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经济名片”探寻新成长力

2015-09-10 07:22付倩倩
决策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涂产城开发区

付倩倩

位于当涂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福马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是华菱星马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重型卡车和工程机械行业提供配套。公司副总经理孙红军告诉《决策》:“2014年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产品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5年企业的目标是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长30%,力争50%。”

增长目标如何实现?福马提出两条对策:一是拓展新市场;二是开发新产品。除此之外,智能化也正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孙红军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名一线工人按照月薪5000元计算,工作20年,成本大约在130万左右,目前企业大约有250余名工人,采用工业机器人可以节省的劳动力成本不可小觑。

市场倒逼和成本倒逼,无疑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外在动力。企业往往是产业发展的一抹缩影,产业发展则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作为最活跃的展示窗口,开发区在县域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下,转型升级是其不得不解的一道命题。

2014年9月4日,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推动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那么,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作为县域“经济名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面临哪些成长的困惑?它们又各自探索着怎样的发展路径?

政策瓶颈之忧

“国家规范是好事,但会经历一个阵痛期,发展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要随之改变。”当涂县委常委、当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滕青对“国发62号文”做出如上解读。

这个“国发62号文”是2014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方面规范了园区招商的路径,提出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开发区而言,“62号文”某种程度上填平了其长期存在的税收优惠洼地,原有的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和创新优势。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也提到了安徽省的企业劳动社保负担较其他地区偏重的情况。一位到当涂开发区投资的外地企业家告诉《决策》:“在社保缴费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福建省的企业承担费率为18%,浙江省是14%,而安徽省达到20%。”作为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偏高的社保缴纳费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招商引资优势的制约因子。

面对招商的新形势,当涂经济开发区提出在招商方式上突出“三个转变”,即从想招商向会招商转变、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从拼政策向拼服务转变。

围绕着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当涂县制定了家电产业地图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地图,针对华菱星马、奇瑞和江淮等主机厂,列出优秀供应商清单,有针对性地寻找项目线索。同时,借助学会、协会、商会、展会“四会”平台,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例如,强化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等高端团队的对接;与广东家电商会、浙江汽车行业协会、汕头化妆品协会等重点区域行业协会加强联系;与全国知名行业展会开展对接,从而开阔眼界,丰富信息量,提高招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在打造服务软实力上,当涂经济开发区亦是不遗余力,已经建成运营了五大中心,包括产学研对接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检测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力争建立科技创新、用工保障、融资服务、政策引导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做深做实企业服务工作。

然而,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时常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例如,开发区管委会缺乏刚性职能,涉及到企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往往只扮演着相关材料交转办的政府部门“二传手”角色。而且,中间环节协调和沟通,常常耗费大量精力,导致开发区“一站式办事、全方位服务”的各种承诺大打折扣。

土地问题是开发区面临的另一共性问题。以当涂经济开发区为例,用地指标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引进后,土地指标迟迟不能落实,导致企业无法投产或投产不足,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这无疑成为牵绊企业腾飞的枷锁。

不仅是当涂经济开发区,从皖江示范区到皖北地区,在本刊记者采访的经济开发区中,对土地指标“喊渴”是普遍反映。当前,产业集群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但园区内存量可用土地不足,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一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在增资扩建时所需的研发和生产用地需求难以得到解决,不得不放慢发展速度。

对此,滕青表示:“开发园区就是一个体制机制的试验田,也是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应该多给空间,要在用人、管理和项目引进上有更多的尝试。”

产业锻造之虑

比起政策环境来说,如何选准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差异化竞争格局,更值得开发区深思。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多次筛选,大部分县域的经济开发区都已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和方向。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并汇聚起产业集群效应。

在当涂经济开发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并按照“建设专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的思路,着力打造“四园一区”,即电子信息(家电)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工程及农业机械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实现“核心企业+配套企业+集群效应”的链式布局,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选准产业方向后,如何延长产业链条,最大化发挥集群效应?除了发达的园区建设,专业市场体系的构筑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也是一大重要抓手,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在这方面,太和县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经过多年发展,太和县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和安徽省最大的医药产业基地,以太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构建起医药研发、生产和物流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太和县城关镇民营工业园,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筛网加工、毛发加工,也被太和县作为重要产业方向加以培育,太和县发制品和工业滤布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国三大产业基地之一。

2014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和城关镇、肖口镇两个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6亿元,占到全县的88.6%;实现财政收入8.9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1.9%。目前,太和县正在积极推动经济开发区的扩区升级,规划将城关镇民营工业园和肖口镇循环经济园融入开发区范畴,“一区两园”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搭建更大的县域发展平台。

产城融合之机

在无为县高沟镇,打造一座产城一体的滨江新城,已成为各项工作的重心。

与其他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区不同,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是被电缆企业“串起来”的园区。正是因为先期积累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使得高沟经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之路,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产业新城的发展顺应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一体发展的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城市的形成必须要有人口的集中,人口的集中需要产业集中,需要就业。“有了产业基础做支撑,高沟可以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引导探索产城融合的路径,完全可行。”高沟镇党委书记、镇长周永志告诉《决策》。

目前,加快推进从“建园”到“建城”的华丽转身,依托良好的发展平台,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已成为包括高沟在内的各地开发区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周永志介绍说,滨江新城的规划中有“三新”,即新市镇、新园区和新社区。具体来说,规划设计一个核心区,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形成新市镇;通过规划引导,建造两个工业集中区;然后将居民集中到新社区居住。“高沟要真正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提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让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愿意留下来。”周永志说。

当涂经济开发区也在做着相同的努力。滕青告诉《决策》:“一个开发区就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从整个开发区的发展平台上来讲,按照产城一体的建设模式,打造的不是单一的工业园区,而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新城区。”

开发区作为安徽省推进“产城一体化”的突破口,省级层面的试点也已展开。列入试点计划的34家开发区,秉承产业、城市、生态功能三位一体的理念,在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猜你喜欢
当涂产城开发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当涂民歌现状研究
当涂方言与民歌的共生关系研究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开发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