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双年展干什么

2015-09-10 07:22李磊
新民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双年展威尼斯艺术家

意大利国家馆主题馆徐冰作品参加圣马力诺国家馆的李磊作品

5月9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帷幕,由于众多中国艺术家的参与,使得这个具有120年历史的艺术大展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是应邀参加圣马力诺国家馆“友谊·中国”项目来到了威尼斯,这我是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也是第一次去威尼斯,到了现场感受确实不一样。以前威尼斯对我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幻象,现在它在我的脑海里就非常真实了,我在那里也找到了一种方位感。这种方位感让我能够清醒地认识威尼斯双年展,清醒地认识其他艺术家,也清醒地认识自己。

双年展依然是最重要盛会

威尼斯双年展全称为第56届国际艺术展,由主题展、国家馆、平行展三部分组成。今年展览的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 (All the World’s  Futures)。主题共邀请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136名参展艺术家,中国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和曹斐获邀参展。双年展的国家馆共有89个,其中29个展馆分布于绿园(Giardini),29个分布于军械库(Arsenale),其余31个分布于威尼斯城市各区。各国家馆就“全世界的未来”这个母题,结合自身地域、社会、人文和热点议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演绎。平行展是经过双年展组委会认证的独立艺术项目,这次也达到44个之多。

尽管“全世界的未来”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但是除了主题展外,其他展览并不一定要依据这个主题,所以威尼斯双年展总体上是百花齐放、各行其是的。由于威尼斯双年展将持续半年的时间,其间举办的其他展览不计其数,这使得威尼斯双年展无可置疑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视觉艺术盛会。

每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世界各地的媒体、艺术家、学者、评论家、收藏家、美术馆工作者以及大量的艺术爱好者云集威尼斯,在这段时间连城里的旅馆都订不到。所以有经验者早早就要预订旅馆,安排行程。

双年展文化议题引发讨论

双年展开幕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当然主题展是最受瞩目的,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威尼斯我听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基本上是说策展人奥克维·恩威佐过于政治化,选择作品边缘而晦涩,没有呈现出艺术本体的魅力。

主题馆邱志杰作品

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奥克维·恩威佐以他一贯的观点策划了展览和选择艺术家,他认为“政治是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一个背景,而不是一个产生的动力。”“大家可以看到,随着人口和观点的自由流动,能够为各个国家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帮助我们解读复杂的,快速发展的当代艺术当中的种种现象。”意大利资深策展人温琴佐·桑弗认为“这次主题展乏善可陈,展览过于强调政治性,放眼望去巨大的视觉奇观和晦涩的文献作品占了很大部分,那种直指人心的作品并不多”。台湾资深评论家陆蓉之则认为:“这二三十年来,各国双年展和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基本上掌握在一小群策展人手中,他们互相推举,跑遍世界各地双年展,展出名单重叠,作品形式雷同。”

其实奥克维·恩威佐是很好的策展人,他代表了西方边缘政治和文化对于西方核心文化的冲击,以及后殖民时期的世界文化平等与多元的愿景。这一点很多老派的人是不喜欢的,但是威尼斯双年展却标榜对于亚文化的包容,所以会选择他做策展人,而且在金狮奖的导向上都是倾向于授予那些边边角角的国家、思想和个人,这不啻为骨子里的大国文化心态,其实挺滑稽的。顺便说一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就不要指望获得什么金狮奖,因为金狮奖是奖给偏门的。

这次奥克维·恩威佐还是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很整体的展览,许多作品有很好的观赏性,思想也很深刻。但是展览中的许多影像和文献类作品,需要欣赏者花更多的时间和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这对一般观众来说很难直觉地欣赏和解读,因此就显得晦涩。从观赏效果来说,一个大型展览中影像和文献类作品确实不宜过多。

主题展中四位中国艺术家作品都有特点。徐冰很宏大,邱志杰很博学,季大纯很幽默,曹斐很诡异,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艺术家。但有点可惜的是由于展示空间不够舒展,他们的作品在整个展场里不够突显。徐冰的《凤凰》虽然视觉强悍,但是被安排在船坞里,就像被关进了笼子,很为他抱不平。

有点讽刺的是,与主题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巴塞利兹的作品展示效果非常突出,而作品比他年轻时的气势显得弱了。这是所有艺术大师的问题,吵架的对象没有了,激情退化了,作品图式化了,思想也就空洞了。

我看展览的时候一路在找视觉的张力、情感的张力和思想的张力。作品要做到三力统一太难了。

国家馆应该表达国家意志

威尼斯街景

威尼斯双年展中每个国家馆都非常用心。比如瑞士馆就是一池清水,柔和的色光变幻着打在上面,非常温馨、非常抒情;丹麦馆将切割了的旧木像安置在宽大的红色、白色及透明的空间中,极具呼吸感;安哥拉馆的废物重置作品极具非洲的豪放,而其中一部影像作品表现的是四个黑人孩子在沙滩上挖了四个坑,他们坐在里面模仿汽车自由地穿梭,看了让人心里流泪。荷兰馆是一个艺术家关于野外生存的多重记录。

日本馆也不错,一艘船被无尽的红色丝线缠绕着,尽管悬挂着无数的钥匙,但是不知哪一把能够开启未来的航线,真是非常具有民族性。美国馆是一组空间影像装置作品,很梦幻、很温情;法国馆就是挖来了三棵树,还放些噪音,我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英国馆很强烈,很黄色。在黄色涂满的整个空间内,陈列了两类情色体,一类是用下体吸烟的局部女身体,一类是胶体化的男女生殖器纠缠出的各类未名生命体。英国馆是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我觉得做得不错,就是格调不高。

