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

2015-09-06 10:24贾萌飞杨帆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参与感体验

贾萌飞?杨帆

摘 要:目的:研究思维拓展课程的定位与参与体验教学法对课程的影响。方法:采用比较研究法,具体比较了美国与我国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讨论了两者的特点与不足,重点研究我国艺术设计思维拓展课程现状与问题,引出该课程应该具有的普适性、专业指向性,最后分析了参与体验类实验对学生的影响。结果:艺术设计思维拓展课程应该即具有普适性的思维自由拓展,又具有专业指向性的思维综合表达,两者又被参与体验的教学手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

关键词:思维拓展;参与感;体验;实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思维拓展课程在我国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中仍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中国古代美术是作坊式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古典学徒制,创新多体现在形式上,如工艺品的器形、技艺与图案上,无所谓思维拓展。现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已历百年,新中国之前是对日本、欧洲艺术教育体系的模仿,新中国成立后是对苏联旧式教育体系的嫁接,其中以对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基础教学《设计素描》的整体移植达到了当时思维拓展课程设置的高峰,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巅峰也仅仅是设计基础中最为基础者——以写实为训练目的的传统造型课程。周至禹教授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思维训练课程,经过数年的实践,已渐成体系,然而周至禹说:“一直以来,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1]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给予创新思维课程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参与体验式思维拓展课程的教学思想

艺术设计是思维创新型人才的密集领域,而不是新型苦力。思维拓展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并拥有独特的审美意识,一味重复别人创作出来的视觉形式与观念没有任何意义,当下很多院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思维类课程,不过很少能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容易走极端。一个极端是要么缺乏通识教育,过度强调专业方向,这损害了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使他们过早的丧失了激情与个性,成为“PS操作员”、“排版工人”等;另一个极端是完全对专业不管不顾,把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完全抛在脑后,这种课程无视市场需求,最终沦为一支“安慰剂”。

思维拓展课程的标杆在美国,美国教育者将思维创新像基因一样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王受之在《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一文中讲道这一点:“美国现在大部分艺术学院中的艺术系,都没有必修的表现基础课。所谓的表现基础,就是我们常常认为是造型艺术中心的写实技法和造型技法基础……当代艺术强调观念的表达,重在观念,而表达的手段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选择结果,因此可以说大量的创作时间是用于观念的讨论,而不是作品的制作。”[2]美国教师不在乎学生采用什么技法、什么风格、什么手段,只要求作品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新的情趣,所以学生往往将创作与设计看做类似理科的实验,而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锻炼造型技艺。不过早期美国的艺术设计也没有思维创新类课程,而是对欧洲教育体系的翻版,直到二战后,针对企业对接的成熟艺术设计体系才逐渐成型,经济市场对这个体系影响非常大:“美国设计主要是针对大企业……而形成的课程特征……每个学期都会有两三个项目课程是于企业密切关联的。”[3]当代美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含三个模块,一个是基础模块,一个是理论模块,一个是设计模块,三个模块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每个学期都会开设每个相应模块的课程[4],而不是像我国的课程先训练基础,比如素描色彩课、构成课、图形课放在大一,而字体设计的中级课程、VI设计等的高级课程放在更高年级,互相之间有刻意设立的隔阂。

我国开设思维拓展课程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没有通识性,只有专业性,从小学、初、高中开始设立的美术类课程就长期得不到重视,而高考美术学生的评判标准又比较单一,一般是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考试,这将大学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逼上一条极度专业的道路——艺术设计课程的首要目的沦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而非能独立思考的设计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了学生不积极配合的尴尬情况,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经过台下长时期的噤若寒蝉、鸦雀无声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原因是学生自大学之前从来都是被培养出来接受各种知识的,他们的惯性思维是在大学学习知识的升级版或某种技能。

我们还是与美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作比较:美国综合性大学艺术系首要的培养目标并非让学生变成“高精尖”,而是普及艺术设计思想。我国在大学入学前艺术设计通识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阶段过早的高强度专业训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赶入专业的“牛角尖”,很难再有对生活的情趣有新鲜体会,从长远来看会限制学生发展,所以思维拓展课程需要“通”,即这门课必须具备通识的特性,此外,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各种不同的领域——语言学、符号学、材料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做相应的联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思维拓展要为日后的高级课程、核心课程做衔接的桥梁。

理想的思维拓展课程应该是有专业指向性,而无专业束缚,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在不同的领域跳出跳入,有足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支撑他们观察、进入并最终能够推动行业发展。

二、思维拓展课程的设置与体验实验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中级-高级课程划分,以及通识教育匮乏,思维拓展课程适宜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下表是我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担任《思维拓展表现》课程时对课程安排的实验:

