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言语和精神共生的语文课堂

2015-09-10 07:22吴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言语语文课堂精神

吴玲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致力于语言的学习,更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言语智慧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进步和成熟,精神的成长和完善。在教学中,要用文字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用语言的美润泽心灵,用文化的美滋养心灵,这样促进学生言语与精神的同生共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 言语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1

语文,从20年前走上讲台的那刻起,我的人生就和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小学习语文也没有那么多刻意,不过是读读写写而已,但是,从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开始,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的不惑,我不断地在追问语文究竟是什么。

旧的教学大纲告诉我们: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一直在重工具性或重人文性之间摇摆、争论。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它首先具备工具性的特点,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甚至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那什么是人文性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诠释。

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

华中理工大学曾对3511名新入学的各类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平均分仅为63.9分,很多硕士、博士不及格。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遣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啰唆”。(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很不扎实。

语文课上,讨论、欣赏、表演、辩论等方式,让课堂热闹非凡。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学习在发生、学生在成长呢?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说得眉飞色舞,却看不到醉心的读、静心的思和专心的写。语文课是语言文字的实践课,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会理解、感悟、想象。没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又何来工具性目标的落实、人文性目标的达成?

刘焕辉先生说:“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言与意的相互转化过程,这是一个‘表达者据意而择言、接受者就言而得意’的完整过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言而得意,据意而择言”的过程,是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就是言语和精神同生共长的过程。

一、用文字的美打动心灵

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美和表达方式的艺术美。无论是哪种美,都不能脱离其外壳(即词句)而独立存在。因此,只有领略词句运用的方式、技巧以及词句所能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让文字之美真正打动心灵。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具有典范性。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诵读、比较、品悟等策略引导学生对其中某些文字细加揣摩。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文字表达的精妙,而且悟到其中的言语智慧,更体味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引起精神的共鸣。

(一)诵读

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诵读是对文本声音形态的感知与表现,所表现的声音形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象化的产物,学生所读出的不仅是和谐的韵律、美好的情怀、富有童趣的想象,也是自己的经验、感受与个性。

请看《鹅》的教学片断:

生:老师,我想问为什么第一句诗中要用三个“鹅”字,用一个不就行了吗?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自己读一读,一个“鹅”字和三个“鹅”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练读)

生:我发现三个“鹅”字读起来更好听。

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三个“鹅”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对吗?

生:是的。

师:那你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

师:这样一读你们就好像听到——

生:好像听到鹅在叫。

师:是啊,就好像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呢。不过,老师也想问问你们,这句诗为什么不用五个“鹅”字呢?

(学生自己练读)

生:五个“鹅”字太多了,还是三个字读起来更有节奏。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掌声)

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但他们能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文字的节奏美,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诵读,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与所读的文本产生共鸣。

(二)比较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文字感悟中,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仔细分辨文字之间细小的差别,见微知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用字的准确,体味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如,《穷人》一文,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引导学生将“熬”字与“撑” “挺”“渡”比较,就能发现“熬”的本义是“放在火上煮”,引申为“忍耐、坚持”。在自己生活已经很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决定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撑”“挺”“渡”与“熬”意思相近,但“熬”更能准确地表现出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反复的比较能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能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悟得其中的言语智慧。

(三)品悟

叶圣陶先生在其《语文教学论集》的序言中提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在关键处停留、驻足,潜心品读感悟,体会其意蕴的丰厚,感受其内在之美。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群文阅读时,引导学生扣住“攀”“缩”“向左微倾”这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去品味,反复琢磨:“攀”写手的动作,无物可抓故用“攀”,表明用手支撑全身的重量;“缩”写脚的动作,两脚悬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的危险;“向左微倾”是形体动作,胖子身体不灵活,力图靠左手支撑全身,腾出右手配合右脚先爬上月台。通过品读,几个简洁准确的词语便勾勒出一个慈父形象,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文本的精妙往往就隐藏在词语的背后。只有让学生细细推敲,慢慢品味,使他们不断地走进文字精微之处,才能真正品出语文学习的美和乐。

二、用语言的美润泽心灵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说: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这里讲的精神教育绝不是指脱离语言学习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美,感悟语言的意境美,并能表达语言的情感美,使他们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的熏陶。

