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5-09-10 07:22于立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

于立富

[摘 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品评,在情深处泼洒,在冲突处推敲,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得言,又得意,言意兼得。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4

言意兼得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既关注文本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偏向于“得意”,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而忽视了“得言”。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因为,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得意”不能“忘言”,“言意兼得”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沉入词语,嚼出遣词造句的意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做文本的知音,探究文本的细微处,从中习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基本方法,感受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嚼出遣词造句的意,实现言意兼得。如,苏教版《木兰从军》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木兰告别了家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浅显易懂,通过一系列动词不仅写出花木兰的飒爽英姿,还写出了木兰从军时的动作美。在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披”“跨”“渡”“过”几个动词进行品评,让学生想想这样描写的作用。经过读一读、品一品,学生会越品越有味,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浮现出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沉入词语,在比较中体会、感悟,这些词语就会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因此,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细微处,引领学生揣摩、体会、感悟,嚼出文章遣词造句的意,领会文章的表达美。

二、情动辞发,抒发阅读沉淀的情

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如果说,文本语言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情感就是文章的精髓,特别的语言总是以特别的方式表达着作者特别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深处泼洒,抒发他们在阅读中积淀下来的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如,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有这样的描写:“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啊,我们爱你,中国!”在学生读完这句话以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后,我又继续引导:“你们觉得课文中的诗句怎样,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语言吗?如果让你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你会怎么说?”这样,情动而辞发,学生一个个俨然小诗人似的抒发着自己阅读中积淀的情感,言意合一,演绎着课堂的精彩。

可以看出,学生是感性的,他们很容易被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所感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有效地实现言意兼得的目的。

三、借助冲突,叩击理性思辨的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同步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有的文章作者故设矛盾,其实又不然,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看似矛盾之处进行推敲,让学生主动去质疑、发现、探讨、思辨,从而直击课文主旨,叩开理性的感悟,读思结合,在思辨中实现言意兼得。如,在教学《李广射虎》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或者疑惑的地方,全班讨论交流。这时候,有一个学生就“随从们清晨去现场寻找白羽箭……任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话提出自己的疑惑:“不是说李广神勇无比,百发百中吗?怎么射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啊?”这时候有学生趁机说:“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可能是李将军失误了吧?”真的如学生所言吗?借助学生与文本产生的矛盾冲突,我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虽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领和智慧唤醒。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正是教师针对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引领学生进行思辨,唤醒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促进学生语言与精神的相融共生,顺利实现了言意兼得的目的。

总之,言意兼得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一味追寻“意”的解读,使学生在文本语言文字的丛林中走一个来回。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言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