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日本印象

2015-09-10 07:22李颖浩
看世界 2015年18期
关键词:忍者刻板好莱坞

李颖浩

提到过去70年来好莱坞电影里的日本人形象时你会想到什么?就拿日本男性形象来说,你是不是会最先想到小个子、戴着黑框眼镜、长着龅牙的形象?就像《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里的古怪日本摄影师“Yunioshi”那样。

你会有这样的印象并不奇怪,回顾二战以来70年的好莱坞影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男性的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那么“讨喜”。

如果说到女性形象的话,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日本艺妓的形象:娇柔、屈从、殷勤和一心取悦男性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战后美国大兵从日本占领区带回国的日本女性的形象。

就像瑞典演员华纳·奥兰多(Warner Oland)及他的两个白人后继者在“陈查理”(Charlie Chan)系列电影中饰演檀香山华人警探查理·陈一样,匈牙利出生的彼得·罗(Peter Lorre)在“摩托先生”(Mr Moto)系列电影中扮演了一位日本特工“摩托先生”。直到19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亚洲人形象基本上都是由白人扮演的。除个别例外,直到华人演员李小龙走红,美国亚裔演员才开始有机会饰演正派的主要角色。

在那之后,日本人的银幕形象开始变得多元起来。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不少类似李小龙电影的日本题材的衍生作品,比如讲述日本现代忍者的英雄故事。另外,得益于傅高义(Ezra Vogel)的畅销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和艾瑞克·勒斯贝德(Eric Van Lustbader)的《忍者》,日本开始不断以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电影中。

“美国人一直喜欢把日本描绘为忍者和武士的国度,这是他们要展现的‘神秘的东方’的一部分。”研究日本和美国历史的学者村上由美子(音)说道。她提到了1986年的电影《超级魔鬼干部》(Gung Ho),这是由朗·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的一部“政治不那么正确”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收购美国宾州西部一个老旧汽车厂的故事。

这部影片中呈现出的美日文化差异产生了很多笑料。比如,由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饰演的主角是一名汽车厂工人,他受邀到日本老板家中吃饭,理所当然地以为对方会用自制的日本料理招待自己。因此他夸张地抿了抿嘴唇,做出享受状:“嗯……这太好吃了,你们管这个叫什么?”不料女主人反问道:“烘肉卷?”(用免治肉及其他香料所制成的美式家常菜。)

《超级魔鬼干部》的剧情投射出了美国对来自日本的经济侵略的担忧。这一时期好莱坞影片集中展现了对日本的新的刻板印象,如有很多关于相扑、歌舞伎和女体盛的主题。

在本世纪初,越来越多日本出身的演员开始在好莱坞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在2003年的《杀死比尔1》(Kill Bill: Vol. 1)中,日本女演员栗山千明饰演了制服美女杀手“Gogo Yubari”一角,在剧中她是华人影星刘玉玲饰演的另一名日本杀手“O-Ren Ishii”的徒弟。

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男演员也终于获得了好莱坞的“尊重”。比如在2010年的科幻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中,日本演员渡边谦饰演了一个能力通天的角色。

“渡边谦在里边既不是矮冬瓜,也不是牙擦苏。”村上说道,“他因此角在日本大受追捧,很可能就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美国对日本的刻板印象。不过这种现象本身或许反倒证明了好莱坞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日本人还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由于贸易摩擦,日美关系先是进入了‘打击日本’(Japan bashing)阶段,后来又进入‘轻视日本’(Japan passing)时期,而现在则是‘无视日本’(Japan nasshing)的阶段。”村上如是说。其实这个形象的历史分期也是日本人在谈及战后日美关系时常引用的说法,而日美关系的变迁也深刻影响着好莱坞里的日本人形象。

“然而,如今处于‘被无视’阶段的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风头完全被中国盖过。在好莱坞,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个趋势。”村上说道。

不知还会不会有比“无视”更糟的情况。因此,对于未来日本和日本人将在好莱坞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只有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猜你喜欢
忍者刻板好莱坞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割裂
中性自由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The Lego Ninjago Movie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
CRAZY RICH ASIANS
火影忍者·忍者们
“鸡蛋忍者”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