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回顾

2015-09-10 07:22罗建平吴晓格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探析

罗建平 吴晓格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坚持国营经济领导地位,把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举;准备长期艰苦奋斗”等主要内容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如何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 政策思想 探析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与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成果,是关于中国人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性主张,是解决共同富裕道路上实际问题的政策依据,深刻地影响着党的共同富裕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的基本政策目标是: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为实现这一政策目标,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观分析并根据我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诉求,提出了一系列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

在农村,提出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把广大农民引领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党提出了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从这一政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与当时中国农村农民实际相结合的认识成果。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对当时中国的农民进行科学理性的认知。在马克思看来,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私有性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处在一种分散的彼此孤立的就像一袋马铃薯那样的小生产状态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得他们安于其中。因而他们不可能自发地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只会自发地朝着个体富裕的方向发展,导致农村社会发生贫富阶层的分化。因此,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就应该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让农民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①农民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经过一个过渡环节,就是先进性农业合作化,让他们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样才能从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方法,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的情况,他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根基是农民一直陷于贫穷困苦的原因,即传统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要摆脱这种个体生产分散的情况,就要实现集体化,就要走合作化。②在中国农村组织农民办生产合作社的可行性如何呢?党中央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一些地方把农民组织起来试办合作社以后实现了粮食增产的情况,毛泽东认为互助合作“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地上数以千万的农民,在生产条件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还要面对和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只有通过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利用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强大优越性,才能消除兩极分化,才能让农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的共同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次,对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的实际进行了反复的民主讨论,确认了基本的政策问题。从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对中国农民的分析看,在中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之后,就可以通过实行合作化让农民从分散的小农经济过渡到能够走向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并没有马上去这样开展工作,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行农业合作化需要在无产阶级的支持下,即得到工业化的支持。而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就使得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民难以获得工业技术的支持而依然处在小生产的生活状态中。于是,农民的自发倾向就在自然的逻辑中得以生长。

历史的事实也表明,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曾经的农业互助组没有活力,组织涣散,缺乏积极性的现象不断出现;农村又开始出现土地买卖,雇工经营,高利贷等现象。这样一来代表农民之间层次差异的中农、富农又重新出现。对此,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汇报时,建议把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即扶植和增强社会主义的新因素,以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经济的基础。这一建议在党内展开了反复的争论。

在经过反复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党确认了基本的政策问题,即在没有完全获得工业化的物质技术支持下,中国农民能否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而走上集体经济建设的共同富裕之路。对这一问题,党的基本认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可以不照搬苏联的做法,先不搞农业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③于是在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④这里“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现合作化。

最后,在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一是党认为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中国农民,是经过革命实践锻炼的,他们可以通过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克服自身的小农意识,并形成共同富裕的思想观念。

二是党认为中国的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是可以预期的。毛泽东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农民不再是个体私有制的农民,而变成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的农民了。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⑤

三是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在没有完全获得工业支持的条件下,中国的农民也可以发展起来,他们可以通过采取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在城市,提出了坚持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政策思想

在解决如何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问题的同时,为了使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状态中解放出来也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党提出了坚持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政策思想。从这一政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当时中国城市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认识成果。

首先,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国营经济领导地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人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早就揭示的。根据这一点,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立即采取没收官僚资本转归国有,并在以前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使国家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这样一来,就为下一步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为国民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改观,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也不断增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控制住国民经济命脉的国营经济以后,国家能够稳定国内经济局势,社会主义制度稳步确立,为人民群众大规模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物质财富建设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次,依据马克思的社會主义所有制构想,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在马克思最初设计的宏伟蓝图里是国家实现对社会一切生产资料的占有,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矿山资源,铁路交通,生产机器等的直接占有,⑥“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⑦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1953年底,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形势要求和初步具备的基本条件,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它的建立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公有制建立以后,劳动者普遍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没有了私有制的束缚,劳动人民劳动热情高涨,劳动者共同享有社会生产资料,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特征。让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改变以往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剥削和压迫现状,引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乃至将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要求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才算是从根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这样才能带领城市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在何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提出了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举的政策思想

在解决农村和城镇两个领域如何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一基本政策问题的过程中,又都面临着需要获得工业化支持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是一定要等待有了工业化支持的条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对此,党提出了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举的政策思想,从这一政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

依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逻辑要求,党的一个基本认识是,鉴于我国的现代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需要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工业化建设,等到有了工业化提供的物质技术支持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几年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使得党必须重新思考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1952年9月,党中央书记处在讨论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毛泽东根据国内形势认为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用10到15年的时间,还指出要立刻开始,从现在开始,不等待地进行过渡。这一思想里已经包含有社会革命与工业化建设并举的政策思想萌芽了。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带领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一方面开展社会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进行技术革命,实现国家工业化。到1954年6月,第一次全国农村会议时毛泽东指出:农民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农村分散私有性质的小农经济、落后的农业技术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农业生产遇到的困难更多了。要解决这些矛盾,一个是进行社会革命,实现农业合作化,把农民的个人私有变为集体所有;一个是进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⑨实行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技术革命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两种革命同时并举的政策思想,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这样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才会不断改观,党带领人民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上,提出了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政策思想。

党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根据国情实际清醒的认识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有保障的途径,并不意味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很快的达到。于是,党提出了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政策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极其落后,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要在经济文化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并非是短时期就能够达到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水平要想实现一个大的提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非一日之功。这一过程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违背发展规律。很快实现,那是吹牛皮。⑩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不懈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党的共同富裕政策逻辑演进。新农村建设的举措吸收了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思想的精华;坚持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政策思想在当前表现为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举的政策思想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艰苦奋斗的政策思想也是我们党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

(作者分别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2013-34)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1页。

③《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49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2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496页。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第221页。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97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78页。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