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被地震摧毁的“天堂”

2015-09-10 07:22马尧
世界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加德满都尼泊尔天堂

马尧

最近,一场地震将中国的西南邻邦尼泊尔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这个国家,百度上是这么介绍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是一个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边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接壤,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国境线全长2400公里。尼泊尔有着“雪山王国”的美誉,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尼泊尔拥有其中的8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从尼泊尔北边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到南部台拉河接近海平面70米的谷地平原,递降急剧,这也创造了尼泊尔多姿多采的气候和自然美景。尼泊尔地处亚洲文明的交叉地,印度教、佛教、皇宫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最适合徒步旅行的国家之一。

从上述介绍来看,尼泊尔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近年来国内前往尼泊尔的游客逐年增加,仅2014年前11个月前往尼泊尔的中国游客就超过9万人。而尼泊尔也将旅游业当做重要的支柱产业,其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一切看起来很好。可是一场震级达到8.1级的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当地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这个高原山国的另一面。

地处地震高危地带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讲,尼泊尔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在两大板块的挤压下,这里成了地震的高危地带。自2000年以来,在近15年的时间,尼泊尔不断被世界各地的地质学界警告。 美国《科学》周刊在2001年8月24日曾刊文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8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地震研究者嵇少丞也一直对尼泊尔有所担忧。2010年,嵇少丞在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一档科普片《大陆苦旅:地质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中担任解说嘉宾,他在里面称,“尼泊尔将有发生巨大地震的危险性,因为那里的逆断层已经超期服役很久了。”逆断层是一个地质构成的专有名词,是主要由两个断裂的地质板块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在尼泊尔附近,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挤压,存在着一個绵延数千公里的巨大逆断层带。

进一步讲,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但随着板块的漂移,4千万年前这两个板块碰撞在一起,印度板块开始不断地向亚洲板块挤压,每年的挤压速度大约在3毫米-45毫米左右。这两大板块的挤压,不仅诞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而且随着板块持续挤压,所产生的压力会不断集聚,当板块断裂带无法承受压力时,便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便是这种压力释放的最主要表象。而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交界处,即喜马拉雅山南麓,发育着三条主要的断裂,分别是从南向北依次是主中央断裂、主边界断裂和主前断裂。

在本次地震发生的一周前,加德满都曾经召开过一次地质灾害的研讨会,有消息指出:该会议对尼泊尔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了预告,但被忽视。由此可见,尼泊尔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之大。

交通极其落后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就交通而言,尼泊尔不是一般的落后。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全国基本被山地覆盖,所以尼泊尔没有高速公路,基本都是狭窄的盘山道。铁路交通受地形和资金的限制也很不发达,甚至没有城际列车。这个国家境内只有两条从贾纳克布尔出发的火车线路,而且这两条线路还是以窄轨列车为主,车速极度缓慢。这两条铁路线并不是连接尼泊尔各城市之间交通的线路,而是直接通往印度的交通线路,因此常常会出现拥挤的情况。

至于航空业,首都的加德满都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大型停机坪只有两个,候机楼被游客形容为和农家院一样。且由于地处山区,通信条件很差,经常没有信号。上述种种基础设施的落后是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让人扼腕。

经济恶性循环

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发达。尼泊尔属典型农业国家,基本没有现代化工业体系,国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长期依赖国际援助,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旅游报》2013年9月的数据,2011/2012财年(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尼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92.3亿美元,人均GDP720美元,通货膨胀率8.3%,失业率超过40%。年度财政收入2441.5亿卢比,财政支出 3107.46亿尼币,依靠外国捐赠和贷款弥补财政缺口。当前尼看守政府只能制定为期3个月的临时预算,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对外合作等项目基本无法实施。经济欠发达导致国家无法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从而使投资环境迟迟得不到改善,从而拖累了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和劳务输出成为尼泊尔的重要经济支柱。

