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2015-09-10 07:22单爱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策略课堂教学

单爱兰

[摘 要]“深度阅读”是以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铺路搭桥,引领学生感悟;要挖掘词句,让学生领会文本意蕴;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拓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全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深度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3

好的文本是迷人的风景,进入“风景区”的前提是必须深度阅读。何谓深度阅读呢?“深度阅读”是以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呢?

一、铺路搭桥,引领感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这些文章语言优美,风格隽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阅读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教师就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取向,必要时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感悟。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从文本语言表面来看,课文似乎写的是樟树,因为文本对两棵樟树的位置、生长状况等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实,作者是借樟树的外形及其特有的香气特点来赞美宋庆龄的,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但是,要想让小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课前我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活和思想;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宋庆龄是一位有着浩然正气、忠贞爱国的女性。此时,我再让学生将樟树精神与宋庆龄的品质进行对比,找出她们的相同之处。这样,学生也就自然地体会到文本中借物喻人的描写手法,对文章的表达方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上例中,依据教材特点,教师对文本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作了准确的定位,并分析学生的情况,采用查资料等多种形式铺路搭桥,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使阅读教学走向了深入。

二、挖掘词句,领会意蕴

文本中的每个词、每句话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在教学时,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就要找出这些关键的词语句子进行挖掘,研读、体会、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这些文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时,课文的重点是竺可桢爷爷非常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事。“第一朵杏花”这个词语在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这个词语进行挖掘,让学生体会“第一朵”的重要意义。经过研读,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对竺爷爷做科学研究有帮助,所以必须知道具体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小姑娘和竺爷爷共同关注换来的劳动果实。”在对“第一朵杏花”发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领会了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意蕴,阅读也就自然走向深入。

在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蕴含着深刻内涵的词语句子还有许多。在教学时,教师如果不做停留,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挖掘词句背后的意蕴。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走向深入。

三、满足需求,有效拓展

语文教学要具有弹性和开放性,为学生预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经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有的学生仍不满足,他们问:“《史记》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做?《史记》主要记载的是什么?”对小学生来说,《史记》只是一般的一本书而已。正因为学生缺乏对《史记》价值的真正了解,因此他们对司马迁的所作所为就不以为然,感受不是很深刻。结合这点,我补充了以下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介绍的通史,它共分五部分……正是他历经艰险,走遍大江南北,翻阅无数资料,忍辱负重,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历史资料。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获得对司马迁更多的认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了《史记》的内容、史学价值等相关资料。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把“薄书读厚”的目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和感悟,同时获得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因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入。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