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

2015-09-10 07:22王静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范读节奏

王静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诵读,是无法体会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妙用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着感情去吟诵课文,才能在读中感,读中悟,才能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情感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那如何将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呢?

一、朗读课文,正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的含义。所以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文,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把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圈点勾画出来,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加以解决。如《三峡》一文中有“猿鸣三声泪沾裳”其中的“裳”字有两个音,一读“cháng”,一读“shang”。课本注释没有,就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互相交流、探究,最终确定这个字读“shang”。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流畅朗读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朗读课文,标节奏

在初读一遍课文后,我会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由朗读,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朗读,而是给出具体要求:如给课文标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节奏,边读边标;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感情、语气、语速等。标完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读或指名朗读课文,以确定学生对文章节奏把握是否准确,并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如在讲授《答谢中书书》一文时,文章里多四字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自然很好把握。但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就划分得不标准。此时,我放弃了以往播放朗读的方法,进行范读。教师自己范读,带着自己的特色,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读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涵。而播放朗读,则没有情感交融的过程,效果反而不佳。范读之后,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次读。这时,学生已经多少被文章所感染,读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提升。然后进行小组赛读,进一步使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节奏,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三、朗读课文,品美文

读中理解只是学习的开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品出了什么。学生如果记忆不深刻,那么继续读,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最有感觉,好在哪里。学生们在说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一层。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发挥联想,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如在讲授《答谢中书书》一课时,许多学生都喜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他们将画面描绘得很美,读得也很投入。于是我便抓住机会,诱发学生联想一些与此句相关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既是诵读,又使学生主动去挖掘文言文所蕴涵的深邃的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像朱绍禹先生所言:“诵读这一优良传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继承和发扬。”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和指导,最终是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又如在讲授《三峡》一文时,有的学生很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我就让学生低沉缓慢地反复诵读。在读中品悟秋季的萧瑟,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这种带着感情的诵读和体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也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在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反复吟诵课文,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寓意、景物的美、作者的感情之后,再次回到朗读上来,让学生进一步带着理解和感情再读文章,则可以水到渠成,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熟读成诵,即背诵。通过背诵,可以把文章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经典篇章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消化吸收,使之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讀中品,朗读贯穿了文言文课堂的始终,真正达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编辑 聂蕾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范读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节奏
《青铜葵花》选段
轻快漫舞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