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人类发展指数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5-09-10 07:22马希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马希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只有创造出一个和谐、科学发展的社会,人的自由发展才能获得长远的物质保障。人类发展指数通过内生的指标体系,展现了这样一种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能。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借鉴人类发展指数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类发展指数 物质文明建设 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从1990年以来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人类发展报告》,目的是对人类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其分析和评估的主要参数就是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dex,HDI),这个指数将发展的视角从关注经济转移到关注人类本身。目前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与人类发展指数有重要的联系,中国从1997年以来先后发布了5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在以人为中心的衡量指标上与以经济为中心的衡量指标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些专家也诟病人类发展指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差异性与包容性。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的角度看待人类发展指数,从人类发展指数中吸收能量,促进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发展指数的本土化,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个角度,透视和分析人类发展指数,思考其对中国物质文明发展营建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人类发展指数的基本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内涵。人类发展指数是由巴基斯坦的发展理论学家和实践家马巴·布乌尔·哈克(Mahbub ul Haq)和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根据哈克的观点,发展的关键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在1995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沉思》一书中,他认为发展的基本目的是“扩大人们的选择”,“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的营养和健康服务”、“更有保障的生活”、“对付犯罪和肉体暴力侵害的安全感”和享受更多休闲时光、政治文化自由、参与群体活动。发展的目标在于创造更多的“赋能化环境”,使人能够享受“长寿、健康和充满创造力的生活”①。

人类发展指数强调人,强调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基本的发展目标是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发展创造力。此外,享有自尊和保障人权、政治、经济和社会自由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种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建立人的能力,如健康、技能和教育等;二是人能够运用拥有的能力,只有达到这两方面才能实现人的发展。所以人类发展指标在综合测量的基础上,着重在三个方面考察发展情况: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在199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用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入学时间作为指标;健康水平用长寿作为指标,因为长寿与营养、健康等情况有较高的相关;生活水平用“体面生活水准指标”来表示,因为名义收入水平受地区、税率、汇率的影响较多,真实的人均GDP才能够反映人的购买力。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用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GDP指数三者的平均值来表示的,人类发展指数即是这三个指数的简单平均值。阿玛蒂亚·森根据以上方法计算人类发展指数,认为人类发展指数如果高于0.8,那么可以判定为高人类发展水平;指数在0.79~0.5则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低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数低于0.5。②可以看出人类发展指数是从综合的指标入手,把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使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GDP,虽然经济还是最基础的要素,但是关注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的教育、寿命、能力等。将人类发展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有助于引导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以人的真正发展为中心来协调人口、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要素,促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受益者转为积极参与者。

人类发展指数的价值在于,首先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评价发展体系,人类发展指数认为一切围绕人的发展才是真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发展。人的自由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手段只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人类发展指数围绕人和扩展人的能力这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反映人的能力及其实现的三个最基本的指标,健康、知识和生活水平,这三者各占三分之一,权重相同,意味着三者都很重要,没有任何一方面能比另一方面更重要。其次,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的内容丰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把经济和社会指标统合在一起,通过人类的能力和能力建设方面的视角看待经济社会指标,整合各项指标,形成单一指数,有利于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世界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的决策。

人类发展指数的前提与局限

人类发展指数的前提是发展观的演进。人类发展指数是基于发展观的变革而逐渐反思和探究的结果。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无发展的增长”,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人的异化加剧、生态问题严峻、人与资源的关系紧张、社会不平等问题加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反思发展观,也经历了从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到以社会综合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再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过程。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著作之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坚守“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理念。马克思认为物质基础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因为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只会有貧穷的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就会重新开始,以至于“全部陈腐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③。高度繁荣的物质基础只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追求人文的关怀,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伦理取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的路径是逐步摆脱物的束缚和奴役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与人相互依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依赖;在“第三个阶段”,“个人全面发展”,拥有“自由个性”④。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认为物质基础是前提,强调人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实践活动、潜能、需要、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出现,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还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和改造环境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个性、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平等、充分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教育条件。阿玛蒂亚·森等学者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相同,为了避免以往以经济作为衡量发展指标的困境,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测量新指标,体现了人对自身发展的全面关注。

但是,人类发展指数只考虑生活水平、寿命和知识三个方面的指标,难以反映人类发展的全面内容。所以,测量的简单化一直是人类发展指数被诟病的原因,另外,缺乏对影响人类发展因素的多样性考虑、忽视不同地区人类发展的差异性、分配权重阈限值具有主观性等问题,也是人类发展指数的主要问题。虽然人类发展指数有局限,但是人类发展指数的理论意义在于其对人类发展观的重构与反思,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帕尔认为不能只将人类发展指数局限于人类发展指数的三种能力上,也不能认为人类发展指数透露的信息就完全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全部内涵。人类发展指数之父哈克也认为人类发展指数不但能补充GDP,而且能引导人们对人类的大量的其他发展变量产生关注,人们能够不断扩大对向往生活的选择。因此,人类发展指数对我们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人类发展指数对我国物质文明发展的借鉴价值

