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去哪儿啦》微课程教学

2015-09-10 07:22吴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微课程生活教学

吴玲

[摘 要]《老师去哪儿啦》微课程是由教师独立开发的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之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学按照老师去哪儿、老师在哪儿、老师回哪儿三个阶段展开,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11

【课程缘起】

内心挣扎——总是担心在外出培训或者参加会议的几天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此停滞,甚至松散。可是,鞭长莫及,没有及时的作业反馈点评,就算每天都安排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会因为教师不在而大打折扣。究竟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特别重视,才能让我回来后不会因为看到各种糟糕的状况而心情沮丧呢?

眼前一亮—— 一次出差,发现当地特色:一个个精美的迪斯尼钥匙扣让我爱不释手。一心向往着迪斯尼奇幻世界的孩子们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它们吧。于是,我一口气买了十来个,想着回去送给他们。当我把这些精美的礼物拿出来时,他们的眼睛在发光——老师去哪儿啦?这么漂亮的礼物!“我想要!”“我们都想要!”我为难了,礼物该送给谁呢?最后大家讨论,一致认为:将礼物送给老师外出期间作业完成最好的同学。在经过一轮认真的评选之后,十来个孩子从我的手中激动地把礼物领回去。我听到有人失望地说:“早知道我也认真写了。”还有人说:“老师,你下次出差去哪啊?还有礼物吗?”我一阵窃喜,孩子们有了期待,这不是意外的收获吗?

【课程实施】

这种由教师独立开发的特色微课程目的在于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之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般分成三个实施步骤——

1.老师去哪儿:学生研究

每次外出前,我一定会告知孩子们目的地是哪一座城市。外出的日子里,语文作业就是研究这个城市,可以从城市的历史、风俗、美食、特色建筑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并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2.老师在哪儿:教师研究

来到陌生的城市,我不仅忙着完成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熟悉了解这座城市,留心寻找特色礼物:或是参观学校,看看学校的纪念品;或是去当地名人的故乡,看看名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或是到当地市场,寻找特色美食,特色工艺品……我知道孩子们的心中全是满满的期待。

3.老师回哪儿:师生交流

回到学校后,我们会用一两节课进行交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研究报告与全班分享,我也一定会把这个城市的特色或者是礼物的特殊意义穿插其中。最后,大家评选出优秀奖,我才郑重地将礼物赠送给他们。

在一次次摸索中,我的认识逐渐清晰: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区别于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研究报告中语文学习的元素越来越多,巧用谜语、成语、歇后语等形式,诵读诗歌,研读名家名篇……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宽了,能力提高了。

【课程感悟】

现代教育把课程定义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经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我们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不断创生课程,为学生构建更多的学习场域,为他们提供学会学习的经历,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教育才会持久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老师去哪儿,学生的舞台就在哪儿,语文学习的天地就在哪儿。如果每一个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自己该去哪儿。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微课程生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