意大利馆非常好。有人不喜欢,认为太传统了。我正好相反,我真是觉得意大利馆非常好。它在格局上处理得很规整,有一种庄严感,在作品的安排上也呈现出严谨而细腻的节奏。最重要的是意大利馆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历史与人性。一进门就是一件反映意大利3000年历史的全景影像作品让你了解意大利文化的代表性图像,深入进去就是每一位艺术家个人关于人性的视觉阐述。我被其中许多作品深深地感动,如米摩·帕拉蒂诺的黑色的人体塑像与树枝和铁丝的组合就像中国的书法;尼古拉·萨莫利的油画溶解般地剥脱历史的图像,每一个痕迹都像划在观众的心上;南非艺术家威廉姆·科特里奇的电影手稿画的表现了对于宗教的背叛和杀戮;玛雅·米格柳拉让观众的影子与满地的玉米融合在一起,似乎在提示人们不可忽视生存的基础。十几个空间,几乎每件作品都好。看了意大利馆就觉得他们有一种精神,一种代表了全人类的反省、同情、积极向上的精神,它能唤起人类内心善的觉醒。

中国馆紧挨着意大利馆,并与意大利馆共享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地理位置非常好。我做过上海双年展,对要做好一个展览所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辛劳十分清楚,所以我对中国馆的工作团队抱以尊敬和理解。但是对这个馆的艺术处理我是有保留意见的。

我觉得做好中国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内容能代表中国精神,什么方法能代表中国精神,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去找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我在这个展览中没有看到大气舒心的作品。在作品呈现上,展厅内的几件作品没有形成互动的关系,反而相互干扰,在气氛上显得凌乱,在气质上接近中国城乡接合部的感觉。所以我在中国馆心里很难受,尤其是看了意大利馆之后。我觉得作为中国艺术家很挫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首先要学习正确地认识自己历史,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国家,还要正确地认识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文化在世界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定位。

中国艺术家参与成为常态

与上届双年展一样中国艺术家参展依然踊跃。今年中国国家馆主题为“民间未来”(Other Future),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携谭盾、刘家琨、陆扬、文慧和吴文光作品参展,可谓超级跨界。而以华人为主体的双年展平行展项目就达8个,它们是来自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山水社会——测绘未来”群展、湖北美术馆的“通向地狱之路——江衡个展”、今日美术馆的“气韵非师——从顾恺之到潘公凯的中国水墨展”、广东美术馆的“中国艺术三十年”、香港M+美术馆的“无尽虚无——曾建华影像展”、澳门艺术博物馆的“道路和探索——缪鹏飞艺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别说再见——吴天章艺术展”、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张耀煌艺术展”等。华人同行相互串场鼓劲也成为威尼斯的一道风景。随着华人地区当代艺术的日益强劲,华人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常态。

(左)圣马力诺国家馆里的李磊作品(右)威尼斯双年展餐厅

我参加的是意大利境内的一个小国圣马力诺共和国的国家馆。小国家有大志向,所以用小国拉大国的方法了体现他们的文化选择和态度,因此策划和“友谊·中国”项目。根据策展人的计划,本届双年展拉中国,下一届拉美国,再下一届拉俄罗斯。因此从学术考虑上是选择两个国家多种类型的艺术家参展。 中国有五位艺术家,分别是马元、许迪奇、刘若望、张红梅和我,圣马力诺有六位艺术家。在威尼斯城里的圣马可区分三个场馆展出作品。因为城里都是历史建筑,无法改造成符合规格的艺术展厅,所以展出条件不是很好。据说当地媒体对圣马力诺馆有较好的评价,但是我心里有数,那是不能与文化大国的场馆等量齐观的。

艺术作品是拿出来给人们评论的,我去评论人家,人家也要评论我。我觉得能够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被大家评论就算是成功了。至于能否获得共鸣和尊重,那还要靠积累和运气,在国际上形成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用好平台,更要靠自己的实力。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同时有近300个展览开幕,一个艺术家就是沧海一粟,要大红大紫几率是很低的,但是我在场,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

中国艺术家扎堆去威尼斯,舆论也有“镀金”、“赶集”之说。我看华人扎堆去威尼斯没有什么不好。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为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我们为什么不来参加表演?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文化理事会统筹的项目就有八个,美国、德国的也很多,意大利本国就不用说了,华人参与十个项目难道就多了?以前我们没有条件,眼巴巴地看人家玩,现在慢慢具备条件了,当然也要来参与。相信随着参与多了,我们的行为也会更加理性,但是积极地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会应该成为常态。

害怕中国发展的人可以说三道四,如果是乐见中国发展的朋友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客观、理性、友善地指出艺术家们在去威尼斯过程中的问题,帮助艺术家理清思路、解决困难,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热情。

双年展运营模式可资借鉴

威尼斯双年展的举办给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的巨大的活力,尽管也有批评意见认为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向世界人民圈钱的工具,但是我认为一个大型项目如果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引擎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只要合法、平等、互利、透明,为城市和项目“圈钱”是无可厚非的。

威尼斯双年展在运营上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首先他们在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大品牌下发育出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戏剧节、威尼斯音乐节等项目,使得威尼斯全年都处在文化热点之中;其次通过项目高端定位吸引全球最具活力的人才和成果在威尼斯集散,既为世界文化搭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再则威尼斯双年展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通过理事会决策、基金会支持的方式,政府保基本,社会促提升。就拿双年展的艺术展来说,除国际艺术展由组委会承办外,国家馆、平行展都是由社会办的。可见威尼斯双年展所发育出的运营模式也是其能够保持活力、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猜你喜欢
双年展威尼斯艺术家
寻常威尼斯(节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威尼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