课程

主题 学时分配

(总36学时) 实践

内容 课程

性质

一、思维概论 4学时 名画扩展联想 概论

二、创意方法 12学时 自然、人工物的联想与组合 带有普适性的一般思维创意

三、思维导图 “我”的主题表达endprint

四、头脑风暴 诗句的随机组合与视觉化

五、概念简单表达 20学时 简单概念与公益设计 带有专业方向指向

六、概念综合表达 复杂概念与时间的表达

概论与一般思维创意阶段(前16学时)重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思维与创意,它们能够做什么,而到了专业指向阶段(后20学时)侧重点又落在艺术设计行业的实践上,思维拓展最终需要融入广告、包装、版式等形式,也就是说该课程有一个“先放后收”的轨迹。不论是“放”是“收”,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参与感”来完成。

我会在课堂上辅助讲授而设置若干小型实验,促进学生的课堂兴趣并最终使他们理解设计师是要直面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比如在课堂进行到“对比心理与思维定势”一节时,我安排了两个简单的实验,第一个是“冷、热、温”水实验:首先让学生将左右手分别同时放置在较热与较冷的水中,然后再一起浸入温水中,这时学生会感到左右手一冷一热,事实上温水没有温度变化,感受冷热的原因是手受到了热水、冷水的不同刺激。当然这个实验说明的是人的感受会受到影响,对相同的结果做不同的反映,是没有专业指向性的普适实验,所以接下来我还安排了第二个“外貌协会”实验:为学生发放若干模特照片,这些模特都是两两并排在一起,并要求学生以百分制为他们打分,其中一部分同学拿到的全部是普通模特,样貌差别不大,而另一部分同学得到的是普通模特与超模并列,外貌、身材、气质相差较大。“外貌协会”事实上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关于对比原理实验的变体,我将它改造的更指向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经过打分,普通模特之间的对比基本没有60分以下的情况,同样的普通模特在与超模的对比之下却往往会不及格,有的甚至得了0分与负分。这时我会将结果公布,并提出为什么在广告中企业会重金聘请美的超乎寻常的模特代言自己产品的问题,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打破冷漠的课堂气氛,热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带着主动的想法再接受我接下来的引导就会顺畅的多——我指出广告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就是对比法,美与丑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色彩对比、价格对比、过去与未来、理智与情绪、现实与超现实等,选择其中的一种让他们不使用非绘画[5]的手段去制作一个对比的画面就不会有抵触的心理,他们在课下还会找到相关的广告与我讨论。到了二年级开始学习广告设计课程时,学生就会有一个综合表现技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带着兴趣与正面的情感享受更高级的专业课程。

三、结论

一些人认为“艺术设计靠悟性”、“艺术设计无法可教”都是不准确的。思维拓展课程要重视两法,一是“无法之法”,二是“有法可依”。前者是具有普适性的思维自由拓展,后者是具有专业指向性的思维综合表达。两者又被参与体验的教学手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拓展课程还应该有科学的评分与奖惩体系,而不能仅靠学生自觉。

除了实验调查与较为常见的案例教学与辩论教学,我还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刺激与加强学生对思维拓展课程的参与度,其中有实际项目、设计比赛、设计小组、讲座展览等。

注释:

[1]周至禹.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03 P03.

[2]王受之. 《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0. P49.

[3]王受之. 《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0. P107.

[4]以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广告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为例,其中基础模块的课程有:电脑设计基础(3学分)、设计基础一——元素与程序(3学分)、传达速写(3学分);理论模块的课程有:现代主义导论(3学分)、版面设计史(1学分)、;设计模块的课程有:字体设计(3学分)、传达设计一(3学分)。总学分为19学分。我们能看到其中有很多带有“一”字样的课程,也就是说该课程在下个学期还有第二次课程,这些课程不是一次性就结束了,而是带有阶段性的任务与目的,其目的是使三个模块的课程能够更加有机的融合并有延续性.

[5]摄影、综合材料、装置、多媒体视频等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03.

[2] 王受之. 《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0.

[3] 陈新华. 《元素与原创——识别设计能力基础训练》.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01.

[4] 罗伯特·B·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作者). 闾佳 (译者). 《影响力》. 万卷出版公司. 2010.09.

[5] 周至禹. 《新思维设计系列教材:艺术设计思维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2.

[6] 刘明.  《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05.

[7] 朱伟娟. 《从创新工作室谈创新思维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03.

[8] 邢晗. 《趣味创意——浅谈图形创意课程的多元化创意》. 《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0期. P168.

[9] 梁智龙. 《设计基础课程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05.

[10] 郭新燕. 《拓展型课程设计中提高课堂参与度的设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04.

[11] 王静.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参与感体验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戏剧影视古装造型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