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反思

2015-09-10 19:47郑雁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脱色小组讨论光合作用

郑雁

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课标中的50个重要概念之一,而该概念又是概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中通过3个验证性实验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分别验证“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产生淀粉,产生二氧化碳,需要氧气。

尤其是“光合作用的实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经典实验,无论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流程都非常复杂,结果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较高,故该内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重难点、操控教学流程和节奏。笔者根据十多年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教学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流程。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出发,要让学生真切地“看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过程,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有切身感受。然后教师依次发问,让学生初步建立实验设计的思路,最后完成实验过程。通过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进一步点拨和总结,最终突破重难点,充分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以该实验的设计过程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根本来源,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爱护绿色植物和珍惜粮食的情感方面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

验证实验: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 教学流程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创设矛盾,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矛盾;教师再提出问题创设矛盾,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反复循环,最终理解并设计出该实验的流程。

教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叶片中产生的淀粉用肉眼能看见么?如何才能看见?检测方法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淀粉遇碘液变蓝。

教师演示,直接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并提问变蓝了没有?碘液能否进入叶片?如何解决?

教师提示:碘液能否进入活细胞?如果染色成功,蓝色能否显示出来,为什么?如何解决?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酒精脱色,既能杀死叶片细胞,让碘液进入叶片细胞中,又能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于酒精,叶片脱色显示本来的灰白色。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结论。

教师发问:若看见了叶片显蓝色,是否能说明淀粉是绿叶光合作用产生的,而不是叶片中本来就有的?如果不能,说明原因,怎样解决呢?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并提示:只要我们去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就能说明淀粉是绿叶光合作用产生。如何去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归纳总结: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教师: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被消耗掉,要不要检测?

教师:通过酒精脱色碘液染色进行检测,这片叶片能不能再使用了?能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归纳总结设计实验的重要原则:部分遮光,形成对照实验。

教师:难道我们不怕天竺葵未遮光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运到遮光部分么?

教师强调实验中选材的重要性:天竺葵是阴生植物,叶片薄,叶脉不发达,运送有机物速度缓慢。所以,光照0.5~1 h,未遮光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未运到遮光部分。光照的时间不能太长,但能不能太短?原因是什么?

学生:光照时间不能太长,太长未遮光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运到遮光部分,检测时叶片全部显蓝色;光照时间不能太短,太短未遮光部分光合作用还没制造淀粉,检测时叶片均不显蓝色。

教师:既然,我们的设计思路明确了,实验过程能不能写出来呢?下列问题能不能解决?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已解决和待解决的问题:

(1) 根据实验设计思路,说出该实验的步骤。

(2) 为什么要暗处理?暗处理的时间能不能太短?

(3) 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4) 光照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对光照的时间进行控制,光照时间过短和过长会对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5) 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水浴加热而不是直接给酒精加热?

(6) 酒精脱色后要将叶片在清水中漂洗,滴加碘液染色后,也要将叶片进行漂洗,两次漂洗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演示实验后三步:取下纸片、酒精脱色和碘液染色。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 取下黑纸片,遮光的部分和未遮光的部分颜色上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 酒精脱色的过程中,叶片的颜色如何变化?酒精的颜色呢?

(3) 碘液染色后,看到什么现象?

(4) 若整个叶片全部被染成蓝色,试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若整个叶片未被染成蓝色,主要原因是什么?

3 课堂小结,并写出板书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 检测:碘液遇淀粉变蓝。

(2) 实验过程:① 暗处理;② 部分遮光;③ 照光;④ 取下黑纸片;⑤ 酒精脱色;⑥ 碘液染色。

(3) 实验结果:未遮光部分显蓝色。

(4) 实验结论:绿叶光下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5) 结果分析:① 叶片全染成蓝色——暗处理时间不足;照光时间过长。

② 叶片未染上蓝色——光照时间不足;叶片全遮光。

4 课堂评价

[习题]下面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请按要求作答:

① 照光 ② 部分遮光 ③ 暗处理 ④ 取下黑纸片 ⑤ 碘液染色 ⑥ 酒精脱色

(1) 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

(2) 部分遮光的目的是 ,暗处理的目的是

(3) 碘液染色后,看到的现象是 ,因此我们得出实验结论 ;

(4) 除了部分遮光失败原因外,若整个叶片被染成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若整个叶片未被染上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5) 你能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么?

5 分析与反思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准备的同时,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双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只要双主体进行充分、流畅和有效的交流,这样的实验教学才会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教师放手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指出问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既有自主思维,也有团队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适度地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科魅力。

这种实验课的课堂设计模式、板书设计模式和课堂评价模式具有推广性。笔者认为也适用于其他验证实验,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植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等。这种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q

猜你喜欢
脱色小组讨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脱色速食海带丝的加工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应用D301R树脂对西洋参果脱色工艺研究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玉米阮脱色用活性炭的筛选及其脱色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