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015-09-10 14:08陈丽鹏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陈丽鹏

摘 要: 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应试教育的窄胡同里走出来,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如何使学生敢于探索,大胆尝试,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

常言道“教以师为本”。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重任则落在教师身上。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应试教育的窄胡同里走出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是一道难题。特别是学生对生物科重视不够,课上注意力差、不集中。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起点,是获得基础知识、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来讲,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有关生物的各种现象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对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直觉思维,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象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解蚯蚓时,可利用蚯蚓的标本、挂图和活蚯蚓进行直观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认识蚯蚓的环形体节特征;用手触摸活蚯蚓体表黏液,提出:(1)黏液对蚯蚓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鱼类体表黏液,可得出:蚯蚓体表黏液可减小运动时与土壤的摩擦。(2)黏液还有其他功能吗?把面粉放在蚯蚓身体上,再翻动、再放面粉,蚯蚓挣扎一会儿便死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将观察到的现象概况得出的结论升华到理性:湿润的体表有助于呼吸。再让学生从蚯蚓的外层看到内层,了解体壁和体腔,进行观察并加以对照和比较,使学生了解蚯蚓的真体腔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结构特征。最后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对蚯蚓的生活习性的观察,归纳出蚯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独立探索后得出正确认识,逐步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运用设疑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善于设计各种知识性、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诱导他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以思维引导观察,在观察中发展思维。

例如,讲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时,在观察之前,先提出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小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什么差异,利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青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在观察书本插图时,又提出一个个问题。如,鸣叫、雌雄蛙抱对种群繁衍的意义?蛙卵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从蛙个体发育角度,怎样提高受精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引导学生观察,步步深入,又活跃直觉思维,使学生充分感知,在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探索新知识

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是教好生物教学、搞好素质教育、训练学生知识技能的需要。

实物标本、实验形象、直观,学生趣味盎然。以往生物科课堂教学方法,大都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课本知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改变这种方法,就必须从挖掘教材、处理教材入手,变被动为主动,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加强实践方案的督促与落实,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由观察得到结论,以最形象、直观的方法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例如,教材的课后“探究”,应在授课前紧扣教材内容提前布置小实验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简单的工具,或不用实验工具就能完成,在观察中加以总结。如,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之前,先布置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耳朵有没有耳垂?家族中有没有白化病人或色盲人?等等。再分析自己有哪些方面与父亲或母亲相同。在此基础上,讲课时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与课本内容相结合,逐步把学生引向书本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用书本原理解释、解答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确认真做好课外探究、掌握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他们探索和获得知识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指导阅读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自学能力,但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为此,课前教师应先分析教材,认真备好课,确定每节课的指导内容及学生的自学内容,并编写一些课堂的自学提纲。

例如,讲授“社会行为”中的“蚂蚁”时,先让学生阅读,并把课前准备好的提纲用多媒体展示:蚂蚁的群体组织中有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蚂蚁在外形上有什么结构特点?各种蚂蚁分别担任什么职能?等等。有了提纲,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时在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段落的空白处写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为回答问题和复习做好准备。学生阅读后,逐一回答提纲中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归纳总结。最后指定学生做本节课的小结,教师再作补充,从而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比较整体的认识,使认识系统化、结构条理化。

自学不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包括课文阅读。如,新编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就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好素材,教师可利用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用好教材,还有待今后的继续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子敏.如何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中学优秀教育论文第四辑,1996,10.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教学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的实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