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体化教学案”设计的误区

2015-09-10 07:22罗建义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层次化学案预设

罗建义

“一体化教学案”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研读、讨论,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案,用来指导学生的“预习——上课——复习”,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任务化教学模式。随着“一体化教学案”在生物课堂中的频繁使用,教师不能不重视“一体化教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得不审视高中生物“一体化教学案”设计和使用中的新误区。

1 “一体化教学案”强调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思路、框架等都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想法,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主要依据的是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无论教学案编写的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预设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无法满足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才能与具体而多样化的学生个体相适应。

如果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案,那么,知识体系最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启思培能。教学案要呈现出课堂教学的流程和内容,包括概念的理解与辨析、知识探究、典型题例与变式训练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节学案的学习,归纳出相关的核心概念、相关的原理,并使学生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以一定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光合作用复习学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先设计概念、原理的相关知识框图,让学生填写关键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条件与区别,再引导学生画出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坐标图像、绿色植物一天中光合作用有机物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等。

2 “一体化教学案”侧重于课本知识的再现与整合,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多变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要有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观察思考、讨论质疑与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解读与预设,实际上就是教师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对话过程,侧重于课本知识的再现与整合。“一体化教学案”对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的预设,脱离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实际。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学案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目标进行动态的分解与修正,同时也要避免为了适应变化的教学情境而降低教学目标,尽量避免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简单判断。如在减数分裂教学案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减数分裂每一时期图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染色体组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可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四分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不透,使得教学目标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统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适应。

3 “一体化教学案”重课前预设,轻问题生成,学案设计习题化,问题的解决结论化

导学课堂的开放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特征注定了“一体化教学案”既要讲究课前预设,又要考虑生成的开放性设计。在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留出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和动态生成的空间,集中处理课堂中那些开放性的问题及即时生成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预设以外的问题,要认真判断哪些是有效的生成,哪些是无效的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讨论,哪些可以放在课后去研究。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猜想,即除了温度、pH等影响因素外,还有重金属,有机磷等。虽然预设中只对温度、酸碱性两因素进行探究,但学生提出的这一猜想有道理也有创意,且学生积极性高,实验条件也允许,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可见,课堂生成是客观存在的,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了学生的探究潜能。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拿到手中的学案,除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就是习题,学生拿到学案就找题做题,习题做完,一节课就完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还是一片茫然。要尽量避免把学案变成习题集,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的知识,要深入浅出,具有一定梯度。例如,在“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21三体综合症、XXY、XYY患者入手质疑:这是不是一个异常个体?其成因如何?这种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过程性学习,促使学生们热情高涨,立即开始阅读教材。教师可顺势发放学案,明确了学习要点。

4 分层教学体现不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动态评价与有效监控

师生共用一套教学案,使课堂分层教学体现不够。教师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依据“三维目标”分层而设,进行分层教学,决不能采取“一刀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层次化、课堂练习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为促使激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递进,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组间动态管理,可升可降,升降时切忌草率,切忌打击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在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中,让可根据学生的优、中、差水平设计三种不同的学案,让学生的讨论、质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增强,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同时,分层教学的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动态评估是一种成功导向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乐观地观察学生个体,适时地给予学生个体正面的反馈和支持性的引导。学生在评估中容易得到“自我持续”和“自我成长”的内在满足感。动态评价可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教师可采用“前测验——教学介入——后测验”的程序,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动态评价与有效监控。如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章的教学中,可跨课时检查,统计学生个体学案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对问题学生进行相应的沟通与互动,或提供教学介入与教育干预,促进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层次化学案预设
面向量化分块压缩感知的区域层次化预测编码
乡愁导学案
铁路传送网OTN设备互联互通开销层次化处理研究
“比例尺(一)”导学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舰船系统间电磁兼容性的层次化优化方法
基于层次化分类器的遥感图像飞机目标检测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