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策略例谈

2015-09-10 00:01戴新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戴新莲

[摘 要]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丰富形式,让朗读兴趣盎然;情境体验,让朗读真情流露;文本感悟,让朗读有质有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读出效果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形式,让朗读兴趣盎然

不论做什么事,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时,他们才愿意去接受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始终充满好奇心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一株紫丁香》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株紫丁香》一课,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慢一点。(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坐姿及正音)

师:刚才我听了大家的朗读,也被感染了,也想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师范读)

生1:老师读得语气更亲切些,句子的节奏把握得更准确些,听起来更美。

师:是吗?那么,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一读呢?注意句子的停顿及朗读的语气。(生练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哪个同学觉得自己读好了,想读给大家听。(生汇报展示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愿意再来试试,和他比赛一下。(生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兴致勃勃)

教学中,针对诗歌的特点,教师采取了学生自由读、范读、模仿读、汇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这样指导,既避免了单一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又使学生能够读得充分,读得兴趣盎然。

二、情境体验,让朗读真情流露

要想让学生读得更入味、更有情,情境的创设显得非常重要,也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真情流露,发出最贴切、最美妙的声音。

《荷花》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白荷花的姿态。如果许多荷花凑在一起又会是什么状态呢?请大家一起看。(多媒体出示一池荷花图)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荷花的画面。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生1:这些荷花真是太漂亮了,我真想采一朵放在家里,让我可以美美地欣赏。

生2:这么多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美,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些荷花有何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生3:作者写出了我的心里话,的确是“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师:你能不能把美景和自己心中涌现的情感结合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三、文本感悟,让朗读有质有味

所谓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直觉,产生某种印象或者某种意义的过程。这种感悟是一种直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反复咀嚼,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朗读更加有质有味。

《掌声》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三自然段,哪些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最深刻?

生1: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

师:这些词语为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2:我从“犹豫”一词感悟到了小英非常矛盾。上去吧?自己有残疾,怕别人笑话。不上吧?老师又点名叫她,她很为难。

师:那么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要怎样读呢?

生3:要稍稍停顿一下,突出小英犹豫的感觉。

生4:我从“慢吞吞”这个词语感悟到,一方面是由于她腿部有残疾不能走快,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犹豫、不想上去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小英的心态把握得非常准确。你们能不能以这种心态把这段话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抓住了“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等词语让学生揣摩、体会、感悟。这样一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小英的立场上投入地朗读,从而增加了朗读的厚度。

总之,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读,真情流露地读,有质有味地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会更出色,朗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