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电视分级怎么搞

2015-09-10 07:22李颖浩
看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时段分级电视节目

李颖浩

2015年元旦夜,停播四天的《武媚娘传奇》复播,停播原因也随之揭晓:“胸器”太多。在复播的几集中,武媚娘等女性的胸部镜头全部被剪,画面仅呈现远景和肩膀以上的近景。结果,高达3亿元投资制作精良的大剧,被重新剪辑之后,变成“满屏都是大头照”。为了“避胸”,精致的宫殿和华美的服装,甚至“陛下的脸”都被切到了镜头外。

有人说,美国电视也“反低俗”,节目有“不能露点”的底线,只是中国目前的底线在“事业线”而已。不过,美国“不能露点”的底线只针对无线公共台在早晨6点至晚上10点播出的节目,其他收费台及所有电视台在晚上10点至次日早晨6点的“安全港”时段则无此限制。

那么就有舆论认为,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电视分级制度,所以武媚娘才会被“剪胸”。跟电影分级制度一样,呼吁电视节目分级制度的呼声也由来已久。2004年,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透露,有关部门对“电视分级”的探讨已经进入调研阶段,未来预计推出的电视分级不仅会将节目分级,划分时段,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成人频道(但绝不会有三级片)。可是不知为何打这之后电视分级制度的推出计划就不了了之了。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实行了电视分级制度,尤其是传媒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荷兰、法国、以色列、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没有实行电视分级制度,其中就包括了日本、英国、德国这样的大国。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认为电视节目分级制度是中国非常值得考虑借鉴、引进的制度,即便这不是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制度。

美国电视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除极少的无线公共电视外,几乎所有电视台、节目公司都是依靠竞争生存发展。电视节目竞相追求刺激和出位,从上世纪60年代起,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逐渐充斥美国电视屏幕。

曾有一份统计显示,在电视分级制实施前夕,美国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7个多小时。而如果一个美国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3个半小时,那么在他18岁以前,他会在电视上看到4万次凶杀和20万次的暴力行为,并看到近14000个性行为场面。

充斥荧屏的暴力与色情内容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现在美国电视主要“反低俗”,而对“暴力”内容比较宽容不同,当时美国社会对电视暴力的非议更多。1977年,佛罗里达州15岁少年罗尼·萨莫拉开枪射杀了住在他隔壁的82岁老妇人。律师为其做无罪辩护时,认为他观看了太多电视暴力节目,已经习惯了暴力,无法区分是非对错。“如果判萨莫拉有罪,那么电视就是从犯”的辩护引起了社会反思。

校园枪击、少年行凶、少女未婚先孕、青少年吸毒等事件屡见不鲜,美国政府和电视业开始面临着巨大压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历任美国总统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克林顿为在1996年总统选举中胜出连任,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改变电视暴力和性内容泛滥的现状,以赢取民心。

1996年,在成功连任的克林顿的强力推进下,由全国广播协会、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美国电影协会三大业界社团联手制定的电视分级制度得以通过,并于次年开始实施。这套办法参照美国电影分级标准,按照不同年龄段把电视节目分成6个等级:TV-Y、TV-Y7(包括可替代版本TV-Y7-FV)、TV-G、TV-PG、TV-14和TV-MA。

自1997年起,美国所有电视节目需要在片头显示正在播出节目的级别,只有新闻和体育节目除外。后来在家长们的建议下,在此基础上又加入针对节目内容评估性的分级——即用英文字母进一步标示出节目中有哪些内容是需要警醒的。其中,“V”代表暴力,“S”代表性爱情节,“L”代表粗口,“D”代表性(暗示)语言。如美剧《妙女神探》的一些集会标明“TV-14 DLV”的字样,表明该集电视剧不适合年龄在14岁以下的青少儿收看,里面包含性(暗示)语言、粗口、暴力等元素。

但电视分级不同于电影,每年好莱坞生产的影片数量有限,而电视节目数量很多。如此庞杂的电视节目交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定级显然无法完成。因此,给电视节目划分等级的工作由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自觉完成。

《辛普森一家》在美国属于“ TV-PG”级电视节目,建议家长提供指导

另一个难题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给予言论和表达以充分自由, 不允许政府直接干预媒体, 插手节目生产。

上世纪90年代初,被克林顿称为“伟大发明”的V芯片(violence chip)问世,给上述难题带来了解决希望。利用V芯片(1997年后生产的电视机强行配置该装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设定过滤的级别。V芯片可以自动屏蔽限制级别的内容。这样,控制电视暴力与性的权力交给了家长,政府也不需担心干预媒体的罪名。

