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说县域经济

2015-09-10 07:22付倩倩
决策 2015年3期
关键词:无为县太和电线电缆

付倩倩

“十点支撑、因地制宜”

《决策》: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规划,近年来当涂县确立了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杨善斌: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和引领,作为指导当涂县经济发展的框架性思路,我们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

首先,“1”是要把县城这个龙头做大,集聚人口,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同时,要提升县城建设的品味和品质,强化县城管理,打造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2”指的是两个中心镇的建设。当涂县所有人口全部集中到县城会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当涂县的四个中心镇里,姑孰镇是县城所在地,太白镇也涵盖在县城的规划里,要把剩下的两个中心镇即石桥和黄池打造成镇级中心小城市,通过这两个点的布局,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强化城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集镇环境,从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这三个点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一个县城是龙头,两个中心镇为支撑,然后加上各中心村为支点,构建一个从村到镇再到县的三级网络,从而带动整个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所谓“3”就是三个开发区的建设,目标是三个园区都要争创国家级。这是从产业支撑的角度考虑,三个园区中两个是工业园区一个是农业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正在走争创国家级的程序。青山河高新旅游区与芜湖的政务新区一河之隔,芜湖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延伸力和带动力是很强的,所以当涂想超前一步,抓住机遇,借力芜湖来带动和辐射当涂的发展。第三个是当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定位是做特色农业,即都市型休闲农业。

“4”是创建四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是依托当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太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岛、大公圩水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总的来说,这个“1234”发展战略是围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实现十点支撑、因地制宜、全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哄而上。

《决策》:过去的一年里,太和县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主要抓手是什么?在谋划未来发展时,有哪些定位和方向?

徐会东:我们提出,发展要项目化、项目要产业化,主要抓手是项目和投资。只有项目但形不成产业,聚不起规模,就产生不了效益,这是不完善的。2014年初,太和县谋划了113个项目,投资152亿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国家投资方向的逐步明确,我们又谋划了一些新的项目。

如何谋划项目?首先是依托规划来谋划项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教育规划等等;二是要根据民生需求来谋划项目,比如解决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第三是依据太和的差距和不足来谋划项目,要补齐短板;第四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来谋划项目;第五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方向谋划项目,争取支持。再一个就是招商引资,依据太和县发展的重点方向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太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所以投资和项目是太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抓手。

在谋划2015年的工作时,“大开发、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四大两先”总体发展思路不能变,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

太和作为人口大县,新型城镇化具备潜力和提升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安徽整体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机遇,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两翼齐飞,从沿颍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加快建设西城新区,启动建设河西地区,提升城市品位。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组团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外环内网”交通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实施大健康产业园,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豹子跑得快,尾巴要长”

《决策》: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名片和最重要的支撑,目前无为县的发展中涌现出哪些产业亮点?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是怎样布局的?

靳立刚:作为中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无为县走的是差异化发展的路径。跟江苏、河北的其他电缆产业基地不同,无为县生产特种电线电缆,主要是在特殊环境下使用,对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电线电缆。无为县在一无原材料、二无交通优势、三无人才资源的条件下,能把电线电缆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并且在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还能保持产业的稳步发展,也是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特色发展。

目前,无为的电线电缆产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从过去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就是要做稳、做实、做强、做大。展望未来,这一产业还是要走差别化的路子,把特种电缆的“特”字保持下去,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不断走在别人的前面,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产品不断更新,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二方面,企业内部也在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以铁路电缆为代表的华菱电缆,以船舰电缆为代表的华宇电缆,以铝合金电缆为代表的太平洋电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宏源电缆等,一批向新兴领域进军的骨干企业。

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双千计划”,将电线电缆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将高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为实现这个“双千计划”,无为将坚持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质量提升五条新路。

《决策》:太和是如何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的?

徐会东:在产业发展上,太和县必须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是做大医药健康产业,目前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产值不大,只有五六十家企业,还做不到500亿元的规模。高档药、专利药、原料药、保健品等在太和的落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做强发制品和筛网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毛发产业的出口,太和在全国做到了第三,筛网产业的基地规模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最大。三是做好有色金属再生产业,这个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

这些产业过去更多是市场引导型,比如太和现在的毛发市场一年有30亿元的交易额,全国50%的供应商在太和。下一步要做信息引导型。比如说人发产业,在欧美和南非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太和都可以掌握,另外,通过每年一次的美发美容制品博览会,还可以掌握全国所有的毛发制品企业的信息,通过汇集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也有方向。再一个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太和规划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发艺文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业态推动发展。用信息化引导工业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思路。

目前,太和的医药产业,包括研发、原料药、制药、销售、物流,再到医药包装印刷,正在形成一个全产业链。任何产业发展壮大都必须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产业的形成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形成集聚效应,没有规模不行;二是必须要有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相互配套的企业要多,链条不能太短,这就像草原上的猎豹,豹子跑得快,尾巴长是决定因素之一。

《决策》:落脚到政府层面,无为县在推动、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靳立刚:对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很关键。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支持方式也不一样。一方面,通过各类扶持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质量水平,争创优质品牌。另一方面,从2009年开始,无为县每年的电线电缆扶持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真金白银。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资金,引进建设生产性配套服务,如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本地企业的产品检测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并且检测费用优惠30%,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创新驱动是核心”

《决策》:县域经济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制约?有怎样的政策需求?

杨善斌:瓶颈制约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比如土地指标的制约还比较大,还有金融支持的制约等。从长期来看,一个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二是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再一个是区域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涂县靠近江苏,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走在当涂的前面,招商引资就会更有优势,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和扩散效应。

我认为,一方面安徽省应该更加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一种浓厚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一些有条件、有基础、有项目,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县,可以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从而能带动一大片,起到示范效应,在思想理念上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

靳立刚:从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资金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无为电缆企业过去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受宏观形势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更为严格,且金额趋于收缩。分析来看,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资金困难,主要是和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有关,另外现在银行的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民企头上。

中央及各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措施,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首先是要加大各项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能让政策落实持续“在路上”。其次是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建议由安徽省担保集团牵头,市、县共同建立特色产业担保支持体系;同时,银、政、企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目前,无为县已有部分电缆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比如海兴电缆与上市公司鼎汉技术完成兼并重组,实现了资产增值。新科电缆、弘毅电缆、华泰电缆等已在区域资本市场挂牌,太平洋电缆、新亚特电缆、华菱电缆、宏源电缆等正在加快推进上市。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扶持,引导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决策》: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何在?下一步转型升级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问题?

杨善斌: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到目前的新常态,我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理解的新常态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中高速,原有的长期高速难以持续,但是调速不等于失速,经济增长将追求更为实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是优结构,改变过去不计成本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把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第三是新动力,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现在要转到创新驱动上来;第四个是多机遇,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并不是不能大有作为,中央的顶层设计中蕴含一系列新机遇,等待我们去发掘。

说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采用新技术、打造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引进新业态,从而加快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个新动力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当地实际,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创造力、要生产力,从而带动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另外,下一步的转型升级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首先是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转型升级靠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引进高端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要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在引进更好的项目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第三要坚持思想和理念的创新,这是最关键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决定出路。

猜你喜欢
无为县太和电线电缆
◆ 电线电缆及端子
电线电缆及端子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
作品赏析(9)
《电线电缆》2018年第1~6期总目次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