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1975年整顿

2015-09-10 07:22刘尊林李秀娟
党史文苑 2015年12期
关键词:意义

刘尊林 李秀娟

[摘要]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整顿。这次整顿虽然过去了40年,但整顿的实践和经验对于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整顿 实践和经验 意义

1975年,中国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持续了九年,整个国家的形势不容乐观,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整顿迫在眉睫。在这个特殊的岁月里,邓小平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无畏的勇气、坚定的决断,着手对军队、工业、科教和党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整顿。这次整顿,不仅让全党和全国人民感受到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的回归,看到了动乱中的中国的光明前途,而且萌芽了历史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次整顿已经过去了40年,但它的精神实质,对于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快刀斩乱麻

(一)抓住要害,找准切入口。面对千头万绪的“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混乱,如何进行整顿,从什么地方入手,大有学问。邓小平敏锐地找到了切入口,那就是整顿铁路问题,下决心研究解决铁路问题。邓小平说:“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1]p5为此,197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中央9号文件)。随后,铁道部部长万里率工作组奔赴各地,对问题严重的路局进行重点整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使铁路运输这个“文革”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迅速解决。到4月底,全国20个路局除个别地方外,均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日装车数恢复正常水平,列车正点率也大为提高。铁路工作的有效整顿,带动了整个工业生产的明显改观。铁路正点率的提高不仅使生产、也使人民的生活受益,民众普遍对铁路的整顿表现出了热烈的欢迎。铁路运输面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焕然一新,给全国各条战线以强烈的震撼。

(二)反对派性,统一步调。“文革”期间派性严重,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当时小到中小学校,大到省委、中央各部委甚至中央政治局、各大军区,分裂成保皇派、造反派等五花八门的派别,各派都称自己是左派,是忠心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革命派。后来因江青“文攻武斗”的号召,使全国出现派性斗争惨状。

在全面整顿中,邓小平始终高举毛主席的“要团结,不要分裂”[2]p356的指示精神,着手对派性进行整顿。在听取或指导军队工作中反复强调:军队也有安定团结问题。搞派性的军队非调走不行,所有闹派性的人一律调走,一个兵都不留,一个干部都不留。凡是有两派的地方,派性没有解决的地方,民兵一律不建立,也不要组织这个指挥部、那个指挥部,枪也不要发。军队干部的使用、提升,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用派性严重的人,不能重用坚持派性不肯改正的人。

在指出铁路派性问题的危害性时,他强调,“徐州那个闹事的头头‘本事’可大啦,实际上是他在那个地方专政。对这种人不及时处理,等到哪一年呀?我说,只等他一个月,等到三月底。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1]p6。他还强调,铁路系统搞派性的,不管是谁,只要是支持派性的都不行,铁道部要赶快调走。

在听取国防工业有关部门的汇报时,他强调,不管什么样“派”都是错误的,一切“派”都要坚决排除。针对七机部的派性问题指出:不准再打派仗,凡是打派仗的,坚决按中央9号文件办。不管什么老虎屁股都要摸。要告诉那些搞派性的人,现在再搞派性就是顽固的资产阶级派性。要规定一个期限,从7月1号这天开始,凡继续闹派性的坚决调开,你们调不动,军委调。不管你老资格、新资格,干了多少年革命,都一样。不这样不可能把事情办成。我们不但要提社会主义,还要提爱国主义,你没有社会主义觉悟,至少要有点爱国主义。有些人连爱国主义都没有了,还搞什么社会主义?

(三)拨乱反正,聚集力量。“四人帮”对老干部迫害严重,1972年12月18日,毛泽东曾批示: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律废除。1975年3月25日,邓小平指示:“平反工作要真正搞起来也快,要一批一批地搞,不要一个一个地搞。弄错了就要立即平反。”1975年,不仅一大批含冤的老干部得到了平反,而且许多“五类分子”得到了赦免和摘帽。1975年9月9日,邓小平在公安部党的核心小组关于清理在押国民党省级、将级党、政、军、特人员的请示报告批示:“拟照主席批示(建议一律释放。本地不能就业的,转别地就业),由公安部照办。即(四项)的109人也予释放。县团以上的3000多名,也照此原则办理。”当月,司法机关决定对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一律宽大释放。

