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产业链上的“实业梦想”

2015-09-10 07:22查英安蔚
决策 2015年8期
关键词:陈峰换人雄鹰

查英 安蔚

“周超飞们”赶上了一个鼓励“双创”的好时代,他们的实业梦想就像新兴产业链上迸发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势。

因为机器人世界杯大赛,周超飞要带着自家的机器人去大赛现场参展,与他约的采访时间推迟了两天,和姚大青、陈峰的见面皆如期进行。

周超飞、姚大青和陈峰都是“理工男”出身、年纪相仿,虽然每个人的创业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有一种相似的情怀,那就是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以及对市场开拓的执着。

近几年,合肥的机器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批创业者们也在这两条产业链上嵌入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与实业梦想。

雄鹰:“土著”转型

新一波“机器换人”潮正在悄然进行。“嗅到”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周超飞所在的企业决定转型,进军机器人产业。

周超飞团队的转型判断并非毫无依据。浙江省一项关于“机器换人”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调研的167家企业中有102家企业具有强烈的机器换人愿望,占比64.2%;31家企业机器换人愿望一般,占比19.5%;23家企业正在做机器换人准备,占比14.5%;1家企业在观望,2家企业在等政策,无企业犹豫。

为什么众多企业表示出对“机器换人”的一致期待?

调查报告显示,在机器换人目的选项中,142家企业选择了减少用工,占比85%;120家企业选择提升产品质量,占比72%;70家企业选择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占比42%,50家企业选择减少能耗、物耗,占比30%;42家选择减少生产事故,占比25%;35家选择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占比21%。

不难看出,减少用工和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机器换人的两大主要推动力,一头连着“用工荒”背景下的人力成本,一头接着销售市场,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

转型之前,周超飞团队已经在配料线包装行业积累了7年的经验,是合肥一家本土企业。

“2004年我们成立的公司主要做包装,2011年10月我们成立了新的雄鹰自动化科技公司,转型做包装的后端产业——码垛机器人装备。”现任雄鹰副总经理的周超飞介绍,雄鹰目前的产品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机器人成套装备,一类是混泥料包装成套装备。

在刚转型的当年,雄鹰基本上没有运行,主要集中于研发。而从2012年运营开始,雄鹰的市场份额一年一刷新。周超飞告诉记者:“2012年的销售额是2000万多一点,2013年在4000万左右,2014年将近7000万左右,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2个亿。”

短短三年内,市场蛋糕迅速增大,雄鹰的厂房规模也跟随扩张。“原先在高新区的厂房已经容纳不下现在的生产需求,2013年公司买下了60亩地,重新盖了厂房。”合肥经开区玉兰大道尽头,雄鹰新址由一排新建的灰色厂房组成,房体勾出的红色边线,很醒目。“刚刚搬迁过来,门脸还未来得及挂牌。”周超飞笑着说。

从市场需求来看,雄鹰的转型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周超飞告诉《决策》:“前段时间做了一项统计,我们的产品能应用到40个左右大的行业,就目前开拓的市场,也已经应用到20多个行业,像食品、饮料、啤酒、白酒、家电、化工等行业都在应用。”

目前,周超飞团队正在筹划下半年的“皖北产品推介会”。据了解,这次推介主要针对皖北地区聚集的面粉、食品以及白酒行业的企业。

“安徽有一项政策,鼓励省内企业更新、使用本地智能自动化设备,应用客户最多可以拿到25%的补贴。”周超飞所说的这项政策,是安徽省为加快智能装备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技术改造推出的引导政策。

对于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市场和技术是两项核心武器。从市场角度分析,雄鹰踩准了政策的发力点,瞄准了机器换人的时代需求;从技术角度来看,雄鹰的思路也很明确。

码垛搬运机器人是雄鹰的主打产品。一台搬运机器人一小时可搬运900包,等于2到3人的工作效率。搬运距离半径3米,直径6米。抓重最高达240千克。工作人员解析说,码垛机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省力,有时候仓库盖得特别高大或者是一些危险品,人工搬运和码垛是不现实的,而码垛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推出双臂机器人,它将会更加灵活,能执行一些精细化的工作。我们做机器人跟其他企业有点区别,就是把握市场的现状,立足企业自身情况,主抓应用型产品的开发。”周超飞充满自信。雄鹰自动化正在与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相关实验室合作,开展机器人研发。

作为合肥本地人,周超飞希望在自己的家乡有所作为:“雄鹰的目标是‘技术创业、资本扩张、国际运营’,我们最终是要把产品推向国际化市场,因为目标高,所以压力也很大。”

压力产生动力。雄鹰作为“土著”企业,若干年后再看这次转型,也许就是一次成功的逆袭。

欣奕华:从技术到企业

合肥欣奕华与雄鹰自动化同属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雄鹰定位的粗放型码垛产品相比,欣奕华做的是高端洁净搬运机器人。

欣奕华副总经理姚大青介绍,欣奕华的产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TFT-LCD(平板显示)产业配套的洁净搬运机器人;第二类是IF——智慧工厂解决方案,为企业设计智能化工厂方案并提供设备;第三类是欣奕华正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服务机器人。

欣奕华公司一楼展厅内摆放着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姚大青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欣奕华的产品有三个特点,高速度,高洁净度,高精度。”这些产品的功能尽显成熟、超前。

其实,欣奕华是一家很年轻的企业,2013年才落户合肥。为什么一家年轻的企业可以做出如此成熟的产品?姚大青以亲身体验,说了一段欣奕华从技术到企业的蝶变历程。

姚大青是安徽桐城人,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担任欣奕华副总经理职务前,他在智能装备设计开发领域摸索了十多年。毕业后的2003年,姚大青进入京东方,主要从事设备开发、设计工作。

