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抛锚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5-09-16 10:14陆祥桂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情境评价课堂教学

陆祥桂

[摘要]抛锚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教师认知和行为不一致的矛盾,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抛锚式教学要遵循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的原则。在实践中,抛锚式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恰当情境;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抛锚设问;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解决问题;通过科学评价,提升教与学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75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本身固有的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仍呈现以下特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先教后学。这样的情况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低效,改变了本应快乐的教学生活,也影响了育人的质量。

一、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情境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面临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抛锚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预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及需求,确定若干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教师的镶嵌式教学,协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全过程。

二、抛锚式教学的主要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本身必须首先确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以书本知识和考试为中心的观念;同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辩论等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问题性原则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马秋斯金认为,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识需要,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这启示我们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性原则,即要抛好锚。抛锚的

4.角色扮演——热情洋溢、融情于教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某种角色,用另一种虚拟的社会角色身份进入课堂,同时感受该角色的责任。此导入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如教学政治生活《民主管理》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角色扮演法的导入方法,即“我来做村长”,要求学生分析案例并说说“村长有哪些权利”。看到问题后,学生兴致高涨,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各抒己见,进而导入本课内容,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民主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5.动画、漫画——引发思考、启发分析

动画和漫画不断地渗入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漫画或荒诞无稽,或妙趣横生,或寓意深奥。在课堂中引入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如经济生活第九课有一幅漫画《谁也别想发财》,第一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教师指出或启发学生回答:图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图中的事物表示什么?请学生概括这些状况反映了什么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引导学生联系图旁文字和图注内容进一步思考: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到底应如何理解?对我们中学生有哪些启发和教育作用?通过这三个步骤和创设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漫画的具体内涵。只要内涵掌握了,解答此类题目就易如反掌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政治课堂导入衔接所要追求的境界。课堂导入衔接虽然只有短短三四分钟,却大有文章可做。导入衔接无定法,关键在于从学情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出其不意的课堂效果。总之,政治课堂的引入衔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政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的导入衔接方法。一个好的导入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责任编辑袁妮

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问题设置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要求,以及给问题设置恰当的“节点”。

(三开放性原则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的权利。政治新教材的每一课都由“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三个环节组成,教师可以结合政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解答、创建问题结构的机会,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更有实效的生成性学习。

三、抛锚式教学的实践措施

(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恰当情境

实施抛锚式教学的首要工作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一个贴切、恰当的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要过度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及其相关课程标准;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另外,为了使课堂教学适应中考和高考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中考、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趋势的研究。

2.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在政治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所需内容相差甚远的情况,如此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呢?我们可以通过学案预习、课前调查、个别座谈以及网络互动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已有水平和需求,从而为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打好基础。

3.合理确定“锚”。通过研究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如何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抛锚式教学强调要合理确定“锚”,即设置真实、贴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的选择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

(二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抛锚设问

在确定好教学的“锚”后,就是要围绕“锚”组织课堂教学。

1.合理把握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关联度。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即垫垫脚或跳一跳能达到的“高度”。关联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的问题与本课的其他问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保证所有问题都是在一个系统中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二是问题的设置要与已学知识相联系,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2.问题的设置要找准“点”。如何把一个好的问题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的思维模糊处、思维定式处、知识迁移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点。问题的设计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些关键点,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所必需的,也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前提。自主学习能力重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确定既定问题所需的知识点清单,获取并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源,初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2.参与学习共同体。

抛锚式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共同体的人数以4~6人为宜,注意成员的层次性,并有记录员、发言人、副组长及组长等分工,并明确他们相应的职责,实行轮岗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探究学习技能辅导,另外,教师要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学生适当辅导。

3.进行镶嵌式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是相对开放的,容易带来学习内容及思维逻辑的零散,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学生学起来都懂,但用起来什么也不懂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难点,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镶嵌式教学,合理科学地把教学难点融入整个知识及思维体系中,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并妥善处理,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并注意体系的开放性、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通过科学评价,提升教与学效果

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尝试,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与之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其他任课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及社区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次,评价的内容要从注重知识能力的考查,转为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最后,评价时间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后。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该何去何从?我们坚信,抛锚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将是新课程改革新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情境评价课堂教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