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

2015-09-16 09:18高万芝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情趣美的文本

高万芝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平台。在阅读教学中,要带着学生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然后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拓展审美层次。

[关键词]审美感知品读融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首先是从感官开始的,他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内容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审美情趣的形成。编入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文,往往都配上插图,目的就是想先入为主,让学生在第一眼看到插图时,就能够激起审美情趣。但是这些插图在很多时候被教师给忽略了,许多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就直接导入,带着学生走进文字,解读文本。学生由于没有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产生审美情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不可能会产生审美情感的。教师要带着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当学生对插图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想看一看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这么美好的图画的,这样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在感知插图的过程中得到激发。

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带着学生看一看书上的插图,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美。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从审美角度来看课文的插图时,往往只是从山的形状、山上的林木等方面来看鼎湖山的美,谈到的是鼎湖山上古刹与飞瀑是多么的雄伟,却没有学生从图中看出泉水的美。这是因为学生从图中看不出鼎湖山的水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想象不到作者是如何在鼎湖山听泉的。这时候,学生的审美欲望就得到了激发,想走进课文看看,教师再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就可以边阅读课文,边想象刚才观察插图时的情景与疑问,从而边读边想,最终想象到鼎湖山泉水的美妙之处。

在阅读教学时,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从审美这一视角来感受心中的各种情感变化,从而可以主动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二、品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审美情趣的培养也一样,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悟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取美的享受。品读是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表达等方面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让学生感悟美的存在,获取审美享受。

在教学第一段时,课文中有多处词语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比如,课文不是说“细雨夹着江轮”,而是说“江轮夹着细雨”,把山间小径比作是“绿脚”,把雾看成是“轻纱遮面”。再如,这一段后面当作者听到泉水声音时,就好像是看到“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再向前走时,没有直接说到了山中,而用 “渐高渐幽”一词来形容鼎湖山,从而又给学生一个美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这一段时,笔者没有逐词逐句地讲解,而是带着学生反复阅读,看看学生都能读出什么。学生一开始的阅读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而通过多次品读,学生慢慢读出了文字中美的意境。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美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学生也许不能快速地获取美的情感,教师只有带着学生慢慢地品读,多一些品读,少一些讲解,那么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在品读中慢慢得到升华。

三、融情——拓展学生的审美层次

道始于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样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要用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解读这些美的东西,这样获取的审美情趣才是最真实的,是有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并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解读文字,边阅读课文,边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审美层次,让学生获取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这篇课文把山泉比作是自己的“娇儿”之态,把泉声比作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也许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山泉与泉声为什么像“娇儿”与“孩子的笑语”。这时候,笔者让学生先交流生活中的儿童与父母嬉戏时的情景,他们的姿态是怎样的,笑声又是怎样的。这样,学生通过联想,就会对课文中的这些文字产生情感,并通过比较与融合,深刻地体会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语文教材是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美的教育。教师要带着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中美的境界,发展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情趣美的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打破平衡
爱情趣数字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美的校 美的人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