2003年中国开始引进TFT-LCD产业,姚大青认识到“在中国,这是一个朝阳企业”并顺利加入新的产业队伍。进入这个行业让姚大青深感遗憾的是:“我操作的每一台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没有一台是国内生产的。”姚大青感喟。

“2007年TFT行业内效益最好的时候,我们有一台日本生产的设备坏了,开不起来,整个厂线都跟着停下来。一旦厂线停下来,一年百分之五十的产能就没有了,之前生产的前端产品如果短期内不能消化使用,时间长了也会报废。这样下来一天的损失可能就是上千万。”

“我们总经理打电话到日本公司请他们先派人来维修,修好后费用多少都兑现。而对方则先开口要钱,到账之后再派人维修。”中国偌大的一个公司、产业,要去求日本一家三五人的小公司这件事,姚大青觉得“很气愤很丢人”。

“当时我在想,就是一次维修都要这样去求人,将来产业做得再大投入再多,随时都可能面临瘫痪。”姚大青内心被深深触动:“我们一定要发动自身的能力去改变,我们就从修开始做,首先要学会修。就像买德国法国的汽车,坏了也不用去找德国人法国人修。”

“技术就是一层纸,你做了他也就怕你了,你不做,他永远都不会对你开放。”姚大青说。2008年前后,姚大青被派到日本、韩国进修,“到他们的工厂里面去学习”。

“学完回来在2009年成立一个维修队伍,可以自己修了。2010年时,又开始想自己造,就一直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成熟之后就开始干。”姚大青告诉《决策》。

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中国平板显示由G4.5代线到G8.5代线,生产平板的高端装备基本都是进口,没有一台是“中国制造”。在这种背景下,身处行业里的人被促动“要创业”,计划选择一款或是几款产品实现中国生产。欣奕华选择了洁净搬运机器人,这是TFT-LCD行业的枢纽,每一台设备的上下游都需要,“它对这个行业来说非常关键。”姚大青说。

由此,欣奕华带着已经成熟的“技术嫁妆”落户合肥。按照最初的想法,欣奕华股东原打算通过收购国外的公司实现本土化生产,“但是好的收购不到,差的要价也很高,最后决定自己干。我们从来不比国内的企业,我们的参照坐标是国际一流的机器人制造公司。”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是姚大青的事业,也是欣奕华的定位,还是合肥机器人产业参与世界分工的落子点。

龙讯:“海龟”的情怀

芯片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芯片制作行业分工细、产业链长,要经历设计、封装、测试等诸多环节。国内电子产品一度被认为“缺芯”,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芯片进口花费约2000多亿美元,与每年进口石油的花费相当。

龙讯处于芯片产业链的最顶端——设计,是一家典型的芯片设计企业。产品方向主要集中于消费电子领域,如多媒体接口、图像处理、音频处理,部分产品应用于工业类,如汽车电子、视频监控等。

在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中,龙讯的设计水平属于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并非一蹴而就。

龙讯的创始人陈峰是安徽宁国人,“技术帝”出身。“1991年离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所去美国念博士,毕业后进入Intel工作,一直做CPU,做了十几年。”陈峰介绍自己时,“海归派”的气质颇显浓郁。

在技术、经济上有一些积累之后,陈峰不安于在美国的稳定生活,“希望做点事,说高一点就是回报社会,也算是一种事业吧。”2007年,陈峰辞去美国公司的职务,带着10万美金回国创业,又回到合肥。

刚创业的几年,陈峰的日子并不好过。“创业是很辛苦的。我们公司曾经至少有三次,就是不知道下个月的工资在哪里。2009年遇到困难时,我一个人到处打电话借钱,甚至将自己住的房子拿去抵押。那时候,我住在主卧里,客厅和其他几个房间就是办公的地方,在里面呆了三四年。”

陈峰解释,芯片设计企业,不可能一成立就会有产品拿出去卖,需要时间。龙讯最早的一笔钱来自台湾地区的一家半导体企业,160万美元分两笔投资。“芯片行业投入大,第一笔钱一年多很快就花完了。2008年赶上金融危机,第二笔钱断粮,导致那两年很困难。”

龙讯发展的前期,陈峰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培养团队与技术研发上。在培养人才方面,陈峰都是手把手教,毫不保留。“我们的核心是技术,资金遇到困难时大家还是加班加点干。”正是过硬的技术与一流的研发团队,支撑着龙讯度过了一次次资金难关。2011年龙讯获得软银赛富、深创投、安徽省国投三家联合注资4000万元。

如今龙讯已经可以自我造血,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过去这三年,我们做得非常好,很受市场欢迎,产品还没出来客户就找我们要东西了。”陈峰笑着说。龙讯的客户七成在国内,销量最多的是深圳。在合肥,龙讯与本地客户多有合作,如联宝、京东方以及江淮汽车等。

在合肥,龙讯已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不过,陈峰也有了新的目标:“目前龙讯每年的产值几千万,不到一个亿,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能够真正把公司做大做强,把产品做得更好更高端,做一个国际型的企业。”

在合肥,机器人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是合肥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园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周超飞、姚大青和陈峰谈到所在的公司为什么选择合肥时,说得最多的是合肥的区位优势、产业氛围、人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策环境,这对于成长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与其说合肥为干实业的人提供了一个利于创新创业的舞台,不如说“周超飞们”赶上了一个鼓励“双创”的好时代。他们的实业梦想就像从新兴产业链上迸发出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陈峰换人雄鹰
陈峰:求真务实,以勇于创新铸就科学品质
Entanglement witnesses of four-qubit tripartite separable quantum states*
梅钢公司“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单身吧
郐振明 (国画)《雄鹰》
康巴雄鹰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