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亲的恩情》为例谈“文包诗”的教学

2015-09-10 00:01罗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孟郊互文诗歌

罗娟

[摘 要]“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把古诗巧妙地融入充满情趣的故事之中。“文包诗”中的诗与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为了让“文包诗”的教学立体而高效,教师可进行“互文和解”的教学探索,扣住情感,突出朗读,让教学“文包诗”的课堂绽放高效的光彩。

[关键词]文包诗 互文和解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7

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走过了一条由“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探索之路。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巧妙地融入充满情趣的故事之中,诗与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课程推行以来,“文包诗”的教学也异彩纷呈,许多教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有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普适性、科学性。怎样找到一个抓手,在有限的课时内,轻松引导学生寻幽探胜,让学生徜徉在诗歌和叙文的境界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鉴赏水平,让“文包诗”的教学立体而高效,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便有了“互文和解”的教学构想。结合《母亲的恩情》一课,我谈谈我对建构“文包诗”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凸显体裁特点,诗文互照,情景同现

对于诗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诗是不可解的;而朱自清先生在《师说》中提出,诗是可解的。我认为,“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紧密结合。在此,姑且称之为“互文和解”。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便努力体现这一特点。无论是诗中的关键词语,还是重点诗句,我都是通过启发使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构意象,再通过吟诵表达诗歌的意蕴。

1.由诗到文

《游子吟》的前两句,相对来说,意思浅显一些。教学时,我先指名朗读,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猜想这两句诗写了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这两句诗意思有关的句子,扣住重点字词仔细品读:从“夜深了”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母亲缝补得仔细”?这“早点儿”里包含着什么?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事半功倍地品读好诗中精炼的语句。

2.由文到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吟》的最后一句。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紧紧抓住第三自然段,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孟郊对母亲强烈的感激之情;通过角色转换,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动;通过仿照练说,感悟游子与小草、母亲与太阳的相似之处,为重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做好了情感铺垫;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与这段话对应的诗句,并指导感情朗读。这样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文、理解文,从而突破难点诗句的理解,努力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

3.诗文互照

《母亲的恩情》语言流畅,质朴生动,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课将结束时,我充分利用“文”的内容,通过教师诵读“文”进行渲染,学生诵读“诗”进行回应,“诗”“文”融为一体,最后再回到“诗”的意境,此时,已不单纯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更重要的价值是保持了诗歌的完整状态。这一咏三叹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体悟。

二、扣住情感主线,以情动人,情贯全程

“文包诗”,这类课文一般都意境纯美,感情真挚,《母亲的恩情》一文更是如此。教学时,我认为应以“情”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感氛围,实现情感与课文的高效共融。因时空相隔太遥远,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阅历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生活经验等有着天壤之别,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缩短这份差距。

叶圣陶先生指出:“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这里的“体会”,就是理解作品、欣赏意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我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让学生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深情设问:“夜已经很深了,别人都在干什么?母亲缝了那么长时间,她的腰会怎样?眼睛又会怎样?”“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语文教学应始终紧贴文本,教者只有凭借对文字的敏感,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关键词生发开去,才能形成情真意切、扎实有效的课堂风景。“抚摸”一词是本课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应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教学中,我先巧妙借助生成资源演示“抚摸”这一动作,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被抚摸的原因,说自己被抚摸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诱发;再由词及句,通过回想母亲深夜的缝补、分别的嘱咐、花白的头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孟郊之所想,悟孟郊之情,努力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缩短学生与孟郊之间的情感距离,理解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最后深情吟诵古诗时,我配上了《别亦难》的背景音乐。舒缓而跌宕、轻柔而忧伤的古筝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与古诗的基调一致的情感氛围,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正因为有意识地把文本中的这些关键字词作为本课结构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因而课堂显得集中有力,也正因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集中,课堂才显得丰富而高效。

三、突出朗读指导,细斟慢品,读中悟情

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倾听意识,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进行对话、交流、碰撞,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读出来,使学生潜心会文,在深入阅读、充分思考中品味文字,在朗读、思考、表达等语言实践中沉潜往复,从而形成语感,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

“你能把这种时间的长读出来吗?”“图中的母亲缝得这么认真,针脚这么细密,那这个‘密密缝’该怎么读好呢?”“能读出这感叹号所包含的感情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抓住关键词句,才能让学生触摸语言,从读出词语的温度,到读出人物的心情,再提升到读出自己的感动。通过层梯式的步步诵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孟郊的内心世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随之升腾。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情感真正推向高潮。此时做过多的分析是多余的,唯有朗朗书声才能表情达意,而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情绪也在一次次的推波助澜中渐入佳境。

“文包诗”是一种全新而有生命力的课文形式,它将古代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扫除了理解上的“绊脚石”,同时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只有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诗文对照,互文和解,扣住情感,突出朗读,才能让教学“文包诗”的课堂绽放高效的光彩。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孟郊互文诗歌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游子吟
诗歌岛·八面来风
得意的孟郊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