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儿歌的现状及活态传承

2015-09-06 00:36杨红娣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

杨红娣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来凤儿歌的现状及活态传承

杨红娣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来凤民间儿歌现存状况的介绍和对其衰落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保护与传承措施。一方面引起来凤民间儿歌抢救、搜集、保存和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重在加深对口头文艺创作与发展的重要性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从而促进和激发原生态民间儿歌的创作与传承;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民间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来凤儿歌;传承现状;传承方式

儿歌是人在孩提时代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如摇篮曲、字头歌、数数歌等,因重音韵而适合吟唱,且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流传。儿童的本性需要游戏与自由,需要实现个人满足,并充分展现自我,儿歌就是非常适宜于儿童游戏的一种民间歌谣。但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儿童的生活面临日益严重的异化,越来越疏离自然的纯真,失去了传统的游戏方式与游戏空间。口承儿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正逐渐淡出儿童的世界。如何从不同层面审视民间儿歌,把握和开掘其特质,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促进民间儿歌的发展与传承,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来凤原生态儿歌的现状

坐落于湖北西南边陲的来凤县,是一个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原生态民歌充斥着城乡的每个角落,青少年和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创作了不少具有童真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间儿歌。

来凤原生态儿歌历史悠久,是世世代代来凤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凝聚了来凤人民的智慧与文化。这些代代相传的原生态儿歌天然质朴,无需乐器伴奏,内容活泼生动且游戏活动性较强,吟唱过程中能够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例如《跟到别个学》:“跟到别个学,变麻雀,麻雀飞,变乌龟,乌龟爬,变粑粑,粑粑臭,变黄豆,黄豆香,变机枪,机枪打得远,哪个儿不要脸。”虽然内容欠缺美感,但音律和谐,节奏感强,使儿童在娱乐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语言的音韵感。游戏歌还能协调儿童的肢体动作,促进儿童的小脑发育,例如《打掌掌》:“打掌掌,讨莽莽;讨得多,递哥哥;讨得少,递老老;老老没吃饱,我又再去讨。”又如《虫虫飞》、《金金窝窝散磊》、《推豆腐》等,这些原生态儿歌在吟唱过程中都伴有肢体动作的参与,促进了小脑的健康发育。儿歌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模仿力,例如以动物的行为举止为题材的《鸭罗罗》:“金唷金唷摆摆,银唷银唷摆摆,鸭罗罗进笼来,唆罗唆罗穿草鞋。”在模仿动物动作的过程中,融入对动物的生动描绘,情趣盎然,增添乐趣,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除此之外,儿童吟唱当地原生态儿歌,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和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来凤儿歌多数是用当地方言吟唱的,例如土家儿歌《嬢嬢脚》:“嬢嬢脚,踩田角,大脚板,踩田坎。牛角尖,尖上天,天又高,落把刀。么子刀,菜刀。么子菜,竹叶菜。么子竹,楠竹。么子楠,麻篮。么子麻,短麻。么子短,锅铲。么子锅,耳锅。么子耳,木耳。么子木,杉木。么子杉,河沙。么子河,大河。么子大,海大。么子海,螃蟹。么子螃,拼盘。么子拼,豆里筋。么子豆,瓜葫芦。么子瓜,吹喇叭。七一吹,八一吹,吹得你姐姐一眼睛灰。”以当地方言为载体,传达了来凤这一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文化特色与风格,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当地广为流传的原生态儿歌主要依靠社会口头传承与家庭口头传承等方式传播,多数儿歌无文字记载。在笔者的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学校单独开设当地原生态儿歌的课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当代少年儿童不会吟唱本地区的原生态儿歌,大多数家长表示只在孩子婴儿期时凭记忆吟唱过几首当地有代表性的儿歌,几乎没有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进行过有意识的系统传授,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当地原生态儿歌进行搜集、整理、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不仅如此,当地原生态儿歌的创作者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儿童接受儿歌,都是从“好玩”、“有趣”开始的,这种心理并不是纯审美的,但儿歌寓“教”于乐、寓“知”于乐、寓“理”于乐的特点使其有助于儿童启迪智慧、增长知识、陶冶高尚的情趣,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品德,还能够将现实的自然与孩童的天真烂漫完美结合。然而作为儿童精神食粮的儿歌,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欠缺,社会认同薄弱,导致了当地原生态儿歌生存发展的空间严重不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

二、来凤原生态儿歌衰落的原因

由于口承文艺自身的局限性,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生态儿歌逐渐被社会中的其他形态所取代,儿歌的保护、创作和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断层。

首先,由于口头传播的局限性,制约了来凤儿歌的流传。儿歌的传承形态,自古以来就是“人”的传承,是人际关系间的直接传承,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文化信息的传播。当地人熟知的儿歌,多数是家族口头传承与社会口头传承的,无文字记载。在传承的形式上,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甚至是单线传承来实现。儿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多数都在家庭中进行,由长辈传述给子女,如外婆到母亲到自己,基本都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少有文字记载。社会传承是指家族传承之外的儿歌传播活动,如邻居小孩之间在游戏交流中的传播,这类传播方式与家族传承一样,基本都是以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这样的传播方式必然造成儿歌传承的局限性。

