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冥判》报花情节中的女性意识

2015-09-10 07:22李天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牡丹亭

李天

摘 要: 《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戏剧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之作,其女性意识近年来备受学界的关注。《冥判》一折是《牡丹亭》故事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点,其报花情节在表现传统社会女性命运的同时折射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但尚不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这与《牡丹亭》整体女性意识相吻合并可为其缩影。

关键词: 《牡丹亭·冥判》 报花情节 女性意识

《牡丹亭》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一直吸引为数众多的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开始备受关注,如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前人在探究《牡丹亭》女性意识尤其是作为女主人公的杜丽娘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时往往从《游园》、《惊梦》、《寻梦》、《写真》《幽媾》、《冥誓》等几折入手,而《牡丹亭》一剧中同样十分重要的《冥判》一折却鲜有人涉及。笔者认为《冥判》一折是全局剧情重要转折点,同时是主人公命运变化的关键点,汤显祖虽未在此折子中对杜丽娘这一人物施以过多笔墨,但这并不妨碍《冥判》一折中女性意识的呈现。事实上《冥判》中渗透出的女性意识极具探究价值,其中以报花情节为最。笔者以《牡丹亭·冥判》报花情节为切入点,探究其中渗透出的女性意识。

一、《冥判》报花情节中的女性命运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冥判》一折正是这“生者可以死”与“死可以生”之间的关键节点。在这一折中因与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会后相思成疾、一病而亡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阴司接受胡判官的审问,在讲明“离魂”原由、请来花神作证后杜丽娘最终获得“随风游戏”寻找柳梦梅以谋还阳的机会。可以说《冥判》一折既承接着杜丽娘情深而死的前情又兆示杜丽娘因情复生并与柳梦梅终成眷属的后事,该折在《牡丹亭》一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冥判》亦名《花判》,其中的报花情节发生在花神为杜丽娘因梦而亡作证的过程中。这一情节主要由一段【后庭花滚】构成。在《牡丹亭》多数版本中此段由花神与胡判官对唱,花神报一花名,胡判官就该花作出评点,这些评点连缀在一起便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平全景,该段主要内容如下。

〔末〕便数来。碧桃花。〔净〕他惹天台。〔末〕红梨花。〔净〕扇妖怪。〔末〕金钱花。〔净〕下的财。〔末〕绣球花。〔净〕结得彩。〔末〕芍药花。〔净〕心事谐。〔末〕木笔花。〔净〕写明白。〔末〕水菱花。〔净〕宜镜台。〔末〕玉簪花。〔净〕堪插戴。〔末〕蔷薇花。〔净〕露渲腮。〔末〕腊梅花。〔净〕春点额。〔末〕翦春花。〔净〕罗袂裁。〔末〕水仙花。〔净〕把绫袜踹。〔末〕灯笼花。〔净〕红影筛。〔末〕酴醿花。〔净〕春醉态。〔末〕金盏花。〔净〕做合卺杯。〔末〕锦带花。〔净〕做裙褶带。〔末〕合欢花。〔净〕头懒抬。〔末〕杨柳花。〔净〕腰恁摆。〔末〕凌霄花。〔净〕阳壮的咍。〔末〕辣椒花。〔净〕把阴热窄。〔末〕含笑花。〔净〕情要来。〔末〕红葵花。〔净〕日得他爱。〔末〕女萝花。〔净〕缠的歪。〔末〕紫薇花。〔净〕痒的怪。〔末〕宜男花。〔净〕人美怀。〔末〕丁香花。〔净〕结半躧。〔末〕豆蔻花。〔净〕含着胎。〔末〕奶子花。〔净〕摸着奶。〔末〕栀子花。〔净〕知趣乖。〔末〕柰子花。〔净〕恣情奈。〔末〕枳壳花。〔净〕好处揩。〔末〕海棠花。〔净〕春困怠。〔末〕孩儿花。〔净〕呆笑孩。〔末〕姊妹花。〔净〕偏妒色。〔末〕水红花。〔净〕了不开。〔末〕瑞香花。〔净〕谁要采。〔末〕旱莲花。〔净〕怜再来。〔末〕石榴花。〔净〕可留得在?

