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汇率改革之路

2015-09-10 07:22埃莉诺
新民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中间价外汇汇率

埃莉诺

8月11日,央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人民币汇率连续三日贬值,幅度超过5%,创20年来最大跌幅。由此,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逐渐开始发酵。而在市场关心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这一次汇改的核心意义,是政府进一步向市场让渡汇率定价权。

六七元人民币可以换1美元,这是80后一代成长中对汇率的普遍记忆。当你看到美元标价,甚至在你启动换算程序之前,人民币计价已经跳进你的脑子里:奥特莱斯一个100来美元的Coach包,迅速换算成600多元人民币;一个5美元的汉堡,30多元人民币……但是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历史上人民币曾经很“值钱”,不到1.5元人民币就可以换1美元,至少官方公布的牌价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初,官方外汇牌价1.5元左右人民币兑1美元,而在中国银行门口的外汇黄牛手里,价格远远高出这个数字。上海人容易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南京路华侨商店门口的“打桩模子”,电影《股疯》里王汝刚扮演的三宝刚出场时,一袭梦特娇黑T恤“上班服”,正是黄牛的典型装扮。

说到汇率改革,要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过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以及改革开放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1985-1993年,中国采取的是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存的双轨制,其中官方汇率可调整地钉住美元,和调剂市场价之间的距离很大。例如,1993年4月《新民晚报》报道,为了打击黑市,福建省适当调整居民个人外汇调剂价格,1美元的买入价为8.85元人民币,卖出价为8.91元人民币;当时官方牌价只有5.76元。

这种差距在黑市进一步拉大。80年代末期,随着对外开放,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人员交流不断增加,个人的外汇收支也相应增加。由于国家外汇紧缺,还不可能满足出国人员对外汇的正常需求。因此,外汇黑市交易市场兴起,原局限于珠江三角洲和深圳特区一带,后扩大到沿海地区以至于全国各地,形成公开或半公开的非挂牌外汇交易。

为了打击黑市,中国不断调整官方汇率与市场之间的差距。不同于大部分国家选定中心汇率并允许名义汇率围绕其波动的管理浮动制度,中国采取频繁、小幅、不定时的人民币名义汇率调整,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81年奇高无比、极不合理的1.5518,渐进过渡到1993年的5.7619元。

当时正值“中国制造”打进全球市场,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名义汇率调整来实现国际竞争力、增长与就业等实体经济目标。名义汇率的变化实际上追踪着出口成本的变动,使出口商在出口成本上的损失可以在汇率上得到补偿,从而确保了出口的盈利性,起到促進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5.7一跃调整为8.7。官方称其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很快中国的汇率制度遇到了全球范围的考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泰国汇率从25泰铢兑1美元贬到52泰铢,印尼更是从2000印尼盾兑1美元贬到16000盾。当时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以避免竞争性贬值的不利影响,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另一方面,严格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是从国家金融安全出发,避免因汇率波动引发热钱的流动和投机冲击;同时政府放缓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对没有实际经济活动支撑的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实施严格管控。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一直保持在8.27元左右的水平,直至2005年7月重启汇率改革之时。

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随美元升值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1999-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下降到接近50%的水平,经济陷入通货收缩。但是后来当美元进入十年贬值期时,人民币采取盯住美元的适应性政策,促成了出口拉动型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在出口遭遇困境的2000年初,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通过投资刺激经济,一方面住宅商品化改革启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中国对外积极争取加入WTO,为制成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为后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中国政府在第一阶段采取积极主动的汇率调节,在第二阶段采取钉住美元的适应性政策,其本质都是适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目标模式,即通过调节名义汇率(或借助美元贬值的力量),实现增长、就业和国际竞争力等实体经济目标。这一政策显然是成功的,体现出很高的智慧和管理艺术。

进入21世纪,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和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与日俱增。

2005年7月21日,中国在外部巨大的压力下重启汇率改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篮子货币主要指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大利亚元等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

从历史经验来看,除了次贷危机期间(2008年10月-2010年6月)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外,大多数时候,央行一直在认真执行这一中间价制定规则。

至今正好10年,这一阶段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升值,至2015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已累计升值35%。

另一个特点是浮动区间的不断扩大。2012年4月,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2014年3月,日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人民币汇率日波幅明显放大,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定价部分向市场转移,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和放大,尽管货币当局仍处于主导力量。

2014年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甚至略有下降,这反映市场流动性已经相对紧张,央行不再像过去积极入市购买美元资产干预人民币汇率,而是依靠中间价稳定汇率。

这一阶段的改革方向是汇率市场化。外部推动力量是关于“中国操纵汇率”的批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央行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成本越来越高,快速增长的官方外汇储备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对称;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标配”似乎是资本账户开放,而后者要求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8月11日,央行公布对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改革。消息公布后,人民币汇率连续三日贬值,幅度超过5%。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认为,这是一招“连消带打”,货币当局对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走向市场化,是为进入SDR做好铺垫,也是对“人民币汇率没有反映市场”质疑的呼应,而从结果来看,促进人民币合理范围的贬值,也非常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

汇改的出发点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触及了汇率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向市场转让汇率定价权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中间价外汇汇率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