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原著,让学生爱上阅读

2015-09-10 07:22魏明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原著课文阅读教学

魏明霞

[摘 要]从原著中改编过来的课文,虽然还沿用原著的故事框架,但是语言风格改变颇多,有的甚至失去了原著本身的童真童趣。为了弥补改编后的缺憾,教学中教师可以“断章取义”,让学生亲近原著;也可以“按图索骥”,借原著学课文,使学生爱上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原著 课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30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过来的。改编后的课文虽然还沿用原著的故事框架,但是语言风格改变颇多,有的甚至失去了原著本身的童真童趣。为了弥补改编后的缺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依据教材特点,适时、适度地将原著引入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

一、“断章取义”,亲近原著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是选自《爱的教育》的一篇略读课文。不少教师就教材教课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言;在课结束之际,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一定让学生有想读原著的愿望。这种就教材教教材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短视行为。如果能“断章取义”,就原著教课文,把《爱的教育》中有关卡罗尔的文字片断充实到课文中,引领学生亲近原著,就能收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从《爱的教育》中截取关于卡罗尔的文字片段,用原著的文字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弦。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学到这儿,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卡罗尔失去母亲后,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爱呢?老师从《爱的教育》里,截取了一个小片段,我们来看看。

出示:

今天,老师还没到教室……弗兰谛很敏捷地避过,墨水瓶恰巧打在了从门外进来的老师的胸前。

老师变了脸色,走到讲台的旁边,用严厉的声音问:“谁?”大家都逃到座位上,怕得大气都不敢出。老师提高了声音:“谁?”

卡罗尔忽然起立,态度很坚决地说:“是我!”先生盯着卡罗尔,又看了看呆若木鸡的学生们,平静地说:“不是你。”……

师:卡罗尔还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教养的人。想不想了解卡罗尔更多的故事?那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读《爱的教育》。

在学生交流读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补充原著的相关内容,及时抛出一些带有“诱惑力”的问题,唤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这种先“断章取义”,再“亲近原著”的做法,把语文教学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按图索骥”,借原著学课文

经编者改编的课文,有精当之处,也有有待商榷之处。编者改动的地方,是语言学习的很好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课文《丑小鸭》时,我这样的思考:

编者在二年级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引入教材,为了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读懂课文,进行了大量的删减,由原译文的近7000多字,压缩成不到500字的短文。与原译文相比,课文就像一个故事梗概,虽然达到让二年级孩子读懂的目的,却缺少了安徒生童话语言原有的诗意、幽默、丰富、含蓄的味道。如果全文引入,势必造成孩子的阅读障碍,带来拔苗助长的不良后果。若能抓住课文重点词语这条线索,如“暖烘烘”“欺负”“讥笑”“追赶”“冻僵”等,只要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原译文的精彩片段,就能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精炼的词语;同时又感受到丑小鸭的坎坷命运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原译文的呈现浅尝辄止,使学生对安徒生的语言味道有淡淡的体味,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与热情。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读读“暖烘烘”这个词。(学生读)

师:“暖烘烘”是阳光温暖,景色宜人的意思。安徒生爷爷是这样写“暖烘烘”的:

(出示:“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黄澄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同时出示相应图片。学生轻声读)

师: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你觉得怎么样?

生:丑小鸭出生的地方可真美呀!

师:这么美的地方,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学生读)

用原著的语言去品味被编者浓缩提炼了的词语,既不脱离教材,读出课文之意,升华教学情境,达到保底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对原著有了淡淡的体味,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熏陶,得到原著经典语言的浸润。

适时、适度将原著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诗意地徜徉在经典的语言氛围中,使学生愿意去读整本书,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原著课文阅读教学
读原著学英语(三)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漂流瓶
背课文的小偷
拔牙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