尼泊尔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尼泊尔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创汇是尼泊尔国家外汇收入的第三大来源。2012 年尼泊尔旅游业总收入占其 GDP9.4%,同比增长5.2%;旅游创汇 366 亿卢比,相当于其出口创汇总额的 24%;旅游业直接创造就业553500个,占全国就业总数的3.6%。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今年3月末发布的报告表明,2014年共有超过80万游客赴尼旅游,为尼泊尔创造了537亿卢比收入(1元人民币约合16卢比)。

由于国内就业机会有限,出国务工成为尼民众增收减贫的主要途径。外派劳务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尼出国务工人员的侨汇收入占其GDP的20%左右。据官方统计,目前有220万尼泊尔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7.3%)在外务工,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南亚地区,其中将近90%流向卡塔尔、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其余部分中商务、公务及海外留学占了相当大比例,主要流向印度、东南亚、中东、中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纯以旅游为目的休闲度假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不容乐观的未来

对尼泊尔政府来说,灾后营救和重建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而碎片化的各个政治阵营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之后,扛过地震给政治经济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了关乎震后尼泊尔未来的头等大事。此次地震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使尼泊尔的文物古迹遭受劫难。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一大半建筑物倒塌,其地标性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的比姆森塔化为废墟,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斯瓦扬布纳特寺部分坍塌,独木庙、迪路迦摩罕纳拉扬神庙等古建筑全部倒塌。

尼泊尔政府已经宣布,加德满都等29个地区为重灾区。强震给尼泊尔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一些保守的估计认为,地震的损失可能占到尼泊尔GDP的30%至40%,而悲观的估计则认为会超过尼泊尔一年的GDP 总值。《日本经济新闻》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预计称,损失金额在10亿至100亿美元的概率为34%,在100亿至1000亿美元的概率在29%。如前文所述,旅游业是尼泊尔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经济参考报》的数据,其旅游收入预计2015年为543亿卢比,而游客数则有望攀升至99.7万人次。但本次地震却令尼泊尔今年旅游业的增长成为泡影。许多古迹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损毁,一些国外投资者之前相继计划在尼泊尔投资新建酒店等基础设施,但地震之后这些投资计划恐将暂停。

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区域中有七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其中四个严重受损。法新社报道称,强震不仅使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的老皇宫院墙坍塌,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上2/3的建筑物也在地震中倒塌。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加德满都一家旅行社24日原本有1000名預定旅客,但到26日为止,已有90%的旅客取消了行程,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天预计将继续增加。许多依靠旅游业为生的尼泊尔人都担心未来数月的日子将难以维持,因为旅游公司已经取消了近期赴尼泊尔的所有行程,直至安全可以得到确保为止。

漫长的重建

尼泊尔的灾后重建工作更是重重困难。首先,由于在地震中受到直接重创,尼泊尔基础设施的重建规模庞大。除了房屋和财产的损失之外,尼泊尔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修复难度极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德满都代表克里斯蒂安·曼哈特表示,尽管对重建大部分建筑比较有信心,但这将持续几十年并耗资巨大。

此外,重振旅游业、特别是珠峰产业也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尼泊尔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旅游业在地震发生后已遭到严重冲击,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将令尼泊尔本已艰难的经济复苏雪上加霜。根据美国咨询公司HIS的数据显示,尼泊尔灾后重建成本将“轻而易举地超过”50亿美元。尽管国际社会将继续向尼泊尔提供援助,但与高昂的重建成本相比,援助资金无法弥补巨大的缺口。未来,尼泊尔还将面临漫长的经济重建期。

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原本前往尼泊尔就面临着交通不便、酒店条件差、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在地震之后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要面临余震的问题。也许短期内不再前往是个比较好的选择。然而,尼泊尔的魅力依然不可替代:这个如诗如画的高原山国是佛陀的诞生地,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集人文底蕴与自然风光于一身。当地人民能歌善舞又淳朴可爱,愿他们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重建美丽家园,使尼泊尔成为一个富裕有序的国家。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加德满都尼泊尔天堂
加德满都谷地
看好了!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天堂湿地
加德满都的风铃
尼泊尔系列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天堂游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