Mono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钢琴演奏音色的技术研究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