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09-10 07:22李金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李金

【摘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增强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化育民族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应是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解决的正确有效路径。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如果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这个社会就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会彻底失去其发展前进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 这对于进一步凝聚十三亿中国人的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不仅是及时的,而且其伟大的构建价值无可替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尤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成为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值得深入探讨。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国际环境因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实现统领、控制全球的野心,他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方面,他们以经济、技术援助为借口大量输出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借助在网络传媒技术上的优势大量输出他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这场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强力攻势下,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淫威下,加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内部原因,国人原本比较单纯的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生活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变为当下的千百万种;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尤其是,西方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人生价值观的大肆传播,物欲主义在我国社会一度得以盛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了人们的思想主流。

我国边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众多的民众是跨国而居的,他们不仅与邻国有通婚的历史传统,而且往往与邻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独特的地理区域、多民族聚居以及混杂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来都是多元化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边疆民族地区逐渐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生活在边境线上的老百姓与邻国人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邻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得本来已经存在有文化多元传统的边疆民族地区情况变得日趋复杂起来。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包含了本民族的与其他民族的,本土的与外来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落后国家的与发达国家的成分,呈现出了多元化与复杂化共存的趋势。复杂的外部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从小就是在这样相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里成长的,自然而然地,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些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共存的特点。

国内环境因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边疆民族地区人民渴望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助党的各项民族优惠政策彻底改变自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奔小康,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然而,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是高山峻岭、沙漠戈壁或者农牧垦区,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交通落后,环境条件往往相对于内地较恶劣;加上历史、社会等因素,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虽然已经进行过艰苦的奋斗,但终究没能迅速改变自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经济上的落后、生活上的贫困、居住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压垮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斗志。相反,艰苦的生存条件把边疆民族地区人民锤炼成了个性坚强、敢于拼搏、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具体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从调查情况看,当下绝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承继了父辈们的优良品质,他们学习勤奋刻苦、生活勤俭节约、处理日常事务干脆利落,主体意识非常明显,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强,总体上表现出坚韧进取的精神品质。但他们这样的个性特征也有可能使他们养成了比较狭隘或者偏激的思想行为弱点。表现在,民族大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都不太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向他人(包括教师)求助、请教;他们一般仅凭个人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论。这样的行为心理显然与他们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相对自卑的文化心理有关。

当下社会是市场经济主导的世俗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物质主义压倒一切,人性中的贪欲空前膨胀,重利轻义甚至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被物欲奴化的个人和集团,他们往往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势资源,如金钱和权利等,操纵媒体产业,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告等现代传媒手段,以所谓的“大众文化产品”方式,大肆宣扬传播西方社会腐朽、低俗、反动的思想言论、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腐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然难以幸免。

当下大学生,尤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他们人际关系单一,人生经历简单,社会经验欠缺。如果仅凭他们个人的经验或从自身的当下需要出发,接受外来思想文化舆论信息,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并用来指导他们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绝对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那些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形成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不仅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尤其政治思想的真正成熟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干扰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那套“丛林法则”不自觉地被引进了高校校园。大学扩招以后,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各高等院校包括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毕业生就业达标率,以及完成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不得不违背高校办学宗旨,不得不违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往往只偏重于专业课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而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则普遍重视不足。一些民族地区高校,为了应付来自上级的各种各样的评估,甚至不顾自身实际,一味地鼓动本校教师搞科研、发论文、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一味地“揠苗助长”,其结果是这些高校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论文则抄袭成风,学历造假见怪不怪,教育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更遑论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球化、市场化等国内外环境复杂时代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碎片化与对错共存的混杂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价值观存在的现象,与时俱进,因地因校制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大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具体的凝炼和精神内核,其在我国社会思想观念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其他价值观以及国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针对当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混杂现象或不良倾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当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让民族大学生知道,不管世界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发展形势出现怎样的复杂态势,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迷失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后的伟大胜利。当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同时,必须尊重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多样化以及多样性选择。只有处理好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帮助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民族大学生的共识,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否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民族大学生要么陷入非理性的无中心的“分散主义”的泥潭之中,要么陷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漩涡之中,二者最终所导致的,不论是对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抑或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都将是无法预测的灾难。

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化育民族大学生。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对人类又具有塑造和化育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印记和精神基因。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发源地,那里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比如,以壮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越边境的祖国南疆,这里虽然是喀斯特地貌,遍地是石头,交通极为落后,环境非常恶劣。但这里的壮族人民及其先民不畏艰难险阻,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与天地斗,与穷山恶水斗,在一代代壮族先民及其后代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具有壮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那文化”。壮族人把水田称为“那”[na2]。在科学技术极为落后的时代,人们要生存,要种植水田,就必须保护好森林植被,保护好自然环境。因为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滋养水土,水丰田肥,水稻才能获得丰收。壮族人民及其先民这种“依‘那’而生”、“赖‘那’而乐”的文化观念,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说,体现了壮族人民“天人合一”、“崇尚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从古至今,中越边境的中国壮族人民依靠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一直发挥着“和平信鸽”的传递作用,他们不仅向邻国—越南、东南亚和世界各国传播壮族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积极地吸纳邻国、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开放、包容、融合、友善、亲邻”的壮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壮族人民不畏外敌强寇,与当地的汉族、瑶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抗外辱,谱写了一曲曲震撼山河的英雄赞歌,其中的爱国情怀,无疑又是一份可以惠及中华儿女千秋万代的文化精神财富。

以上简单举例,说明边疆民族地区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相吻合的。在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化育民族大学生,把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开放、包容、敬业、诚信、友善、具有正义感、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纪守法的新时代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之,如果抛弃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等于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根本,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最终将会失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边疆民族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陷入后继无人的悲惨处境之中。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一要净化校园环境。边疆民族地区的“边疆”两个字本身就蕴含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环境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只有制定严格、完善的校纪校规,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优良的教风,净化校园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才有利于帮助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严格、完善的校纪校规是保证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而教师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师道、知识、学问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标杆榜样的示范作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应该是“行为世范”,以严谨求实的教学科研态度、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这样才有望带动广大民族大学生自觉养成“勤学好问、勇于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简之,净化校园环境,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创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这其实是增强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进而让他们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②民族大学生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民族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识,而且有利于民族大学生自觉发现和及时纠正消极错误的价值观,使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同时,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切实实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大学生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的实际困难。唯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入心、入脑,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概而言之,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多元化和复杂化共存的特点,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14426)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页。

②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2014年第2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