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智慧:教材建设的全球存在

2015-09-10 07:22王连照
决策探索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材课程

王连照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政治,各种力量纠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话语但却同样的意念主宰着新知识、新观念的发展和传播,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知识系统,教材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课堂存在、国家存在,而是一种全球存在(Global Engagement)。Engagement,契约、约束、义务,用它来表达一种“存在”,更强调一种契约内的责任。

本文研究的“全球存在”特指教科书知识选择的全球视域,强调知识的空间特征与内容特征,前者重在全球性,后者重在全人类性,旨在经由教科书知识促进国际理解,实现人类发展、全球进步,其意义关键在于让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教科书知识的传统范畴,理解教材知识选择对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与发展前途的重大意义。

本文研究的“教材”泛指正式教育中一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建设”指教学知识信息材料选择、设计、编制、实施、评价、反思过程,并以“透过教材看教育”为宗旨,通过系统性思维分析和以人为本的研究方式思考全球化背景下教材建设的知识选择与呈现方式问题,旨在以教材之内美发酵教育之能动,为教育国际化中的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全球视域下教材知识选择的几个重要维度

(一)学习科学的发展对知识选择的意义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综合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教育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更为直观、科学、规范的方式再现了知识的建构。学习科学研究的目标,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促使最有效地学习:其次是为了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我们的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更有效、更深入地学习。

(二)非正式学习研究对教材建设的要求与挑战

美国非正式学习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三个线索展开: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研究,二是在经过设计的场所(如博物馆)中的学习研究,三是工作场景中的学习研究。“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别,在于学习者所处的物理场所,更在于学习产生的社会情境和学习者的动机。

美国联邦教育部在2007年发布的《美国学术竞争力咨询报告》中称:非正式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中三个相互整合的部分之一,即K-12教育、高等教育、非正式教育,共同保证“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保证国家教育机构培养公民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培养未来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能力”。全球背景下作为正式学习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学习材料如何选择、实施将成为教材建设中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三)多元的学习生态与体验知识之美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旨在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习生态就是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以学校为代表的正式教育环境中的学习与校外各场所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两者各有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跨情境学习”或“构建学习生态”的概念正是由此提出。多元的学习生态给我们现有的教材建设提出两个问题:教材如何给予非正式教育以教育应有的引导、启发,以非线性、情境关联实现类似于正式教育的结果与学业成就;教材如何给予学习者足够的吸引力,让人产生愉悦感,自愿、持续地完成学习过程。

(E1)新时代的教材设计特点

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换问题,它是教科书在价值取向、知识选择、意识形态等问题上的一个华丽的转向。而教材建设所要解决的除了上述的知识选择问题,还包括如何呈现知识的“最价值”问题。新的教育需求必定催生新的教材呈現方式,所以,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如何适应这样的非线性、跳跃式、碎片化的思维模式,从而让教材应该具有的对知识的拓展、对生命的唤醒、对生活的热爱与适应的能力不被“碎片化”,这是新时代给予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挑战。

(五)信息化时代中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研究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部分。课程资源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又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但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

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资源,因其便捷性、即时性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课程资源的主力军。在一个信息遍及的社会,特别是在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环境中,信息化时代中的教材建设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借助资源整合实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助力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发展。

(六)企业理念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发展规律。当前,企业界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种形式是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第二种形式是企业自己举办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收办”学校,让学校直接为公司输送合格工人;第三种形式是企业资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全球化的进程动摇了学术科目作为知识生产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整个根基和可靠性,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已经诞生,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正式教育与非正式的教育组织、工商业界之间的交互活动,以企业理念、企业需求推进21世纪所需的各种技能的发展,是全球背景下教材知识选择的新动向。

(七)以提高国际认可度、影响力为宗旨的教材建设

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世界,这是毫无疑义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教育领域有话语权,既要让我们的声音被听到,同时还要能够引领国际教育的发展,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有的教育理想。如何利用我国市场规模和区域优势,推进有特色的教材建设,并在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群体集聚效应,率先实现特色鲜明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国际感染力、影响力的教材理论,以增强国际认可度,为全球背景中的课程改革提供战略支持,应是教育国际化中教材建设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二、全球视域下教材建设的两种重要态度

(一)开放

国际化趋势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姿态,用全球视野来审视自身的价值,教育的价值趋向是什么,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的选择涉及到了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教材不是教育的附属品,它是与传承知识的使命整合为一体的。未来的学习中,技术参与其中,并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开放理念下的教材建设将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动态知识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始终处于创造、应用、再利用和再改进的恒定状态之中。学习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更能满足学习者的真正需求。

(二)智慧

在开放的世界里,教材建设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增加灵活性和改善一致性,前者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及以新的方式进行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后者要求学生应具备清醒的意识,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什么课程等。如何在教材建设中建立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并使教材与更广泛的教育民主和社会目标相联系。要处理好这两种联系,就需要一种智慧。智慧为教育教材建设提供新思维、新角度、新方法,使塑造丰富生命、引领智慧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实践更富于指向性和指导性。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