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分析及应用策略

2015-09-10 07:22包春莹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栏目教材情境

包春莹

根据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在每一节的起始都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和问题,有文有图,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这就是“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1 设置“想一想,议一议”这一栏目的原因

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有动机的学习者。后来,很多研究者都对学习动机提出了看法,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自从布鲁纳于1960年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竞赛与合作、动机迁移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只有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效的教学应该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矛盾、惊讶等心理状态,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激发内部动机的有效途径,即要将新课的学习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冲突的常用方法,教师通过设疑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使其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同样,建构主义理论倡导者也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构想,但一条基本的、核心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学习,认为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1.2 “问题探讨”栏目为初中生物学教材修订提供了实验基础

2004年秋季,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几个省开始率先试用,此后逐渐扩大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这套书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使其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目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问题探讨”是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其中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的问题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教材一经使用,就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他们认为,“问题探讨”栏目虽小,但作用大,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问题探讨”可以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一定作用。既然这一栏目广受教师们的欢迎,那么在进行义务教材修订的时候,编者就吸纳了这种好的做法。但是考虑到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栏目名称不再使用“问题探讨”,而是用了相对更活泼一些的“想一想,议一议”。

2 八年级下册“想一想,议一议”分析及使用建议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两个单元,共计6章,分为17节。每节的“想一想,议一议”除了作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例如,有些提供现实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些开拓学生的视野,有些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提供探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些追求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还有些渗透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下面将简析这册教材的这一栏目,期望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的多重教育功能。

“植物的生殖”一节,以竹子开花引入。为什么大片竹子开花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存?很少开花的竹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呢?这此问题直指本节的重要概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同时也是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关系的实证,蕴含着“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对于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有一定意义。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由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引入,通过问题“‘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呢?”来引发学生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思考。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展示由“毛毛虫”变为美丽的蝴蝶的过程,学生也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以宋朝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入。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水草丰茂、蛙鸣声声的情景。此时此地,青蛙群聚,如此活跃,这是为什么呢?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科学知识,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还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带给学生头脑中科学与人文的融通。这句诗不仅点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繁殖,还展示了一个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画面,对于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的形成有一定意义。

“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通过展示一个有两枚绿色知更鸟鸟卵的鸟巢,启迪学生的思维:你见过什么样的鸟巢和鸟卵?你能试着说说鸟类生殖发育的主要特点吗?鸟巢、鸟卵和孵卵与鸟类的繁衍分不开,这节课以鸟卵为突破口,侧重讲述鸟类对于陆生环境的适应。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丰富的事实作为支撑。相关的生物学事例要能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由他们搜集来,就更有生气了。让学生来叙述他们见过的鸟巢和鸟卵,对于学生理解“正是鸟卵的复杂结构和鸟的复杂的繁殖行为,才使得鸟类对陆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多种多样的鸟卵、鸟巢也是鸟类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给出了我国首例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出来的五头牛的照片,让学生思考它们长得如此相像的原因。这一方面点出了本节要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这是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展示一幅大量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的图片。类似的图片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人的生殖时已经接触到,这时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使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来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逐渐深入:有了精卵结合为受精卵的知识基础,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了。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选择的问题是学生前面观察过的“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对相对性状,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填写出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基因以及子代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并让学生推测:子代能否卷舌?为什么?学生对子代能否卷舌会有各种推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寻求答案的兴趣。教材还强调,对于推测要有推测的理由,也传递了这样的思想: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推测,应通过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答案,这无形中又渗透了科学精神。

“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提供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例,一位母亲生出“龙凤胎”。学生对“龙凤胎”已经有所了解,但又未必深知其遗传原理,这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以此为问题背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双胞胎的性别不同?男女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要学习的重要概念。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从而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避免性别歧视)的目的。

“生物的变异”一节提到的金鱼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代各品种金鱼是由其野生类型金鲫鱼人工培育而来,提出的问题“金鱼身体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能引导学生注意,即使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差异,引出本节要解决的生物变异问题。同时,现代各品种的金鱼是人工不断选育而培育出来的,也指向了人类对于技术的应用。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提出了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条件问题,但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呈现学生熟知的月球环境,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生命生存离不开环境,这里可以让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然后有理有据地对月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作出推测,这就是科学方法的渗透。

“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节,以郑氏始孔子鸟复原图为情境,描述了科学家推测出的长相,并提出问题: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动物,科学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它的?它可能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这指向本节的两个重点问题: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历程。郑氏始孔子鸟是发现于我国的、孔子鸟类中已知最原始的代表。郑氏始孔子鸟的属名“始孔子鸟”意为“原始的孔子鸟”,种名“郑氏”来自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让学生分析,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让学生直接面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节学习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写表格。表格中涉及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近视、病毒性结膜炎、贫血、龋齿和蛔虫病。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病能够传染?学生通过经验得来的知识可能是不科学的。通过这个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这样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节,以一个小女孩与狗很亲密的图片为场景,连续提出三个问题:你知道家养的狗等宠物都要定期打预防针吗?预防的是什么病?这和人的健康有关吗?这些问题一方面指向了本节的重要内容——免疫、计划免疫的意义等;另一方面,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给宠物狗打狂犬疫苗的情况,暗示了正确而健康的做法,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用药与急救”一节,用一幅卡通图配合文字:一位生病的小孩躺着床上,妈妈拿着药说:“该吃药了,医生说一次吃2粒。”小孩说:“我想快点好,吃4粒行吗?”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场景。病人常常为了快点好起来,擅自加大药量。学生都有生病、吃药的经历,对日常用药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是否正确呢?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不合理用药的弊端,使学生对安全用药的意义有初步认识;而在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将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节,给出了不同人对健康的两种不同理解。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经过讨论、思想的碰撞,可能会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这就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切入点。当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得有支持观点的理由,这也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展示了几位学生制订的假期计划,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不符合健康要求的。这既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中涉及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还能使学生对怎样度过即将到来的假期进行主动思考,为自己的生活制订合理的计划。

以上列举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17个“想一想,议一议”。教材里创设的这些情境不会完全都适合于每一个教师的课堂,如果教师们遇到比教材中更适合的问题情境,完全可以使用更好的情景导入,而不必把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当作必须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教材中这一栏目只是提供了一种导入新课的策略,希望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注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事实上,这一思路可以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每节的开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中“想一想,议一议”应该起的是思维热身的作用,一般应在几分钟内结束,而不宜花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5.

[2] 赵占良.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59-63.

[3] 陈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分析及启示——以“分子和细胞”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2(7):14-16.

[4] 任津连.“问题探讨”栏目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遗传和进化”模块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1):53-54.

[5] 赖筱冬.“问题探讨”在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07(1):42-43.

[6] 赵占良.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1):55-63.

[7] 朱正威.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J].生物学通报,2011,(3):19-20.

[8] 谭永平.例析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蕴含的心理逻辑[J].生物学教学,2010(9):15-17.

猜你喜欢
栏目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