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之魂融进井冈山精神之体

2015-09-10 07:22黄仂
党史文苑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家安源井冈山

黄仂

[摘要]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它的特殊历史意义以及起义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革命理想和品格,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已经融入了井冈山精神之中。井冈山精神涵盖和吸纳了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关键词]秋收起义融进井冈山精神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斗争实践中探索革命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又为井冈山斗争和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秋收起义的实践和探索,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井冈山精神的最终形成。

一、极其危难之中最具探索意义的秋收起义

1.秋收起义前党面临的形势。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共产党始料未及,应对无措,激奋难耐,因而在准备仓促、力量分散的情形之下,多地发动了局部性的或区域性的武装起义和武装反抗,但尚未形成整体性力量、产生全局性影响。以八一南昌起义为主要代表的、党领导反抗国民党的武装起义失败后,客观上促使共产党必须专注地思考武装反抗应有的组织和方式、武装反抗依靠的主体力量等现实问题。

猛然遭受失败后的党中央,在短暂的疑惑与有限的思考之后,迅速果敢地在八七会议上作出了发动工农群众,组织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的决策,这是共产党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采取什么样的中国革命道路来解决,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作出的第一次最为激烈而沉重的转向和反思,从此党开始走向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立担当和自身的快速成熟。在短促而激剧变化的形势下,共产党当时的一些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大都限于仓促的、短期的、局部的和杂乱的,因而这期间的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前仆后继的奋斗牺牲与艰难痛苦的总结思考,无情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2.秋收起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八一南昌起义及其他起义斗争失败后举行的秋收起义,从面临的总体形势和肩负的新任务出发,在近一个月的酝酿决定、秘密发动、决策部署和付诸实施的斗争中,整个进程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进行的,即秋收起义怎么办和秋收起义怎么干。

怎么办?就是从秋收起义的部署、策略、依靠对象、支持配合等方面,如何从总体上予以思考和把握。怎么干?就是从秋收起义的方式方法、进军路线、战斗目标、军事策略等方面,如何具体实际地付诸谋划和实施。

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分为前期探索和后期探索两个阶段。前期由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原定起义的计划和目标不切实际,加上出现有号令不一的现象,军事战斗指挥尚不成熟,各地配合差池无力等原因,导致秋收起义不可避免的失利。后期自9月26日起义部队攻克莲花县城后,此前就已经存在并发生的这两个问题,更为集中、强烈而客观地摆在了起义部队面前,继而转化为走向何处?部队怎么带?两个新的现实问题。正确回答和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生存发展和转兵井冈山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也是一个攸关起义部队生死存亡的选择和决断。

秋收起义从湘赣边界爆发,到文家市会师的全过程中,虽然发生和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失误,有过大的反复和激烈的争议分歧,但部队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听从党的指挥和命令的。无论是安源军事会议,还是修水、安源、铜鼓三地的武装暴动,直至文家市会师,攻克莲花、引兵井冈山,这样一个艰难进程中,即使是发生了文家市会议上围绕是否继续按原计划攻打长沙的激烈争论,最终还是按照前委会做出的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湘南。期间虽然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情况和问题,但整个秋收起义始终还是在党的指挥和掌控之中。

秋收起义公开打出由党领导、工农武装力量参加的工农革命军旗帜,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次尝试。三个团的部队中都有工人和农民参加,尤其是第二团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和骨干,发挥了特别勇敢和特别能战斗的作用。坚定的革命意志与灵活的革命斗争相结合,在秋收起义的过程中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和展示。最终使得秋收起义的火种和干部骨干队伍得以保存、接续和壮大,进而成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核心和骨干。从9月9日至9月29日三湾改编的20天里,各地的武装斗争和革命群众爆发出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起义部队遭遇严重挫折和失利时大都能随机调整行军作战计划,根据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重新作出部署和安排,顺势应变,初步表现出了适可而为、进退有度,避实就虚、迂回策略的高度灵活,这支革命武装力量在井冈山斗争中才得以延续、积累和增长。