发展应该是“人”的主体的在场—人类发展指数的属人性。人类发展指数透露的价值观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这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在分析和解决发展问题时,既坚持经济效率的尺度,又要坚持以人为主体的尺度。人类发展指数的目的旨在尊重人、为了人、提高人和依靠人。首先,尊重人是首要的,尊重人的生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促進有利于人民安全的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构建。所以,人类发展指数就是反对漠视生命尊严,反对以人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以获得GDP的高速增长的“伪发展”。其次,为了人是指人类发展指数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在发展的目的上,始终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不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单纯手段,倡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建设都以人为本,创建人类实现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条件。第三,提高人是指人类发展指数注重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第四,依靠人是指人类发展指数认为人是社会的实践主体,人的现代化、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动力。只有依靠劳动者的素质、行为与态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人的真正发展。⑤人类发展指数尊重人,人的本质属性是劳动创造,是人区别于世间其他一切事物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道德的发展。

发展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的发展—人类发展指数的属生活性。人类发展指数的属生活性是指人类发展指数发掘“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本真。以经济发展为单纯追求的发展,采取的实际上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模式,遮蔽了“发展的人”,人的意义和发展的意义遭遇到了危机。物质财富的功利性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可见,发展中的经济、效率和物质的因素不是首位的和核心的,在物性的价值后面还遮蔽了更深层次的要素。这种更能满足人的,更能使人幸福快乐的要素就是在劳动和创造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巩固和发展,人对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的追寻,也就是说,人自身的发展才是发展追求最本真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意义应该支配着物质、支配着对物的选择、评价和创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唯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人的现实的发展活动被异化为发展的手段,同时发展过程也被异化为残酷的、追逐功利的过程。这导致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却感受不到作为主体的快乐,人的发展的意义被物、经济的价值取向遮蔽,人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被物化的发展侵蚀,这无疑使得以经济为单纯核心的发展不具有属生活性。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要求“面向事物”本身,引导人们面对事物向其显示的最本真、最重要的现象。从这种观点来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冲突实际上来自生活世界本身的冲突,发展是客观的显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客观条件必将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要尊重经济发展,也要尊重经济发展要对人体生命给予深切关照。人类发展指数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本真意义,回归到了人类生活世界本身。

发展的属生活化的要求,应该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中体现。中共十七大报告就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社会建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十七大报告中,民生幸福的重要性得到极大的重视,增进民生幸福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民生幸福的标准也应当成为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标准,因此,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初衷和落脚点,这里也暗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属生活性。所以,人类发展指数的属生活性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生幸福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发展应该促进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人类发展指数的赋能性。人类发展指数的赋能性指人类发展指数强调人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各项潜能的发挥、多层次需要的满足都是人类发展指数的目的,人类发展指数提倡保护、尊重和激发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发展指数对人类具有赋能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人的发展”是“扩大人的选择的过程”。这个定义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发展的内涵,囊括了个人获得教育、健康、创造和生产的机会,也包括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自由。因此,人类发展指数引导的社会建设更致力于发挥、培育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促进人对更丰富、更全面、更理想的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生存状态的追寻。所以,人类发展指数的基本内容就是促进人的寿命、人的教育和人的体面生活水平,这三点都是为了不断提升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都注重人类主体的能力的塑造。

人类发展指数的这种赋能性与三个维度有关,首先是人类追求发展,当社会经济到达一定的水平之后,人类需要在更为丰富的层次上发展自身,提高自身的价值和实现幸福快乐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因此需要推进制度创新,确立公正合理的民主制度、竞争制度和能力本位的分配和用人制度,要改革和优化社会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提升社会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归属感和成就感。其次,人类发展指数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人类发展指数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真正发展,所以其蕴含的发展伦理能够与创造相互结合,赋予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人向积极发展的道路前进,当创造力与人类的幸福和发展相关时,更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能够带来新的风尚,也能够激发起各种社会运动”⑥。最后,人类发展指数的赋能性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需要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能力的机会。人类发展指数倡导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构建正常发展、有序运作、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需要尊重人的发展,消除超越法律和宪法的特权,实现和维护每个人的公平发展。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KS049)

【注释】

①[加]D.保罗·谢弗:《文化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45页。

②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4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⑤杨信礼:“发展伦理学:引导人类生活向上的伦理学”,《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6期。

⑥[美]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16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