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与网络民主

2015-09-10 07:22韩育萍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

韩育萍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着民主政治发展,催生了网络民主这一新生事物。网络民主是表达民主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表达民主的完善和更新。文章辨析了网络民主与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网络民主与表达民主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了网络民主对于表达民主的完善与更新的四大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 公共需求表达 网络民主

【中图分类号】D56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大降低了需求表达的准入门槛和需求表达的成本,人们只要能上网就可以进行需求表达,大大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同时,通过互联网上的交互性沟通与交流,加强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为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提供了条件。网络民主的兴起和发展,给现实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主与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

互联网成为公共需求表达的主要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交往方式。这种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是扩大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范围,使得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到某项政策的决策过程,为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提供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渠道,网络民主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奈斯比特甚至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将对未来的民主形式带来影响,代议制民主将逐渐向参与式民主转变。互联网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必然给传统的治理模式带来挑战,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这种挑战将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对于21世纪的政府来说,由网络引发的主要问题不是探讨网络技术能否推动民主,而在于現存的政治制度能否找到一种同信息通信技术联系的新形式,借以更新它的合法性,并在新的民主政治中适得其所。”①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互动性、平等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公共需求表达的主要平台,也使得网络民主的发展对现实民主的实现带来重大的影响。

互联网上公共需求表达的民主功能。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其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对选举、政策制定以及公共权力监督等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为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便利的方式,促进了现实民主的发展:

第一,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互联网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公众只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上网,从而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者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使得普通公众可以以极小的成本就能进行政治参与,有利于激发普通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扩大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互联网的准入门槛比较低,为公众直接的公共需求表达提供了可能,这种直接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精英对于需求表达渠道的垄断,为真正的公共利益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计其数的潜在读者,使得公众的需求表达可以轻易就获得大量的回应和关注,从而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的决策以及管理活动等带来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表”的作用,扩大了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互联网上公共需求表达对选举的影响。在表达民主的逻辑下,选举是公众进行公共需求表达主要方式之一,选举直接决定了权力中心的人员构成,决定了由谁来代表公众。选举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互联网对选举的影响可以从政治家或者当权者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中窥得一斑。在选举的过程中,不管是竞选信息的获得,还是竞选者与公众的互动,都有利于公众进一步了解竞选者,了解其政策主张,从而为公众的投票选举提供一定的依据,这种信息的获得是进行公共需求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公众对于竞选者的了解无疑可以减少“理性的无知”。同时,对互联网的运用也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降低公众政治参与以及需求表达的成本,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互联网使公众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成为可能,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的有关论坛或者讨论空间等途径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从而能够直接向权力中心表达,进而有可能影响或者改变政府的决策。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公众通过互联网公共需求的表达,可能引起大量的关注和回应,从而造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压力,促使政府将公众反映的问题纳入政策议程。同时,政府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需要依赖网络来获得更多的决策信息,互联网的互动性特点为政府充分与公众进行沟通提供了条件,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四,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对于舆论监督的影响。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种特性就促使政府、利益集团等对于大众媒体进行控制。当权力、资本控制了大众媒体,那么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就无从发挥了,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也将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权力、资本对于大众媒体的垄断,为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提供畅通的渠道。通过网络公共需求的表达,实现对于公共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通过互联网,公众和代表可以实现经常性的联系与交流,公众可以对自身关心的问题向代表进行询问,代表有责任对公众的问题进行回答,这种互动和沟通有利于加强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网络民主与表达民主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由一种非个人的交往、信息和舆论媒介所构成的。”②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在产生之初,就是作为意见表达以及反抗封建压制的工具而存在,是公众可以进行需求表达、批评政府的公共领域。而随着权力和资本的扩张,大众媒介逐渐被政党、利益集团等垄断,成为当权者政治独白的工具,表达成为了专属于特权阶层的权利。同时,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进一步商业化和市场化,追逐市场利益的动机逐渐取代了其作为意见自由市场的功能,取代了其在需求表达以及监督公共权力运行方面的功能。

互联网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传媒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也是对于表达自由的扩大,有利于打破当权者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垄断,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互联网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公众只要拥有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进行信息的获取以及需求的表达。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同时,互联网模糊了传统的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公众自身就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权力和资本对于信息源的垄断。同时,互联网的无边界性和横向扩张性,使得对于互联网的控制变得十分困难,再加上互联网的低准入门槛,为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

