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让有效提问构建起课堂教学的钢筋铁骨

2015-09-10 07:22满树玉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常春藤教者课文

满树玉

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说:“循循然善诱人。””那该怎样诱导呢?叶老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开展收效更好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这可通过探讨以下维度综合考虑。

一、‘要“温度”,不要“硬度”

语文,是人文的语文,每一个文字都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情感的化身,自然每一个文字中都饱含或多或少的温情。所以教师设计的提问应是有温度的,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老师、作者情感所在的。然而,往往有些老师的提问方式过于理性化,潜移默化地将语文课上成了数学课、物理课。如要分析小说《故乡》开头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的作用,切不可直言相问“作用何在”?而最好先是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此段,让学生情融其中,只问学生“内心感受如何?可否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发现“阴晦、苍黄、萧索、荒村”与“我”的内心“悲凉”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对后文情节的展开、主旨的感悟等作一个不着痕迹的铺垫。

课堂是传授知识、传递情感的圣地,而非血雨腥风的战场。所以我们带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人文性工具,而非冷硬似铁的兵戈剑戟。

二、要“高度”,不要“长度”

所谓有“高度”提问,是指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体系和结构等。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它们的用意与作用是否相同?这和你小学毕业时的最后一课带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该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一个高度对全文内容、情感与主题有整体的认识与把握,感受不同人物在同一境遇中或者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情感变化,并将此与曾经的感受进行比较,从而使之更深刻。

问题的设计一定不能过长,否则让学生有臃肿冗长之感,难免会不知从何入手,甚至心生厌恶。又如讲《孔乙己》课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什么字就伴随他?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什么问题?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课文,你真的觉得可笑吗?”这些问题,每个都不长,但都是从“笑”字入手,处处问在点子上,把学生带入积极学习的情景之中,为学生提出思维的方向,使整个教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从高处指引学生认知方向的尺子,而不是拘泥其思维活力的栅栏。

三、要“梯度”,不要“速度”

《史记》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囚绿记》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囚”是什么意思?这个答案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字典中找到“将人关押起来”;然后再问:“绿”是指什么?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绿色的常春藤”;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最后,教者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问题肯定容易解决。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要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教师在这里有序地启发,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过程,没有反馈就无法高效控制。因此,在让学生回答前和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搜寻信息、归纳整理信息,以此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因此,提问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忽略层次性,拔苗助长不可取,静待花开犹可为。

四、要“深度”,不要“难度”

有效提问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易适度。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把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是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这个“跳一跳”能上来的台阶,就是我在上文阐述的有关“梯度”层次的问题,但每个教师都要铭记“深”不等于“难”。

有深度,应该深在思想、深在写法、深在感悟。同样是有关《窗》一文的教学设计,学习最后,我先后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加深感悟与理解:①“请你试着用这样的形式说出自己对于窗和墙的感悟:这是一扇?摇 ?摇?摇?摇的窗。打开它,我可以?摇?摇?摇 ?摇;这是一堵?摇 ?摇?摇?摇的墙。推倒它,我可以?摇?摇 ?摇?摇。”②“结合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梗概,品味《窗》独特的‘欧?亨利式的结尾’”。题①的设计是促使学生对文章主旨及内涵有切实而深刻的领悟,而题②是从文法角度,通过比较阅读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构思行文之巧妙,这样的问题设计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文本,这表明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更表现在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上。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能只让学生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回答,而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储存的知识能量和社会经验回答问题。其作用,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取知识。

有效提问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课堂之上,只有教师钻研文本、了解学生,准备充分,真正做到课堂之上有条不紊、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才不会“度”日如年。

猜你喜欢
常春藤教者课文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背课文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