如此,分级制度也让电视业从社会舆论压力中获得一定解脱,创作更加规范和自由,对于受众目标并非为青少儿或以其为主的节目来说尤为如此。而对于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的节目来说,播出则会注重保证青少年的收看安全,甚至有时还“矫枉过正”。如美国电视台播放日本动画时,为了扩大可收视观众群,降低节目分级,往往对动画中暴力和色情的元素进行修改。

美国有名的动漫版权代理公司4Kids译制了《游戏王》、《海贼王》、《神奇宝贝》、《龙珠Z》等众多日本动画,该制作公司秉承“不见血、不杀人、不抽烟、不喝酒”的宗旨对日本动画进行删改。如日本动画《海贼王》经过其编辑,海军的枪支被改为水枪,主角香吉士嘴里叼的烟变成了棒棒糖。另一角色斯摩格大叔时刻叼着的雪茄虽然删了,但周围的烟雾很难删改,因此干脆在斯摩格第一次出场时打出一行字幕:“他曾误食恶魔果实造成了副作用,因此一说话嘴里就吐烟。”结果这些删改遭到了“海贼迷”的疯狂吐槽,后来日本版权公司在140集后收回版权,卖给了另外一家成年人观看的电视台。

总的来说,电视节目分级制为未成年观众竖起了一道电子栅栏,减少了儿童接触不当电视节目内容的几率,因此受到公众欢迎。凯塞家庭基金会和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协会在 2004年进行的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一半(51%)被调查的家长使用过 V 芯片指导儿童看电视,其中近1 /4( 24% )的家长表示经常使用。在使用过V芯片的家长中,90%认为节目分级“有用”,61% 的家长认为“非常有用”。

日本知名动画片《银魂》(电视截图)

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实行了电视分级制度,尤其是传媒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过在维基百科“电视内容分级系统”词条列出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也有15个国家没有电视分级制度,其中就包括了日本、英国、德国、丹麦这样的发达国家。

日本的电影有比较明确的分级系统,由映画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核分级,但是日本电视并没有分级制度。不过有不少国内媒体将二者混淆,认为日本也有电视分级,尤其是关于日本电视动画分级的说法颇多。事实上,日本并未对包括动画在内的电视节目进行分级,也没有类似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那样的官方监管机构,日本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主要靠的是行业自律。

据称,日本之所以不采用电视分级,是考虑到分级标示如果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反而容易引起儿童及青少年的好奇心。一般来说,在美国,级别超过TV-PG的节目不会在晚上9点之前播。而在日本,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日本电视靠自律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视本身就很善于利用时段来细分收视市场,如日本有独特的“时段剧”——晨间剧、午间剧、夕方(傍晚)剧和黄金档,每个时段的电视剧题材跟长度都颇为不同。同样,贯彻类似的习惯,日本电视业者也利用时段来区分节目尺度。

原则上,下午5点到晚上9点是儿童及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日本的电视台基于自律,不会播放超过青少年尺度内容的节目。晚上九点之后的节目(综艺节目、日剧、西洋片),如果包含一些刺激性的内容的话,电视台会在播映前打出告示,提醒看电视的家长留意。至于这些节目的重播,通常会安排在小孩子还在学校的时段,这样就可以避免小孩子看到这种节目。至于晚上11点之后,有常识的家长通常不会再让小孩看电视,所以就算节目包含限制级的部分,播放之前也不会有告示。如果家长让小孩子看电视,然后出了问题的话,日本社会会把问题根源指向家长。

另外,即便分了时段,一般来说日本非收费台还是不会出现露点,所以才有“圣光”这种东西(指当动画角色脱衣或者裸衣时,代替马赛克来遮挡住关键部位的光线或者烟雾等)。不过进入深夜时段,有些节目确实会变得比较“清凉”,但不至于“清凉”到是那种国人印象中尺度超大的成人节目,这种节目甚至不走付费频道,而多通过音像发行。

日本电视台形成了这样大致的共识,而实际的运作还是由各电视台自行衡量,且每家电视台对于节目内容尺度的拿捏多少会不一样。比如东京电视台对动画的审查比其他电视台严,动画里很少出现内衣裤的画面。

不过,总的来说,没有分级制度的日本电视的尺度相对要大,至少动画是如此。像国内盛传在日本国内属于限制级动画的《蜡笔小新》其实是在朝日电视台每周五晚上7点半播出,属于阖家观赏的节目;因为暴力问题遭到多个引进国电视台修改的《海贼王》在日本也是由富士电视台于面向青少年的周日上午时段播出。因而,屡遭日本父母投诉,要求挪到深夜时段播放的“恶搞”动画《银魂》也曾自己吐槽道:“如果你以为《银魂》是黄金档就会情节设定温和,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过再怎么说,人家还是有底线的,比如像前年被央视疯狂“攻击”的“暴力动画”《进击的巨人》就是在深夜时段播出的。