深刻的反思总结与现实的道路探寻,相互交织在一起,相随着秋收起义的始末,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基本抉择。秋收起义中凡是原定计划行不通、干不了的事,大都能及时取消或予以调整,总体上不固守、不执拗。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等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革命武装何去何从的战略思考,从安源军事会议的策动部署、铜鼓万寿宫的艰难思考,到文家市前委会议转向、莲花宾兴馆会议引兵,最后决定直指三湾,经古城,到宁冈,上井冈山,这个历史轨迹勾勒出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客观实践中,就对中国革命道路一直进行着理论思考与实践求索,而这一切问题最终结果和最终完结,都是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实践中,得以成功找寻和成功解决,产生了艰辛历程后的渐进飞跃。

二、秋收起义之魂融注于井冈山精神之体

秋收起义的历史进程,为井冈山斗争作出了两个突出的历史贡献。一是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和一支领导指挥军事斗争的干部骨干队伍。二是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表现出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品格,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融入了此后形成的井冈山精神之中,以精神营养成分的形式被汲取、被涵盖。因此,井冈山精神之体中吸纳了、因而也涵盖了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此前,党在各种奋斗实践中表现和具有的精神、品格、气节等,经过井冈山斗争的锻造和升华,以高度浓缩的方式涵盖于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井冈山精神就是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到逐渐壮大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因此,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最终也沉淀、蕴藏和凝结在井冈山精神之中。

秋收起义一开始党就直接公开地将这支部队定为“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共产党的武装部队。面对强敌无所畏惧,毅然举义,在5000多人被强敌击溃伤亡锐减之时,断然决定在文家市聚合三个团的余部1500多人,毛泽东当即向官兵们坚定地发出“我们共产党的这块小石头,一定能够打破蒋介石的这口大水缸”的誓言。在芦溪山口岩遭袭、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1000余人攻下莲花;在三湾围绕着“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整顿改编了剩下的700余人,坚定不移地向井冈山进军。这些崇高品质融入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要素之中,在井冈山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放射出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思想光芒,也让之前共产党人的精神要素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和汇总,得以明晰成型,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秋收起义中共产党如何打出自己的旗号,共产党如何指挥好枪杆子,军事斗争与群众工作如何相配合等许多重大问题,在无任何经验、模式可借鉴可参照的情况下,为了理想目标,为了事业旗帜,共产党人全然不顾的先行而后知,敢于在战争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斗争中壮大。当三个团都遭受重创时,在文家市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果断地从实际出发,停止进攻长沙,转向湘南。在莲花宾兴馆会议上,又根据江西省委密信的指示,及时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改变进军方向,最终得以经三湾上井冈。这些无一不闪烁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光辉品质,这些在井冈山斗争前已产生和渐形成的宝贵经验和高贵品质,经融入井冈山革命斗争后,为井冈山土地革命、群众路线开展和革命实践,提供和输入了强大的精神之钙,经井冈山精神的广泛传播,影响和引领着此后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井冈山精神将秋收起义中的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吸纳融汇一体,实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可贵的深化飞跃。

秋收起义中虽然客观条件残酷而艰难,但党组织仍在依靠群众、不怕牺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起义开始决策时,就在指挥系统中明确指示除成立前敌委员会外,还要成立行动委员会,这个由参加起义的各县党群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组织,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以发动本地民众的方式支援配合秋收起义部队。起义部队的构成中除了有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外,大部分是铜鼓、平江、浏阳、醴陵、安福、通城等地的农民自卫军,还有安源路矿工人。在以警卫团为主体的第一团取道长寿街进攻平江时,遭遇叛军突袭,尤其是第一团第二营全部打垮之后,秋收起义中所取得的有限的大小胜利中,大都是工农武装力量参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曾这样评价参加起义的安源工人:“秋暴的事实告诉我们,攻打萍乡、醴陵、浏阳,血战几百里的领导者和先锋,就是素有训练的安源工人,可以说秋暴颇具声色,还是安源工人的作用。”文家市会师后,起义部队在进军途中分别在莲花、三湾、古城等地召开群众大会,与地方组织联席会议和军事会议,听取下级士兵、群众意见,吸收农民参加队伍,宣传党的主张和土地革命政策,鼓动人心、坚定信念,不屈斗争、无惧无畏。这些优良做法和传统,经过井冈山斗争的洗礼,上升为“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一具有特质的精神内涵。同样,这一品质又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得到全面的强化、深化、升华。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最终井冈山精神成了最能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实质和精神境界的第一个坐标,也是共产党人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精神的真实体现和鲜明写照。○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文家安源井冈山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井冈山诗五首
井冈山抒怀
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感怀
那把纸伞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