对右派知识分子,建议仿照特赦战犯的办法,除个别顽固的右派分子外,一律赦免摘帽,解除关押和管制,有工作能力的安排工作。此后,大批右派分子摘帽,迅速投入现代化建设热潮中。

(四)探索和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探索和坚持正确的中国发展道路是过去、现在,甚至也是未来的重大课题。1975年2月,邓小平在接见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率领的莫桑比克友好代表团时指出:制定一个国家的路线和政策,只能根据本国实际,别国的经验只能做参考。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可靠的路。根据我们的经验,从建国开始,就要确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和路线。这条路线并不排除吸收必要的外援,但是要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会使建设更快、更扎实、更可靠些。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质表明了中国一直在思索新中国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

(五)重视科学和科技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同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拉大了距离。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我们同世界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有些差距,但到了1975年,我国同日本相比,科技水平落后了50年。在工业方面,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关起门来搞建设,连世界技术上的发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清楚。科研停滞了,产品连原来的质量都保证不了。

邓小平认为,一个新东西发明出来,可以带动其他方面走得很远。一个新粒子的发现,一种新的理论的出现,会发生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在1975年就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的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

邓小平提出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人员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员叫“老九”吗?毛主席说,“老九不能走”。这就是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同时,要注意培养一批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科技人员,放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要主动给科技人员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对于后来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旗帜鲜明地重视经济建设

在1975年的整顿中,邓小平一直关心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特别注重科学管理的问题。1966年“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曲折发展。1969年经济有所回升。1970年和1971年,因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造成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量和货币发行的“四个突破”。197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增长。但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售“三个突破”还在继续发展。1974年上半年,不少地区、部门工业生产没有完成计划,钢铁、化肥和一些军工产品也欠账较多。1974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一点四,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零点三,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四点二,钢和原煤产量下降[2]p345。鞍钢1974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1975年第一个百天里又欠产40多万吨钢,1974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7.7亿元[3]p321。同时,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严重。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大刀阔斧推出了整顿措施。

第一是提出发展的目标。邓小平在起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申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此后的整顿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把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大局。他指出:中国这么多人口,国民经济搞不上去怎么行?我们一定要搞上去。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

为了从理论上彻底驳倒“四人帮”,1975年,在邓小平指导下形成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中明确指出,“列宁说过:‘政治教育的成果,只有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毛主席也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区别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区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区别真革命和假革命,区别真干社会主义和假干社会主义,区别干部所做成绩是好是坏、是大是少,归根到底,只能也只应该按照列宁和毛主席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这充分表明,邓小平已经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是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明确重申生产力标准。他还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我们强调劳动生产率,强调科学技术,不能算作“唯生产力论”。如果不讲这些,还能谈得上社会主义总路线吗?我们总是要把革命和生产都搞得好才行。

第二是协调三产比例。1975年4月1日,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强调,按照毛主席制定的路线,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确定国家建设的路线是农业第一、轻工业第二、重工业第三这样的次序。7月11日,他在同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刘兴元谈话时,要求省委要加强各级管农业的班子,注意研究农业方面的政策,包括养猪政策。他指出:政策不能随便改变,改变了群众就不信任。10月10日,在会见韩丁率领的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全国指导委员会代表团时,他还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农、林、牧、副、渔,还要搞工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收入,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只知道种粮食、搞副业是不够的。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第三是重视科学管理。邓小平强调,要有懂行的人管理,要用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1975年5月21日,在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文件时指出:像鞍钢这样的大企业,有管理问题,也有个体制问题。钢铁厂整个生产过程从上到下是一环扣一环的,要有一个指挥生产的好办法。公司必须单独有一个班子,不是管油、盐、酱、醋、柴,而是指挥生产的,有一个单独的系统。领导鞍钢这样大的企业,那么复杂,没有懂行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机构,不打败仗才是怪事哩!他还就企业管理秩序不好、设备完好率差、浪费惊人的现象,提出要好好整顿,指出企业管理是一件大事,一定要认真搞好。