拿《蜡笔小新》来说,其原定位为成人观看的青年漫画,早期有较多性暗示的描述,于1990年夏天开始连载。而动画版于1992年推出后,大受日本家庭观众欢迎,便逐渐排除性暗示的表现,转变为阖家观赏的作品。但这部动画片被美国动漫版权商FUNimation划分为TV-14级别,因为其内容含有相对较强的性暗示对话(D)和粗俗语言(L)。有些集甚至被划为TV-MA;韩国一家电视台在播放该片时则删改了主角野原新之助露臀和露生殖器的画面;去年印尼广播委员会也要求播出该片的该国电视台删改内容或将其移至深夜播出。在日本,其实也有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看《蜡笔小新》,但总体上它并没有露骨的色情描写,属于滑稽动画,因而还是作为大众动画被主流所接纳。

去年热播的日剧《明天,妈妈不在》主角是儿童,讲述的是几个孤儿的故事,但由于剧情过于黑暗,遭到了社会上很多非议和投诉

如果因为投诉《蜡笔小新》、《银魂》不力,你就认为日本家长都是白吃饭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成立于二战后的日本家长教师联合会(PTA)势力强大,每个家长不需申请就能成为PTA的成员,其是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教育团体。PTA是令日本电视业者头疼的主要对象,电视节目受到的投诉主要来自他们。2012年PTA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51.6%的家长认为日本电视对孩子没有正面影响,他们对“逾矩”的节目盯得很紧。

在日本,《蜡笔小新》属于阖家观赏的动画

不过,接待家长们投诉建议的不是像美国FCC这样的官方机构,而是BPO(广播伦理·节目改进机构)这样的民间机构。BPO由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民间广播联盟及其会员单位构成,是一个促使同业间互相约束、自律的机构。当BPO内的电台会员因为广播伦理等问题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批评时,BPO就会以第三方的立场进行审议,确保播放内容处于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但是BPO是没有行政裁决权,不能像FCC那样开罚单,最多只能建议赞助商撤除对节目赞助。

不过BPO的审议意见正常情况下都会受到业内的尊重。如2002年,朝日电视台一档介绍日本“风尘行业”的深夜节目《Tonight 2》就因为尺度问题屡遭家长投诉,后来在BPO的建议下,电视台最终选择停播该节目。要知道,《Tonight 2》当时已经有20年的历史;去年,动画《最近,妹妹的样子有点怪?》也在BPO的要求下将播放时间由晚上10点移到了凌晨1点半。

其实,除了BPO,另一个在实际上承担了对电视台监督任务的是节目赞助商。如果电视台在一般时段播出了某些超越社会尺度的画面,媒体会受到社会大众批判,而赞助商也会为了企业形象而不再提供广告。如果继续提供广告的话,大众也会把账算在企业上,这会要了企业的命。赞助商如果抽掉广告的话,则会要了电视台的命。

去年日本电视台(NTV)的一档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由于剧情过于黑暗,遭到了社会上很多非议和投诉,但BPO后来“经过综合判断最终决定不就此进行审议”——BPO没采取措施,但赞助商行动了。该剧后来8家赞助商全部撤除广告,连贴片商业广告都不见踪影,只剩日本电视台的节目广告和公益广告。虽然该剧硬撑了下来,但剧情已经变得相对温和。

在这一运行机制下,日本大众媒体的经营者大都知晓自己作为媒体人的“社会使命”,电视台本身会以高标准来自律;而电视行业的受众市场也有一定的机制来事后“纠错”、调整。因此尽管日本没有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但也能在创作自由和安全播出上较好地找到一个平衡。

那么回到我们开篇的话题。如果《武媚娘传奇》放在美国、日本会怎么样?放在美国,大概只要节目贴个“PG”的标志,放在八九点的黄金档——妥妥的。放在日本呢?——那根本不是问题好吧。

日本跟中国一样没有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但同时日本也没有类似广电总局这样的官方审查机构。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说,或许效法美国出台一个由政府引导的电视分级制度更加可行。当然,分级制度不是万金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像“小三不能有幸福”、“异能人士只能出现在儿童剧”、“贪腐剧不能出现真实地名”这些规定或许跟中国的“风土人情”最有关系,跟电视分级关系不太大。但是像“武大头”这样的怪现象应该还是能通过电视节目分级制度纾解的。

猜你喜欢
时段分级电视节目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