笔者认为以上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分别照应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普遍必须经历的四个人生阶段。从碧桃花到木笔花为第一部分,是热恋订婚期。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先引用刘阮上天台、谢金莲诗酒红梨花等典故勾勒出一个处于热恋中的青年女子,继而通过象形与谐音(如取金钱花花名比附下聘)等方法细致描画问名纳彩等订婚过程;从水菱花到紫薇花为第二部分,是新婚及婚后蜜月期。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依旧采用象形(如取细长的杨柳花比附女子纤腰之态)、谐音(如取翦春花花名比附裁制婚服)、用典(如宋武帝寿阳公主梅花点额)等手段,细致地描摹出女子新婚时精心装扮的喜悦、洞房花烛的甜蜜,乃至婚后蜜月期的恩爱缠绵也涵盖其中;从宜男花到孩儿花为第三部分,是生儿育女期。这一部分由素来为母亲代名词的萱草的别名宜男花开始写起,仍采用前两部分中的种种技法将步入婚姻后女子由怀胎到生育再到抚育孩儿的漫长过程展现出来,而这种相夫教子的琐碎生活才是传统社会女性婚姻生活的常态;从姊妹花到石榴花为第四阶段,是美人迟暮期。这一部分延续了前部分中各种技法的运用,以姊妹花开始过渡到女子婚姻生活中出现姬妾等第三者时女子只能黯然“偏妒色”的阶段,此时女子青春不再(了不开)、夫妻恩爱已减(谁要采),女子只能在幽怨与祈盼中一步步走向衰亡(怜再来、可留得在)。而在这一大段罗列着各色花名与慨叹的文字之后,胡判官的接下来唱词中一句“牡丹亭又把他杜鹃花魂魄洒”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慨叹杜丽娘因梦而痴、为情而死的可惋命运,但在深层含义上承接着上文中对女子迟暮生涯的描写,道出女子不可避免的香消玉殒的命运。可以说作者在《冥判》一折中以报花的形式将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女子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都淋漓尽致地描画出来。

二、《冥判》报花情节中未完全觉醒的女性意识

笔者认为《冥判》中的报花情节并非只是胡判官、花神两个配角单纯的插科打诨,也并非如部分观点认为的仅是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的闲笔。可以说这段花费了汤显祖大段笔墨描画出的近乎泛化的女性的人生履历不但部分昭示了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人生走向,而且体现了传统社会男权话语占绝对权威的大环境下作者对于女性普遍命运的关切与思考,其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颇具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冥判》报花情节对女性是持赞美态度且寄以美好祝愿的。在上文所述的女子人生四个阶段中二三阶段即新婚蜜月期和生儿育女期占据了多数篇幅,这两个阶段是女性一生中由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作者不但“以花写人”用花这种极尽美丽的意象对女子加以况喻,而且不遗余力地描写女性种种美好形态(如露渲腮、春点额等)和欢悦心态(如情要来、人美怀、呆笑孩等);其次,在作者赞美女性、祝福女性的段落里已隐约体现出一些类似于女性觉醒的意识,在第一部分恋爱订婚阶段作者在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议婚仪式(金钱花到木笔花)之前有意地安排自由恋爱的情节,虽然只有“碧桃花。他惹天台。红梨花。扇妖怪”四句,但出自《幽明录》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与仙女同居的故事自南朝以降一直被作为风流韵事广为传颂作者,而元杂剧《红梨花》中名妓谢金莲持红梨花与才子赵汝州相会相爱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在明代也有很广的流传度,这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能体现作者对自由恋爱的肯定。而在第四部分美人迟暮阶段,作者虽写了女子“偏妒色”的内容,但对于妒忌这种明显为传统“妇德”不许且名列“七出之条”的“妇人恶行”不但未加以批判,还对其“了不开”、“谁要采”的尴尬境遇很是理解、同情;最后作者对隐含在胡判官、花神二人唇枪舌剑中的那位虽非实指但却颇具普遍意义的女性及其命运始终夹杂着一定悲悯情绪,尤以报花情节的尾声处一曲【寄生草】为最,此段以“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两句控诉式的慨叹开头,继而又以赵飞燕(夜舒莲扯不住留仙带)、杨贵妃(海棠丝翦不断得囊怪)、步非烟(瑞香风赶不上非烟在)三个薄命红颜的典故将这种慨叹抒发得更具体,最后“花容那个玩花亡”与“花神罪业随花败”表面上看只是对杜丽娘为情而亡的戏谑和对花神在杜柳二人因梦生情一事中做法的嗔怪,但在更深层次上则是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绝大多数女性无可避免的悲剧命运的慨叹。

