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中开展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9-16 10:33杜兰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三概念材料

杜兰平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是围绕历史概念,以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为载体,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相互关系,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史实的过程中,领会历史概念的本质,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重视历史概念教学,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还是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确定核心概念、感知抽象概念、理解理论概念和把握动态概念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三复习历史概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98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因为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指南。在《历史科考试说明》中有这样的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历史概念最能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最本质的特征,反映它们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重视历史概念教学,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还是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就高三复习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以正确的史观统领确定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就是对于一个专题(单元起到统领作用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利用好核心概念串连起单元知识,就能够使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程度,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因此首先就是要做好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筛选工作,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这一专题甚至这一模块有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一般而言,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前言都会勾勒出该单元的主线,教师可以从中找出单元的核心概念。比如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概念一目了然,就是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其次,在高三复习课中,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透过历史现象去把握历史本质,从而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这需要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来引导和点拨。从现在的高考来看,用新史观来剖析历史现象已然成为高考的热门题型。比如,在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复习中笔者运用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先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得出中国与西方相比已经全面落后,中国仍然是农业国,西方已然是先进的工业国。因此笔者把“反侵略战争”这一专题的核心概念确定为“两种文明的较量”,以此来统领近代前期列强的侵略战争。通过这一引领,学生就能深刻理解这种战争实际上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因此其战争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这就比以往我们单纯灌输“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好多了。这样把零碎复杂的战争、条约等联系起来,有利于让学生通过这些战争就能看到历史的本质,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多种手段感知抽象概念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但历史却是有血有肉的,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有生动的历史事件,而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学生最先应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最终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图片或史料,或通过叙述、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历史现象。比如,在复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时,可以教材中的示意图,让学生对两者的关系有个感性认识:在贵族的权力、财产继承上就是宗法制,大小宗实际上是兄弟,到国家政治层面就是分封制,大小宗又是君臣关系。因此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共同维系西周的统治。

三、通过史料分析帮助理解理论概念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历史概念往往表述很少,有的甚至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就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们。因此,史料教学对突破这种概念有直接的辅助作用,史料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相关的历史概念,对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这也契合高考的精神和宗旨。比如对于“新经济”这一概念,人教版的表述为:是在全球化形势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知识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新经济“新”在哪里?与传统经济相比,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些问题仅仅从教材的表述中是体现不出来的。笔者分别从《美国新经济》和《世界经济史》中选取了两段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找出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第一,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传统经济是以物质为主体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技术创新、智力成为重要动力和源泉。第二,主导产业不同。传统经济中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先后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并且份额在不断增加。还有比如经济运行趋势、经济周期不同等等。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把握建立在大量的事实材料上,而且通过对比、归纳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再肤浅地停留在表象上。

四、通过精编试题把握动态概念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也具有动态性。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由对象的固有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许多概念尤其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更是如此。如何向学生演绎这种动态概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以试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完整把握概念的发展脉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比如复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这一专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题目。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

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道题以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君臣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了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时期儒学内容、地位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用试题的方式呈现动态的概念,建立概念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

其实,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很多,见仁见智,所谓“教无定法”。高中历史教师重视概念教学,这无论是对我们历史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是对高三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历史素质的提高,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途径。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高三概念材料
高三·共鸣篇
可爱的小瓢虫
古代的时间概念
材料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摇摇鹅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