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警”工作的邙山模式

2015-09-10 07:22徐锋涛陈颖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包村一村分局

徐锋涛 陈颖

既是包村民警,又兼任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这是富有邙山特色的“一村一警”工作模式。此举不仅增加了包村民警的归属感责任感,提高了民警在包村工作中的履职能力,便于民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而且强化了农村村“两委”的基层组织建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包村民警的双重身份

洛阳市邙山公安分局的民警王延既是中沟村的包村民警,又是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中沟村是洛阳老城区进行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村,因此,做好中沟村的治安防范工作,让老百姓入驻新区后安居乐业,对于其他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为包村民警的王延,他要经常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排查隐患,化解村民矛盾纠纷,组织巡逻,开展安全防范,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为百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中沟村拆迁,涉及宅基地归属的纠纷不少。2015年1月12日,中沟村二组谢氏三兄弟因老人的宅基地归属问题发生矛盾。大儿媳妇王小红称,老人一直是自己赡养,因此老人的宅基地应归自己,拆迁后,小区分给老人的一套房子也理所应当归自己所有。但她的想法遭到了两个兄弟谢志庄、谢志敏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老人的房子三兄弟应该平分。1月9日晚上,两兄弟到王小红家说事,期间发生冲突,谢志庄用打火机燎王小红的脸,使得矛盾冲突升级。王延了解情况后,将谢氏三兄弟同时叫到警务室进行当面调解。经调解,三兄弟就房产分配问题达成和解。

类似的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还有很多,王水池与妻子陈雪霞离婚纠纷,叶文婷与邻居陈翔房屋漏水赔偿纠纷,墙头倒塌砸伤小孩纠纷等,而王延就是这些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民不安则国不宁,作为一名包村民警,村就是你的地盘,想要你的地盘‘宁’,就得让这个地盘上的人‘安’。如果这些事情处理不好,老百姓生活就不能安宁,小区也不能安定。”王延用他的点滴行动守护着中沟村村民的平安。

除了民警的本职工作外,作为党支部副书记的他,还要参加中沟村的村两委会议,参与村里的事务处理。

为使村民入驻新区后有个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王延在村两委会议上与村干部多次商讨小区安防情况,督促小区物业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施。截至目前,中沟村投资28万元装了63个摄像头、3块监控平台显示屏。但部分摄像头清晰度不够,夜间监控画面不清,在王延的进一步提议下,物业准备再投资22万元用于安防建设,提高小区治安防范水平。

小区里居民电动车充电经常是一大麻烦问题,高层的居民从楼上扯电线到一楼充电,由此引发的火灾事故频见报端。为防患于未然,王延在村两委会议上提出统一安置电动车充电装置。9月份,他的提议得到了落实,小区物业在地下停车场安装了40个智能充电平台,可同时为400辆电动车充电。

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村民纷纷为王延“点赞”。在6月10日中沟村的村干部选举中,他以80多票的票数高票当选了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而这只是邙山公安分局推行“一村一警”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局推行“一村一警”工作以来,在保持公安民警现有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把机关警力下沉到村(社区),让民警最大限度地“接地气”,把警务延伸到村(社区),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熟悉民警、让民警熟悉群众,治安防范加强了,维护了农村安全。

5月6日,洛阳地区遭遇大风、特大冰雹自然灾害后,包村民警杨建朝、李四中等一上班便赶到村里,查看受灾情况,调解灾害引起的财物损害纠纷。当包村民警出现在田间地头、受损房屋旁时,村民心里感觉踏实多了。村民见了局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分局给我们派了一位好书记!”

望朝岭村包村民警杨建朝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白红力因结婚时未登记,妻子在生下一个孩子后离家出走了,孩子没有出生证明无法登记户口,白红力的父亲患有癌症,家中一贫如洗,父子俩看着一岁多的孩子无法上户口非常着急。包村民警积极向市局、民政等部门汇报,并资助白红力和孩子做了亲子鉴定,顺利为孩子登记了户口。

像这样主动为群众服务的事情还有很多,自“一村一警”工作开展以来,包村民警共为群众解决户籍、证件、证明、法律咨询服务问题200多人次,通过包村民警渠道向各级部门沟通反映问题为群众服务解难题办好事36件次。