(一)引导关注语言的形式美

语言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像音乐一样有音韵,有节奏,甚至有色彩。语言又像一块块或长或短的方砖按照一定的规则砌成,既有一种强烈的语势,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韵缭绕,又极富文采,颇具表现力。它不但表现出语言的建筑美,也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

比如,《桂林山水》中有一段话:“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话的三个分句,作者连续使用八个四音节词、五个比喻来形象描述桂林的山。这样整段话句式相同,又显得错落有致。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他们就能发现语言顿挫分明、旋律清晰的形式美。

(二)引导体会语言的意境美

意境一般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和画是最讲究意境的。我们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也有其独特的情境、意义和旨趣,即意境。这意境之美是语言的内在品质,因此要通过感悟、联想以及内心的情感来描摹和意会。

《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着这段话,我们的脑海里能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静谧的夜空中,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淌;就在这溶溶的月色下,坐着已经双目失明的阿炳;他,静静地聆听着清泉的吟唱,默默地沉思着自己的际遇……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要让学生领悟到这皎洁的月色与阿炳失明的眼睛、美好的二泉夜景与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的形成的强烈对比……人与景交融,情与景交融,这种意境美都和着《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直抵学生的心间。

(三)引导表达语言的情感美

法国的福楼拜说过: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人的感情。语言是传递情感的中间媒介,是记录喜怒哀乐的符号。

在一次午读中,我给学生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迷,不时有读过的孩子插话,急于想告诉同伴小兔子和大兔子是怎样表达爱的。当读到最后一页时,我说:“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绘出来。可是,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发现的那样: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衡量的东西。”孩子们都沉默了,只有音乐在低低地萦绕。

突然一个皮肤黝黑又调皮的男生站起来对我说:“吴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

我惊住了,我没有想到这个平时被我批评最多的孩子会这样对我说。我学着故事中大兔子的样子回答他:“哦,我可猜不出来。”

他张开双臂一脸得意地说:“我爱你有这么多乘以这么多。”

还没等我回应他,另一个孩子站起来高高举起小手:“吴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你有这么高乘以这么高!”

……

小手还在高举着,我的眼眶早已溢满泪水,不敢眨一下,生怕在孩子面前落下一颗珠子。

这个温暖的瞬间被定格成文字后,仍然不断感动着自己,不单单是孩子们内心那份纯洁的爱,还有他们在读完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智慧,言语表达的智慧。理性地分析一下,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孩子们那些学习并超越了绘本里表达爱的句子。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反映。语文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三、用文化的美滋养心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是文化的诗意栖居,语文是栖居在文化的土壤之上的。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还应该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生成、传承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用文化的理念构建课堂,用文化的方式延展学习,在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语言的文字之美、思维之美、哲理之美、逻辑之美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浸润,这不正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吗?

(一)用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学习方式进行开放的同时,容易忽略文学作品中审美的意蕴和文化的承载。因此,要以文化的视角审视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让生命可以在文化的浸润中萌动。

比如,教学《江雪》这首诗,教师以“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写作背景。柳宗元遭受迫害被贬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借渔翁寒江独钓抒发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表达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二)用文化的理念构建课堂

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不仅要深入开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更要自觉地将文化内涵有效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的生命在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教学创世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一文,首先通过读《开天辟地》的故事了解创世神话产生的原因;接着通过阅读中国神话、《圣经创世纪》和希腊神话,发现创世神话的共同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不同的创世神话背后的民族元素;最后,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走向宇宙起源的科普文章。四个层次的比较阅读舍去了传统教学中逐字逐句理解分析的繁琐,围绕“创世神话”这个话题展开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感受、思考、表达,得到的不是几个故事,而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文化的熏染和精神的成长。

(三)用文化的方式延展学习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在语文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回到语文的文化属性上来,不断延展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感受到更大的文化容量,让生命在文化的浸润中健康成长。

在学习了《望月》后,让学生围绕“古诗中的月亮有什么相同之处”展开课后拓展学习。在探究中,学生感受到李白“举杯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淳美,苏轼“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的豁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研读中,月亮的文化特性在学生的心间投射出一片明亮。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然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磨砺,精神得到陶冶,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仅致力于语言的学习,更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言语智慧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进步和成熟,精神的成长和完善。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言语语文课堂精神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