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折腾,何尝不是成功

2015-09-10 10:16杨小米
人力资源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陈生浪费猪肉

杨小米

“北大杀猪才子”陈生,走出机关工作搞创业,摆过地摊、种过菜、做过房地产,直到八年前进军猪肉市场,目前个人身价近百亿。歌德曾经说过:“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社会的新生动力,具有高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已然渐渐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抛弃了人们普遍认为的“铁饭碗”、好工作,转而做起了猪肉铺、米粉店等在一些人看来颇有些“不入流”的买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这种疑问:高校毕业生“不走寻常路”,是人才浪费还是才尽其用?

人才浪费,大材小用

名校毕业,却做着在一些人看来颇有些“不入流”的猪肉生意,陈生不是第一个。他的师弟陆步轩,就曾因生活拮据卖过猪肉;另一位90后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和三个合伙人在北京开起了米粉店。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或第一资源,人才浪费自然就是最大的浪费。很多人在叹息或者思考,这是人才浪费,建议北大收回他们的毕业证,然后给他们颁发北大附小的毕业证。

有人认为,高校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享受过国家给予的良好学习环境,具备高素质和广视野的人,毕业之后理应进入到人们普遍认为的重要岗位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去卖猪肉、卖米粉、搞装修显然是一件有悖于高等教育宗旨的事情,造成的人才浪费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最近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不少网友关注:“大学本科学历,有爱心、责任心、做事认真;月薪3000元,不必坐班。辽宁沈阳市一家企业开出这样的条件,招聘的竟是专职‘遛狗员’。”企业负责人表示,“本科生遛狗员”从底层做起,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考验和锻炼。招聘属实,但尚无人应聘,招“遛狗员”实为经理助理储备人选。

很多人认为,“本科生遛狗员”大材小用,既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本科生遛狗员”遭遇了求职者的“冷眼”——招聘启事发出近一个月,还没有应聘者,目前企业已将招聘启事撤下。

网友小杨坦言,“原本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遛狗员’工作,这家公司却要求本科学历。这不仅是一种大材小用的‘人才浪费’,更是一种赤裸裸的‘盲目学历崇拜’。”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招聘人才时,都应该掌握最基本的招聘原则和用人准则,那就是——以岗定人‘才尽其用’。”“试问,一个简简单单的‘遛狗员’,甚至连文盲都足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来做,是不是很明显的‘大材小用’和‘人才浪费’?试问,作为招聘主体的公司,如果在骨子里没有对学历盲目崇拜的情结,又何至于对人才如此缺乏尊重呢?”况且,高学历的获得,需要消耗大量的教育资源,诸如大师、名师的打造,重点实验室的建

设,奖助金的颁发等,所有与高学历人才培养相关的项目,都需要国家财政来买单。那么谁来为培养他们的成本买单呢?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社会活力的激发,需要各行各业的参加和推动。这里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贱可论,所有为家庭幸福默默打拼,为社会福祉努力奋斗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佩服和尊敬。卖猪肉也好,卖米粉也罢,肯下功夫、花心思,同样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更何况,服务行业还有大片的市场空白,等着有识者来填补。

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参加到不同行业,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推动行业的发展,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最基础做起,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另一种表现。

陈生放弃了做公务员,选择了养殖业、卖猪肉。但应该明确的是,陈生只是最开始选择了看似低端的行业,而他依靠的武器是分众销售,又称“精细化营销”。2006年,陈生在湛江和广西交界处附近打造他的土猪养殖厂,2007年开始在广州开猪肉档卖猪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的猪肉档发展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壹号土猪”。

从这一点看,陈生也算是个“企业家”了。

再看看北大毕业的孙俊峰,如果说他一直干名副其实的那种装修工,是可惜了。我们觉得他作为北大毕业生,应该发挥更多的才干。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孙俊峰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北大毕业的装修工用了两年时间就升级买房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孙俊峰的北大文凭一点也不浪费。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在孙俊峰这里同样适用。

“就业观念一直在变,没人规定北大毕业生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像是陈生、孙俊峰等这样有高学历,又舍得下大力气的人,说不定就会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大做强。而陈生、孙俊峰等人的经历,可能也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们一些启示。很多时候,大学毕业生争着往体制内的单位挤,过多的人才拥堵在公务员这一条单行线上,走一条被规划好的道路。谁又能保证,在公务员这个岗位上,北大毕业生的才华就不浪费呢?反而是像孙俊峰这样,或许会尽最大可能地释放出自己的才华。

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打工者”,与其他职业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万千职业中的一种。许多年轻人想过一种更有激情、更能彰显自身价值的生活,于是纷纷下海,同时还能给民营经济带来活力,改变优秀人才扎堆官场,造成民营经济缺乏人才的困局。在多元化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这才应该是社会常态。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职业

不可否认,从全国一流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相应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职业期待也会更高。因此,一旦选择了“不走

寻常路”,就难免会遭遇误解、质疑甚至是否定。

然而,当我们关注“名校毕业生”的标签时,其实更应该抛下固有的身份成见,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从长远看,这份工作是否和他们的兴趣相符?除了金钱,他们还能从中获得哪些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工作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和质疑他们的决定?

无论是在熟悉的领域内深耕、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还是跳出专业局限、另辟蹊径,他们都是在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不管一开始是因生活所迫,还是经过长期思考后慎重决定,选择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于职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的决定,也是对生活变化的积极回应。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品尝人生百味,调整奋斗方向,或许比单纯找一份能干却并不热爱的工作,更有意义。

伴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着许多人看起来低端的职业。不论是“硕士女城管”,还是大学生矿工,抑或是“硕士卖凉皮”,这样的“高低配”表面上是一种“下嫁”,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对接”。

著名作家方方在其长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伤悲》中写道,“当下的许多年轻人都以升官、发财、出名为成功目标,那些通过努力获取的平凡生活,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看似不起眼的遛狗员,其劳动并非没有价值,劳动者也并非没有尊严;“本科生遛狗员”只要脚踏实地,也同样可以“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作家路遥先生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曾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在一个浮躁、功利和焦虑的社会里,只有塑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笃定的价值追求,我们才能超越不平凡,走向不平凡。就此而言,年轻人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和价值排序的更新,走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认知误区,是超越身份标签的人生突破。

近些年来,就业环境正朝着多元、宽容、自由的方向不断发展,鼓励尝试、允许失败的社会氛围,也为“初生牛犊”们平添了几分信心和胆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年轻人不必担心创意没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国考过审人数和平均竞争比”连年“双降”,毕业生不再一窝蜂地选择报考公务员……无论体制内外,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已渐渐成为择业者的一种共识。创业、就业观念悄然变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正在变得日趋多样。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有理由相信,凭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出色的应变能力,更多像陈生和孙俊峰一样的年轻人会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赢得一席之地。且让他们去“折腾”吧,只要有想法、有本事、有规划,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即便没有闯出什么名堂,也能从社会的大镜子中看清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找到更契合实际发展的道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站在路边的人们,不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掌声,毕竟,允许成功的不同形式,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陈生浪费猪肉
不浪费
入画
入画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浪费等于扔钱
猪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