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5-09-10 07:22魏浩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魏浩

【摘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贸易的政策和措施,但是,我国进口贸易存在进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依赖过大、进口定价权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进口定价权,优化进口技术结构,降低进口风险,从而充分发挥进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进口贸易 进口定价权 进口地区结构 进口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进口政策的结果。例如,《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3年)等政策都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进口规模。因此,为了使进口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需要对我国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进口贸易规模。在2001年~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243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499.9亿美元,2013年大约是2001年的8倍,我国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11.7%,增加了大约8%,进口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进口大国。

进口国别结构。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贸易主要来自亚洲,我国进口贸易的一半都来自亚洲,2013年,我国56%的进口来自亚洲,16%的进口来自欧洲,9.12%的进口来自北美洲。从具体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趋势整体都表现为增加的态势,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韩国超过日本成为我国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韩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9.39%,日本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8.32%,美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7.82%,澳大利亚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07%,德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4.83%,俄罗斯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2.03%。

进口商品结构。如表1所示,在2001~2013年期间,中高技术产品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商品;中等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三大进口商品;高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目前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最少的,历年所占份额都小于3%。

表1:2001~2012年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

进口贸易方式。从所占份额来看,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一直都是最大的,而且,整体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在2001~2007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45%左右,在2008~2013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55%左右,加工贸易进口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25.6%,其他贸易方式进口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基本在16%左右浮动。

进口贸易主体。在2001~2013年期间,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一直是最大的,但是,我国进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私营民营企业的进口份额日益上升。目前,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是最大的,私营民营企业进口超过国有企业,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主体(见表2)。

表2: 2001~2013年中国进口的企业性质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其中2013年为1-8月数据。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口地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严重依赖亚洲,我国大约3/5的进口来自亚洲,我国进口在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地区结构最为失衡。从区域来看,我国在欧盟的进口过度依赖德国,在拉美的进口过度依赖巴西。经过测算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在亚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优化速度最为显著,其他所有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但是,优化速度比较缓慢;我国在非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表现为恶化的趋势。

对发达国家高技術产品的依赖过大。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一直是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是对我国出口的第二大商品。总的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国,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对日本、美国、德国的依赖程度很大,这三个国家占我国高技术进口的半壁江山,这种格局在近十年基本没有变化(见表3)。

表3:发达国家占中国进口份额的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其中,LT(低技术产品)、LMT(中低技术产品)、MT(中等技术产品)、MHT(中高技术产品)、HT(高技术产品)。

进口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我国对进口商品定价权的提升,相反,我国进口商品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商务部的报告指出: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存在“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全球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定价权,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进口价格大部分都保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作为最大的国际买家,在定价权上的缺失,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进口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经过测算发现,2011年,在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土耳其、越南等13个国家中,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巴西,后三位为新加坡、中国和印度。针对中国来看,2000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位居第3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而2011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到第11位,仅高于新加坡和印度,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下降幅度在13个国家中最大。可见,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急需提升。

应对策略

提升进口定价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急需从外部进口各类不可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或者是半制成品,这些产品的进口对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至关重要,但是,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般具有卖方垄断的特征,资源能源等产品出口国凭借资源禀赋垄断、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凭借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向我国索要高价、垄断价格,作为买方的我国企业就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话语权。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来看,我国在今后的数年将继续大量进口农业型初级产品、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中等技术、高技术产品,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说,由于不同类型商品属性不同,影响进口价格的因素也不同,我国政府必须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价格实施“分类治理”,即针对不同类型商品制定有差异的政策。

具体来看:第一,针对非农业型初级产品,我国要想提高进口商品的定价权,必须降低国际运输成本。第二,针对农业型初级产品,必须完善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提高期货交易规模。第三,针对高技术产品,由于发达国家对高端技术的控制日益严格,发达国家对出口高科技产品到我国的出口限制越来越多,我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术是很困难的,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必须依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加自主供给。这就要求我国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培养大批高端研发人员。

优化进口技术结构。近年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其原因是:第一,国内原因。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特点都是依靠规模扩张,而不是依靠质量提升。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进展不大,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较高技术的进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期”或者“高生产成本时代”,大大压缩了一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企业具有“去实业化”、“去制造业化”倾向。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微利企业可能就会进行多元化投资,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而是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把资本投向金融业等新的行业,放弃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转而从事基金、证券等虚拟经济的运作。另外,为了应对高生产成本,一些企业还会选择把产业转移到国外。这些都会影响国内对国外高端技术的进口需求。第二,国际原因。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高科技出口实施限制政策,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进口特别进口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是利用后发优势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都主要进口中高技术含量制成品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技术结构优化问题,急需制定国家层面的进口战略,规范进口秩序,防范进口技术水平下降、进口技术结构恶化的倾向,提高进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优化进口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工业强国。

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冲击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从而出现贸易摩擦、中国威胁论、贸易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我国至关重要,是我国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战略性进口以及进口市场多元化便是一个很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增加从与我国贸易逆差国家的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失衡问题;增加从具有中国威胁论言论国家的进口,可以让这些国家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共享型的发展;对于某些特殊的进口商品,例如,不可再生资源(铁矿石、石油等)、高技术产品等,虽然这些产品只有少数既定国家出口,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进口市场地区结构、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提升我国进口的话语权。总的来看,与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样,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新战略。

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目的是降低进口对部分地区过度依赖的风险、通过多渠道进口提升我国在进口中的话语权、增加从特定国家的进口以加强两国的关系等。基于进口贸易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新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推动进口地区结构多元化,适度降低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源、高技术商品的进口市场集中度,降低由于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带来的贸易中断风险,改善由于进口过于集中缺少定价权、进口利益过低的局面。

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即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因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一些产品特别是部分高技术商品、中高技术商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也出口相同名称的商品,但是,产品的质量有本质的差别,二者之间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因此,所谓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应该是:优化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提高同类商品进口来源国之间的相互竞争;我国进口商品中的非高技术类商品、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可替代發达国家的部分产品,可以从发达国家进口转移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针对高技术类商品的进口,我国必须从技术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增加进口规模,并重视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另外,对于消费性而非生产性产品来说,特别是与我国国内已有产品具有水平性差异而不是垂直性差异的产品,我国要发挥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从“金砖国家”、我国周边国家的进口,提高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从而进一步形成我国发展带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的局面与现实,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这既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1473020、14YJA790058)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