除了服务群众,还要兼顾村里的重大事务,包村民警鲁振平更是责任重大,因为后洞村特殊的村情,村党支部书记迟迟未选举出来,鲁振平便直接兼任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中他注重协调沟通,刚性把握原则,处事公正合理,得到了村两委和村民的普遍拥护,受到了邙山办事处的高度评价,村民们主动找到分局和邙山办事处要求给予鲁振平表扬奖励。

“一村一警”成为了邙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构建“一村一警”长效机制

邙山公安分局副局长韩明秋介绍,该局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区域,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农村地区面积近45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一直以来,农村地区治安管理力量薄弱,巡逻防控见警率低,不能到达末梢。辖区面积大,社区民警配备不足,群众办事不方便,矛盾纠纷调解滞后等现实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分局辖区平安建设总体水平提升。“省公安厅推行‘一村一警’工作构思后,我们觉得正是解决邙山分局辖区农村地区公安工作问题和短板的一剂良方。”

“如何扎实有效接地气地把‘一村一警’工作要求落实到辖区工作中,从而构建‘一村一警’的长效机制?”在学习新密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邙山公安分局局长杨建章高屋建瓴、创造性地提出了“由包村民警同时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做法。

为使这个想法能落地生根,杨建章多次向区委、政府汇报,并与邙山街道办事处反复沟通,经区委同意,办事处党工委正式印发文件明确包村民警任所包行政村党支部副书记。“此举不仅增加了包村民警的归属感、责任感,提高了民警在包村工作中的履职能力,便于民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而且强化了农村村‘两委’的基层组织建设。”杨建章说,“这也是我们邙山分局推行‘一村一警’工作机制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如何使这个特色和亮点鲜明地体现出来,真正打造“一村一警”的邙山模式,韩明秋表示,分局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邙山公安分局深化“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意见》,为“一村一警”工作在邙山辖区的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局党委积极协调区、办事处,争取政策、经费支持,完善内部管理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分局成立了“一村一警”工作领导小组,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建章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委肖宇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韩明秋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包村民警的选派上,分局党委克服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要求中队长职务以上的民警必须包一个行政村,并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选拔民警,保证了驻村力量精干高效。

二是协调经费落实做实后勤保障。分局要求包村民警每月在正常工作日驻村工作不少于4个半天,每月利用休息日开展工作不少于3天,为解决包村民警在工作中的交通、通信、就餐费用,经协调由所属办事处为每位包村民警每月平均核发5D0元工作经费。区政府综治部门牵头,总计投入20余万元新建35个警务工作站,为包村民警配置了办公桌椅、便民设施、民警公示栏、民警工作台账、驻村工作包、民警工作日志、警民联系卡等,为迅速全面展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组织岗前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为使全体包村民警能迅速适应岗位马上进入角色,分局党委组织了包村民警岗前培训班,从工作纪律、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等方面对全体包村民警进行了培训,请优秀社区民警介绍社区工作经验,提升包村民警相关业务能力。

四是细化考评项目完善监督措施。以包村民警自评、办公室抽查、村班子及村民反馈、区综治办和分局机关定期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包村民警工作情况进行详细即时考评,考评结果直接与工作经费的发放挂钩,工作经费实行上、中、下三档,对应考评结果实施发放。驻村民警当天工作情况要于次日12时前书面汇报分局“一村一警”工作办公室,每月进行书面总结。

五是定期讲评总结研讨共同提高。分局每周召开“一村一警”工作会议,由包村民警汇报一周工作开展情况,分局主要领导进行点评,对工作落后的民警提醒帮助,对工作突出的民警和做法予以肯定和推广,实行“以会代训”的方式带动全体包村民警共同提高,今年以来,分局共召开“一村一警”工作专题会议31次。

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辖区老百姓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称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极大加强,辖区治安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大幅提升,警民关系进一步融洽,公安机关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公安工作能力和触角得到延伸。

杨建章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一村一警”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打造富有邙山特色的“一村一警”工作模式,为夯实公安基层工作基础、实现公安工作主业与社会效果双赢、创新公安工作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包村一村分局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难忘当年扶贫包村
一分局简介
论安徽铜陵包村金矽卡岩矿床的类型
“四强化四解决”抓实“一村一警”工作
一村三英烈
建筑史话
虚惊一场
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北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