必须正视的是《冥判》报花情节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虽然很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本质上仍未摆脱封建礼教的影响,仍属于男权话语体系下有限且不彻底的女性意识觉醒。首先,虽然从报花情节中体现出作者对于女性的由衷赞美,但这种赞美多局限于男权世界要求对女性身姿、体态(如春醉态、头懒、腰恁摆)等方面的要求,女性仍处于被观赏、被把玩的位置上。在人物角色上女性的身份经历由婚龄少女到新婚少妇到贤妻良母直至色衰怨妇的转变,这些转变都要借助婚姻、生育甚至性爱完成,女性在社会身份上仍是男性的附属。就如此折中胡判官之所以使杜丽娘免于被“贬在燕莺队里”并将其释放的原因并不是被其至死不渝的深情感动,而是忌惮杜丽娘安抚使之女、未来状元之妻的身份;其次,《冥判》报花情节虽体现作者对婚恋自由的肯定,但显然作者这种自由最终仍需回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下方能合理,故而在“上天台”、“扇妖怪”之后,青年女子与她的恋人依然要走回其“下的财”、“结得彩”的老路上才能“心事谐”。正是出于这种对封建礼教下婚姻模式的认同此折中杜丽娘表明自己在未婚情况下与“秀才梦的绵缠”遂“慕色而亡”后遭到胡判官先入为主的轻视,直到胡判官在婚姻簿里查明她与柳梦梅“前系幽欢,后成明配”乃是天定时这种轻视才得以消除;最后虽然作者对这种传统社会中女性近乎宿命般的命运很是悲悯,但这种悲悯主要集中于对暮年女性年老色衰的慨叹上,处于这一阶段女性不符合男性权威们对女子既定的审美要求,因而不再为其所依附的夫权看重(谁要采),其存在的价值也随意降低,而整段唱词中悲叹意味最明显的“石榴花。可留得在”一句虽体现出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与同情,但仍是“人间未许见白头”式地惋惜,在本质上并未摆脱男权视角下怜香惜玉的格调,作者感慨女性不可避免地走向由盛转衰的命运同时仍视男子为女性的拯救者,将女性命运走衰的原因归结为男子怜护程度的减退。因此,在此折中杜丽娘虽出了枉死城,但仍是鬼魂,只有“敢守的那破棺星圆梦那人来”时才可真正实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三、《牡丹亭》整体女性意识的缩影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戏剧史上一部以崇尚真情、肯定人性而著称的爱情杰作。该剧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真爱,探讨了人性解放的深刻问题,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且尤以女性人物为最,剧中含有大量细致入微的闺情闺事描写,使得其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极为突出也独具特点。笔者认为《冥判》是《牡丹亭》故事由“生者可以死”到“死者可以生”的重要节点,而该折中的报花情节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集中体现其对于传统社会男权世界里女性命运的思考,其所渗透出的女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称得上是《牡丹亭》女性意识的集中体现与高度浓缩。

首先,《牡丹亭》全剧中随处可见对于女性的赞美,而这种赞美是集中体现在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上的。纵观全剧汤显祖对杜丽娘的赞美虽并未简单局限于其外貌之美,但杜丽娘作为传统文学“才子佳人”模式中佳人的代表,美丽的外在形象是其获取赞美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冥判》一折中已沦为游魂野鬼的杜丽娘仍能博得胡判官“荡地惊天女俊”、“这颜色不像似在泉台”的评价看杜丽娘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而《玩真》一折中男主人公柳梦梅更是惊叹于画像上杜丽娘的美貌,如痴如狂地对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但这种对于杜丽娘美貌的赞叹都源自于男权视角下的符合男性权威们对女子温柔、娇美等审美要求,可以说杜丽娘首先是传统社会男子普遍向往的“如花美眷”,其次才是大胆追求真爱的多情少女。当女性不具有或不再具有这种高度符合男权世界审美标准的先决条件时,即使她们仍旧具有抗争、反叛等优良品质,作者也未必会对她们加以赞美。如《牡丹亭》重要配角石道姑就是如此。石道姑是促成杜丽娘回生和杜柳姻缘的重要人物,她在救杜丽娘回生一事上为柳梦梅拿主意,事后又帮助杜柳二人远走高飞,杜丽娘对她的“信心提救”充满感激。可以说石道姑身上具有行事果决、侠肝义胆的优良品质,从其对杜柳二人不为世俗礼教所认同的媾和行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其身上具有很强的反叛意识,但即使如此因其在性能力上的缺失严重不符合传统社会男权价值体系的对于女性的要求,石道姑依旧遭遇作者针对其生理缺陷的刻薄调侃,成了一个被戏谑、被嘲弄的丑角化人物。这种对于女性的有局限的赞美态度与《冥判》报花情节中的女性意识是一致的。