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与表达民主的实现。奈斯比特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主的形式将发生改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就是对于公民参与和直接参与的强调。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表达民主实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信息的控制,赋予公众获取信息和生产信息的机会,信息可以被看作是民主的血液,这种信息的获取以及知情权的保护是公众进行公共需求表达的前提;二是互联网公共需求的表达有利于打破中心—边缘的表达结构,为草根公共需求表达的实现提供基础,扩大了公共领域的范围,公众可以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全过程,直接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这种互动性也加强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范围,使得人民主权的原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三是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网络舆情监督的发展,进一步扩展了社会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出社会监督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为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互联网公共需求的表达可以直达权力部门,跨越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这种需求表达的监督提高了社会监督的效力。

总之,从互联网上公共需求表达来看,网络民主促进了现实民主的发展。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扩大表达的主体范围,丰富了表达的内容,更新了表达方式,促进草根表达的实现,为表达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网络民主对于表达民主的完善与更新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网络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也为公共需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为主动地进行政治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治的透明性。通过比较公共需求传统的表达方式与互联网上公共需求的表达,可以清楚地揭示互聯网公共需求的表达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揭示了网络民主对于表达民主的完善与更新。与传统的公共需求表达方式相比,互联网上公共需求表达具有如下特点:

被编辑的表达与原汁原味的表达。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是一种大规模的信息传播,这种传播过程要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发布等一系列的过程。这些复杂的过程决定了只有专业分工的机构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个人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公众在进行公共需求表达的时候,必须通过这些专业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只有在通过专业人员的“把关”之后,公共需求的表达才有可能实现,并且这时公共需求的表达就是一种“被编辑”的表达。这种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的就是对表达的垄断,是对于表达自由的限制③。

对于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来说,公众只要有了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公众的一种直接的表达,不需要通过编辑,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表达。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是通过服务器自动完成的,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无“把关者”的论坛,例如博客,公众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而不需要通过说服编辑就可以让自己的需求表达得以实现。同时,通过博客进行的公共需求的表达,可以轻松地获得亿万的潜在读者,通过转载、关注等方式,可以使公共需求表达的受众不断增加。相比较被编辑的表达而言,互联网公共需求表达打破了资本、权力等对于表达的垄断,为公众进行公共需求表达提供了可能,原汁原味的表达才有可能是具有代表性的需求,是更接近公共意志的需求。

专业化的分工与去中心化。从信息传播上来看,大众媒体、记者等也成为了专业的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作为普通的公众就只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传统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信息的垄断,通过新闻排版的改变等途径可以实现对于公众注意力的改变,对于事实真相的选择性报道等途径让公众接受某种被设定好的真相。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市场化和娱乐化,也使传统大众传播媒介逐渐丧失了公正性以及作为意见自由市场的功能,追逐利益的动机取代了其对公共利益的实现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是建立在传统大众媒体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互联网是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其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自己寻找想要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依赖。互联网是一种横向拓展的空间,是没有中心的分散结构。在互联网上存在无数的节点,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公众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进行需求表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分工,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保障了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的自由。

精英化与草根化。所谓精英化就是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渐被各种政治势力所控制的状况,也就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与权力、资本的结合,使得其逐渐被精英阶层所垄断。大众传播媒介在产生之初,曾经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压迫,争取政治参与权力、表达自由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了精英独白的工具,对于公众公共需求表达的排斥,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必然影响到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使得民主越来越形式化。

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舆论,主要是媒体组织、利益集团以及当权者的表达,而互联网使得公众有了直接表达的渠道,再结合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形成和发展,公众舆论通过互联网得以放大,使公众舆论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全新的舆论形态。传统大众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的重点在于宏观层面的事件上,而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草根性”,通过普通网民发现的小问题,往往折射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由于互联网传播与沟通的成本的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数量众多但分散、弱小、独立、细微的信息,网民“草根”的公共需求表达通过聚合形成强大的话语和传播效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单向性与互动性。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发布以及需求表达时,都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是一种单向性的信息传播。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信息源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经过筛选、编辑的信息向公众发布,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对于传播过程、传播内容的控制。公共需求传统的表达方式无法即刻获得公众的反馈,反馈具有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单向性也严格地区分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传播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公众作为受者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是已经确定的,公众没有挑选的余地。这种单向性的信息传播和需求表达,扼杀了公众的主动性。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和需求表达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公众可以自主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自由地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互联网很好地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公众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电子论坛、BBS等进行公共需求的表达。这种交互作用可以发挥放大器的作用,对舆论热点的形成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也有利于加强公众与权力中心的联系与沟通,使公众公共需求的表达能够进入权力中心的视野,同时也迫使政府增强自身的回应性。

(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

【注释】

①Chirstine Bellamy, John A. Taylor, Gove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p118.

②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③[美]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顾宜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2页。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