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2015-09-10 07:22欧睿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数学课堂因材施教

欧睿

摘 要: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谈论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以及如何用问题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数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趣味问题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深度对话的导火索,情感撞击的迸发源,思想交汇的聚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出发,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某个同学提问题之前应该先“认清”这个同学的情况和特点。教育大师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实例一

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左记为正,向右记为负,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

(学生一):我向左走了3步,再向右走2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二):我先向右走10步,再向左走10步,离起点有多远?

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这时笔者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有理数加法法则,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2.实例二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讲到“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在讲课时,笔者拿出一小袋硬币,对同学们说:“谁能帮我数一数这一共有多少钱?”这时,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学生一: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两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二: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三: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数出也是6.6元。

这时,笔者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这是满满的一大盒,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笔者及时提问:“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这时笔者就比较自然地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才能使学生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实例三

在几何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的新课导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刚才上课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朋友,他说他的家乡有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离A村较近的C处,B村人希望建在离B村较近的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笔者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能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同样,在学习圆中“过三点的圆”一节时,笔者拿着一块残缺不全的圆镜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开始都很纳闷,当听到笔者说:同学们,我把别人的镜子打破了,谁能帮我想办法,怎样“破镜重圆”呢?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但没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此时,笔者就抓住机会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节,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实例四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实用型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妙设问题,并且所设的问题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创设有益于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数学课堂才会有思辨、有深度、有活力,迸发出夺目的智慧火花。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木春.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之“十度”.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数学课堂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