其次,《牡丹亭》的故事围绕杜柳二人“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展开,其中尤以为求真爱超越生死的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最引人注目,可以说这一人物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女性意识觉醒痕迹。但需要注意的是杜丽娘的女性意识是有限的,如前文中论及的作者对自由恋爱的态度问题,杜丽娘虽然与柳梦梅在梦中就已结缘且在其死后离魂阶段其鬼魂与柳梦梅也早行幽媾,但当其还阳回生后面对婚姻之事却仍坚持“请个媒人方好”。这与《冥判》报花情节中青年男女自由相恋后仍遵循着世俗理法放得订婚的思路一致。事实上在《冥誓》一折中杜丽娘以鬼魂的身份与柳梦梅交欢时,面对柳梦梅的求婚就已提出过“请媒相聘”、“定为正妻”的要求。除此之外,杜丽娘身上还有着其他的女性意识觉醒不彻底的痕迹,如杜丽娘虽然《惊梦》、《写真》、《寻梦》等折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觉醒倾向,但这并不表示杜丽娘不在乎夫荣妻贵、门当户对等传统男权社会的正统婚姻观念。在全剧最后一折《圆驾》面对父亲反对自己与柳梦梅结合时杜丽娘以“人间白日里高结采楼,招不出个官婿。你女儿睡梦里、鬼窟里选着个状元郎,还说门当户对”申辩,从这段自白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杜丽娘对妻凭夫贵的传统婚姻观念是持赞成态度的。而此折中杜丽娘还有“再休提探花鬼乔作衙,则说状元妻来面驾”的唱词,从中可以看出与为情而死的女鬼相比杜丽娘更享受自己“状元妻”的身份,而且其对传统男权社会世俗观念中对于男性功成名就的要求和对于女性夫荣妻贵的要求都持赞成态度。这种不彻底、有局限的女性意识觉醒是与《冥判》报花情节反映出的女性意识一致的。

最后,《牡丹亭》中真对传统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悯情绪几乎是俯拾皆是、贯穿始终的。如作者在《闺塾》一折中以戏谑调侃的形式展示了传统社会最典型的女性教育,在对比腐儒陈最良恪守道学的谆谆教诲和尚未受世俗礼教过多影响的小丫鬟春香对于圣贤文章的直观解读后作者对传统闺秀教育对压抑女性个性、束缚女性天性的不满是显而易见,这其中含有很大的悲悯成分。但贯穿《牡丹亭》全剧中的这种悲悯情绪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其在本质上依旧认同女性为男性附庸的传统观念,作者只是这个大前提下对女性几乎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抱以通情。当女性所依附的男权(如夫权、父权)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女性的命运必然受到波及,作者虽然已经能够意识到女性遭遇这类不幸命运是不公平的,但并未摒弃男权社会中男性是女性拯救者的固有成见,并认为女性要改变自己悲惨命运必须借助男权或顺应男权。如杜丽娘的母亲杜夫人从一出场便被为传统社会妇德所不许的“无后”问题所困扰,随时面对者丈夫“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的抱怨。作者对此显然持同情态度,甚至为此单列《忆女》一折加以阐明,杜夫人痛失爱女本来就可能随时爆发的“无后”问题此时变得更棘手,在怀念女儿之余杜夫人深感地位有不保之虞美,故而:“老相公年来因少男儿,常有娶小之意?止因小姐承欢膝下,百事因循。如今小姐丧亡,家门无托俺与老相公闷怀相对,何以为情?”在此处作者显然是为其悲叹的。但作者在同情杜夫人的同时借为杜丽娘母女信任的丫鬟春香之口说出的解决办法竟也不过是“既然老相公有娶小之意,不如顺他,收下一房,生子为便”和“夫人肯将庶出看成,岂不无子有子”。从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女性为夫权所嫌弃时境遇是悲惨的,但女性依然不能违抗传统男权社会的既定规则对男权有所拂逆,这样女性才可能获得来自其所依附的男权的拯救从悲惨中解脱出来。这与《冥判》报花情节中的女性悲悯意识一样。

综上可知,《冥判》报花情节作为《牡丹亭》一剧重要内容的核心部分,在以往的传统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缩影,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社会、时代等诸多因素而显示出一些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并不能灭其进步意义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仍具有很多深层意蕴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宁丽诗.《牡丹亭》女性意识再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26.

[3]王冠波.谈《牡丹亭》女性意识形象的多重意蕴[J].名作欣赏,2012,21.

[4]马瑞.浅谈汤显祖《牡丹亭》的婚姻局限意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

[5]谢雍君.杜丽娘的婚姻追求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J].戏剧艺术,2008,3.

[6]曾效葵.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2011,7.

[7]徐新敏.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8]邓斯博.《牡丹亭》“花意象”的艺术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