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2015-09-11 13:09蔡盈盈袁社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蔡盈盈++袁社锋

摘要: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创新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7-0149-02

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进行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应用软件的编程、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以传统的教学学科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共学习12门专业课,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据国家规划教材进行授课,每门课程之间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并且许多课程还存在理论陈旧、教学手段简单、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出现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逃课严重、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毕业后就业困难,很难适应企业要求,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学产生质疑,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满意等现象。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概念

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中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并取得一定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综合性、时刻运动性、结构相对固定性这些都是工作过程所具有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提炼、归类、整理或修改并使其集中起来做有规则的排列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1]。

在进行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研究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研究思路:

(1)采用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1实施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要,根据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和学院规划发展的总体思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角色、学生素养培养等提出基本要求。

(1)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面向IT 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能从事软件开发(特别是Android智能手机)、网站建设、图像处理、办公文秘等工作,具备良好人文知识背景、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大专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2)对教师角色多元化的要求

自 2014 年开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始在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实施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课堂设计的趣味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主要目标。教师角色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教师角色多元化、对学生素养培养的要求多元化等特点。

3.2 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3.2.1 确定学习领域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单位、兄弟学校、学生家长、毕业生、在校学生等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成立了以院领导、企业行业专家、专业一线教师、企业一线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论证,分析总结出我院“行业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能力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职业岗位(群),提出了学习领域,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岗位人才需求,为今后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3.2.2 形成课程大纲

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建设的基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由此,将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应分为人文素质能力(以德育课程为主)、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和计算机技能训练两门课程)、职业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程序设计基础、图像处理基础、动画设计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技术等课程)和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四部分。

3.2.3 教材选择和校本教材开发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材的选用也非常重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 教材跟随科技的发展,凸显当代职业教育的最前沿水平,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此规定的选修课程以统编教材为主,比如思想教育课教材,必修专业课教材尽量选择当前发展最快前瞻性最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吻合的相关教材,因此由企业骨干、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要定期进行组织研讨,在深刻理解工作流程、岗位群、岗位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内核的自编教材,编订典型的工作任务一览图,边使用边修订,使教材形式更能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2.4 过程性考核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中的课程按照学习内容打造不同的学习情境,因此在考核的时候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标准进行过程化考核。考核目标主要以学生技能能力为主体,从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最大可能发挥出学生优点。教师作为决策者和实施者,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考核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保障工作过程系统化考核的有效性和严谨性。

(1)考核的目的: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过程化考核的目标和特点,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的重点,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确保考核内容过程化实施的顺利进行并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做出公正、客观地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2)专业考核内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六大学习领域:包括程序设计基础、图像处理基础、动画设计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技术。其考核内容重点如下:

《网站建设》:考察学生 Photoshop、3DMax、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应用技能。

《程序设计》:考察学生Java基础、Java网络开发、Java移动开发代码开发能力。

《网络技术》:考察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网络设备故障排查等技能。

《数据库应用》:考察学生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技能。

(3)考核方法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考核过程中采用项考核各个情境的方式:不同学习情境所含考核内容不同,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实训目标。在考核时,从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作业、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所有工作任务最终计算平均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45%,另外出勤率占总成绩的5%。

3.3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 而教学实施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 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的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学徒制、工作一体化、校企一体化等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驱动法、项目一体化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过程设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多媒体和软件设计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的团队,要求这个团队成员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工作室实训基地,并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教师培训和企业专业工作人员的现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在该工作过程化体系结构中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健全和相关制度的完善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2] 刘雪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特点和预期社会效果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3] 潘洪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0.

[4] 朱启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5] 张宝慧. 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以河北经济管理学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工作综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