其次,传播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减少,加速了来凤儿歌的衰落。来凤儿歌的传承形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然而通过父母口口教唱的传播方式如今已不多见。在走访中发现,百分之四十的家长表示由于工作原因,没有时间教孩子唱儿歌,部分家长认为儿歌的教唱,属于学校音乐老师的教学范畴。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己在童年时代会唱很多儿歌,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儿歌已经变得陌生。当今学校音乐课传授的内容,多以流行音乐为主,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儿歌,被人们逐渐遗忘。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甚至将音乐课、美术课改成了语文课和数学课等主课。这样,作为主要传播主体的家长与教师,逐渐弱化了传播者这一身份。

儿歌创作者的严重断层,也导致了来凤儿歌的衰落。虽然已有的儿歌积累了祖祖辈辈人民的生活经验与经历,但现代人习惯了感官化、商业化、观念化的艺术,旧儿歌与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相符,使孩子们对儿歌产生隔阂。旧儿歌中的一些歌词,让他们感到陌生,例如他们不懂“赶集”的含义,便对歌曲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原有的儿歌基础上,由创作者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劳动。

再次,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来凤儿歌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大力推行,社会与学校采取以成绩为标准的单一衡量标准,部分小学除了正常学习时间,增设早自习、晚自习、周末补课,加大教材与试卷的购买量,加班加点,死记硬背,紧紧围绕考试与升学的需要,不断进行片面的知识教学。这种只重视应试内容,忽视非应试能力培养的教学,不仅严重占用了儿童的课外时间,还损害了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应试教育的实行,把儿童的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内,导致学生无暇参与多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课外活动。童年是个体历程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人类本体来说,越是文明的早期阶段,越是让人向往和追慕质朴纯真。很多儿歌都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编的,节奏明快,体裁多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增长课外知识,启迪智慧。例如这首游戏歌《抽中指拇》:“一二三四五,蛤蟆跳金鼓,抽到中指拇,再打一十五。隔壁有个王老五,天天都在煎豆腐。我想偷一块,又怕先生打屁股。一拧一掐,毛焦火辣,猫上瓦,噼里啪,猴子上树扳干柴,乒隆砰隆跌下来。”内容活泼生动,节奏感强,有助于协调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促进小脑的健康发育,并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这些是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应试教育遏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抹煞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积极性。片面追求高分,增加学习负担,不利于儿童正确、全面的发展。学校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使儿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另外,娱乐方式现代化,也是导致来凤儿歌衰落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儿童的休闲娱乐方式与成人一样,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的趋势。从扔沙包、跳房子、玩弹珠、唱着儿歌做游戏等传统娱乐方式逐渐发展到卡通动漫、电子游戏、游乐场等新兴娱乐项目。卡通动漫、电子游戏逐渐成了孩子们娱乐休闲的首选。一群孩子拉着手在院子边唱儿歌边做游戏的场景在如今已很难看到,进网吧玩网游,在家里看电视成了普遍现象。儿童的身体素质逐渐变差,近视率越来越高,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们接触了过多的成人现代化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游戏中所携带的民族文化精神脱离了儿童的生活。

三、来凤原生态儿歌的活态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15日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族人民有权享有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护民间创作传统及其传播者势在必行。因此,为了保障民间创作传统的地位,必须采取措施,并保证能够从经济上给予资助和帮助。各会员国要以适当的方式展开民间创作教学活动,并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将其归为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加强对民间创作的重视,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与艺术。给致力于创作和传承民间文化、拥有民间创作材料的个人与机构提供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保护各地区民间创作的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不存在问题,通过家族与社会的口耳相传,使许多有价值的民间儿歌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被现代工业社会取代的今天,媒体迅速发展,网游、卡通、电子游戏减少了儿童与传统民间文化的接触,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儿歌面临萎缩甚至是消亡。

活态保护民间儿歌是传承的核心,主要包括教育与传习、建立相关的保护传承机构和广泛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传习与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让当今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与继承。二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纳入传统民间儿歌的教学。建立相关的保护传承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是地方政府的组织,也可以是民间社团的组织。地方政府可指定政策,实行经济资助,而民间社团则以技艺传教与集资开展活动为主。除此之外,加强理论研究也势在必行。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民间儿歌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方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将民间儿歌引入学校这个传承民族音乐的主流渠道,从而实现来凤民间儿歌的“活态”可持续传承。那么我们的民间儿歌音乐教育,尚有内容与方法、理念与体系等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和研究。由此可见,对于来凤民间儿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仍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去探寻和研究。

来凤民间儿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关注是来凤民间儿歌久旱遇甘霖的好事,但因长期受到社会的忽视,缺少正确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方式,其生存发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应该有更多人承担起继续探索来凤民间儿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J6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05-02

作者简介:

杨红娣(1988-),女,湖北来凤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3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明清以来湖北恩施地区民歌形态与源流研究”(编号5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