第四是具有开放思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国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这是一个大政策。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1975年9月20日,他在会见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恩时指出:我们的方针还是自力更生,但不排除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我们现在的国际贸易额很小,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贸易额肯定会扩大。他在回答中国是否仍然不向外国贷款问题时指出:还是这样,但可以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我们可以接受这种方式。现在我们的开放政策更加宽广,但还是不要忘记自力更生的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对外开放较早较高层次的认识。

第五是关注产品质量。邓小平认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在谈到军工产品质量时强调,质量第一,要过得硬,打仗嘛!战士的装备要研究,要减轻战士的负担。不合格的飞机,军队一定不能接收。军用品必须保证质量,不合格是最大的浪费。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个小零件就可以毁全局。

第六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他在谈到按劳分配原则时指出,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工资政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研究。这实质上就是要打破“大锅饭”,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表达[4]p5。

三、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

(一)整顿的核心是整党。邓小平在出席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1975年2月23日,他在接见马谢尔率领的莫桑比克友好代表团时,就关于建立政党问题指出:建立政党的必要条件是,以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来建立党。比如我们建立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走共产主义道路。今天是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要走上共产主义。建立共产党就要有这样明确的思想和路线。我们赞成你们的意见,就是要领导国家向进步的方向前进,比如说向社会主义方向走,必须有一个政党。但是,建立这样一个党,什么时机比较成熟,还要有一个相当的准备过程。在谈到什么叫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我总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那套做法,罗荣桓在世时就首先表示不同意,说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精神实质。林彪主张就学“老三篇”(后来加成“老五篇”)是割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怎么能够只把“老三篇”“老五篇”叫作毛泽东思想,而把毛泽东的其他著作都抛开呢?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比如文艺方针,毛泽东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很完整的。可是,现在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这就是割裂。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就是雨。这些观点和以后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这对现在的中国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7月4日,他在对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发表讲话时指出:搞好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要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了。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省委一级的领导,许多事情都拿到中央来解决是不行的。省委坚强了,敢于领导,就能帮助地委、县委。这样,我们党就能够实现自己的领导了。毛泽东提出的“三要三不要”,这是党的原则,也是党的作风。现在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的问题,都要从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入手。我们要把毛泽东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这个问题,全党同志要注意,特别是中央委员、高级干部,更要注意。

(二)整党要以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为主。邓小平强调,领导班子整顿好了,党员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要在整党的基础上挑选干部。一个大队,一个公社,一个县,选好了一、二把手,整个领导班子就带起来了。特别是要抓好县委一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县委可是重要啊!军队是团,地方是县,为什么总讲县、团级呀,就是这个道理。又说,挑选领导干部,不管老中青,都要看他是不是肯干,是不是能带头吃大苦耐大劳。这是第一条。当然还要有头脑。老中青,现在要着重注意中。这里所说的中,就是现在四十岁多一点的干部。这些人至少有一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有些还有上十年的领导工作经验。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这些思想对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建设精干的军队。邓小平在谈到军队编制和精简问题时说:机关要搞个编制表出来,将来按编制表办事。现在机关庞大,机构重叠,精简主要是减机关,而不是减技术兵种,有的技术兵种编制还要增加一点。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军队的总人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大多要处理。节约下来的钱用在装备上。小师的炮兵团要保留,可以编小一点。将来坦克多了,每个师要考虑编个坦克团。不然,平时结合不起来,打起仗来临时配属不熟练。

邓小平领导1975年的整顿,不仅触动了“四人帮”的利益,而且还同“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水火不相容[4]p6,同时还同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七分成绩三分过失”的评价不一致,此等原因使全面整顿工作受到了阻碍。由于全面整顿而刚刚好转的形势,又重新遭到了挫折。尽管如此,但1975年的整顿工作以其开创性、改革性、实践性,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对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艾沐,栓平,始发,刘波.评说邓小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郑兰荪,刘鹏.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冷 波

猜你喜欢
意义
“k”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k,b几何意义的应用
“无意义”修行
吸引的意义
不要无意义地羞辱他人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