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及实践思维

2015-09-10 06:35付康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以人为本

付康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项治国理念,曾经被古今中外许多执政者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也包含有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人民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理论依据,深刻剖析“以人为本”的深层涵义,为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 时代内涵 实践思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的“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指拥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一切个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①习近平同志极其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具有实践论性质的概念,它对中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指导作用,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国家自强的理论支持。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它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意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腾飞能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政治完善能够保证人民的权益,社会和谐能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能够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国梦实则是14亿中国人民的梦。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自古以来,人民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政党而言,都是攸关生死以及兴亡的关键问题和重要因素。要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首先要对“人”这个概念进行正确定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人”的理解谈起,结合“以人为本”的论述,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可以分为本体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三个方面。

首先,在本体论方面,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展现并且完成自身。人从“抽象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这也是马克思研究实践问题的立足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这是他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不同之处,人并不是抽象的类存在物,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现实的社会存在物。虽然费尔巴哈看到了人的生物性、生理性和心理学等自然属性,但他撇开了人类历史进程,没有从人的具体的历史生产条件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考察人的特性,而只是将人当作感性的存在物,当作抽象的类存在来看待,使“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和丰富的个性都蜕变为思想王国的理论规定,成为一成不变的理论预设。

其次,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的人的学说包含有明确的价值定位,他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而共产主义的理想也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与社会的解放是同一个进程。只有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发展,在共同体中人的交往得以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在历史的动态的生成里,在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中,社会获得解放及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才能够产生,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这里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社会中所谓的虚假的共同体,其发展与个体的自由发展并行不悖,是人与社会的一个和谐存在体,也是人真正实现解放后的一种社会存在样态。当下,我们还处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对于个体来说,是谋生手段而非自身自由状态的展现方式,人的劳动及其它各种能力都处在一个有待发展完善的状态,个体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在改变,人与社会依然存在各种对抗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逾越这个发展阶段,因为正是这个阶段的发展孕育了新的条件、新的契机,也为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历史观方面,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此,马克思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创造人类历史,人的实践活动是构建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现实的个人”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参与者。个人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实现和发展自己,同时也在这种生产中产生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劳动产生出个体自身的存在状态及其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第一个社会形态中,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狭隘关系,人们只能进行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需求的生存活动,进行维持生命所需的最简单的物质交换,必然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而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伴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体的生产活动逐渐削弱了对血缘和地理环境的依赖,独立的原子式的个人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个体对于物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马克思认为,从第一个社会形态到第二个社会形态的过渡是必然的,而且是随着交换以及分工而必然发生的:在这种社会形态里,个人的活动范围有所增大,个人能力也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较第一个社会形态有进步之处。但是,这种社会形态由于资本主义对财富追求的目的以及按资分配的原则,仍然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诉诸于第三个阶段。马克思并没有具体描述在人类最终实现解放的共产主义阶段,社会和个体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管理,但他向我们展现了这个理想的发展蓝图。在这样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的劳动是展现自身丰富个性的方式,个体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身想要的发展,而不是被桎梏在谋生劳动中。闲暇时间成为衡量发展的一个尺度。人们之间依附于物的关系被真实的个体关系所取代,人与社会的对抗性也被消解掉了。发展的理想状态在这一阶段真正得以实现。

“以人为本”的涵义

“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因此,若要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就要理清“人”和“本”的主要内涵。

“人”的涵义。首先,是“类”的涵义,主要指与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生命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具有意识,由于人具有意识,人能够思考,能够创造出原本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所以,人才是高等生物。人与动物都可以产生活动行为,也都能够对外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是有意识的主体,人进行的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与外部世界相作用的物质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则是出于生理上的本能。这里的有意识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其次,是人的“群体”涵义。仅仅将人与动物相区分,人的类本质还具有虚幻性和抽象性,而将人及其物质实践活动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就具有了现实性的意义。

最后,是人的“个体的人”的涵义。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本质不断走向现实性,这仅仅是第一步,其后是人的本质的不断细化、分化的过程,即由群体的人向个体的人的分化的过程。这也是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对此,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②

“本”也同样具有三个层面涵义。首先,“本”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没有人生活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对主体性的彰显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它强调人作为从事物质活动的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主体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而不是单纯的对活动结果的反馈。马克思主义看到了人的主体性作用,看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活动,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物质世界,而是通过能动的活动,通过实践实现与自然的物质交流,从而使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使其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改造还延伸到了主观世界,认识意识的发生同样是人的实践的结果,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同步,同时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其次,“本”具有价值论的意义。作为主体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本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马克思从具体的历史现实出发,探讨人的实践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行了详细论述:“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的生活条件”。作为生命体,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要首先满足吃、喝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也通过繁衍进行种族的延续。这是人的肉体的存在和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有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不仅能够为人的生存和再生产提供物质资料,也为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再生产活动提供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主体在这种生产活动中也确证了自身的存在,离开了这种活动,他可以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却不能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于这种活动之中并成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活动的发展与人及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过程。

最后,“本”的终极意义。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能解决人的异化,而且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可以使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自由个性。在这里人就成为自由人了。人的实践活动开始可以摆脱必然王国领域的种种束缚,可以支配自己,同时也保证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了。

“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核心是取得“民心”,途径是解决“民生”。

把握“人民”这个根本,要赢得“民心”。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民心”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强领导,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带领人民的革命和建设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人民是我们党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根本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将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在革命和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功的秘诀就是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地位提高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翻身做了主人,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转变,那些关系自身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问题能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且能够得到解决,而人民回报党和国家的就是完全的支持和信任,这是我们党以前、现在和将来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当前,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人民”这个根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赢得“民心”,最根本的是要从改善“民生”入手。“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如果仅仅把“民心”挂在嘴边,而没有任何的政策支持,赢得民心就成了空谈。只有真正做到了解人民疾苦,并为人民排忧解难,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吸引和凝聚千百万大众,汇集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不竭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五位一体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是根本和基础,如果经济建设搞不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的建设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和支撑。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经济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经济发展的目标始终要锁定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上。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特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尊重市场的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要实现经济的效率性,也要实现经济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依然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由之路。针对当前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和基本国情,我们仍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也体现着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在政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依法性。我们要始终将民主集中制建设放在首位,以我们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的提升为条件和支撑,不断完善人民参政议政的方式以及途径,提升人民的政治参与度,依法治国,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使人民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使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实现。

在文化建设方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以建设新时代的国风、家风为目标,以厂规厂纪、校规校纪为形式,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化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以及管理体系,实现现代化文化的开放水平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保证多元文化共存、包容、交流、发展,建立和谐文化的氛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社会建设方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大力发展包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社会事业,促进地区均等化发展,保证在相同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生态建设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例如,降低工业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减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对自然资源的产权和用途进行严格管理,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总之,我们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随时随地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以人为本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