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2015-09-16 10:40汝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评价

汝美

[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文章以《辛亥革命》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历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0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学生应有适当的知识准备。关于原有知识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有所领悟,正所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二是学生应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理愿望。自主学习心理突出地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力和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等方面保持有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保持有较高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外部条件下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主要包括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二、《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思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许多历史教师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但课堂小组学习中往往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所以教师课前能否精心地准备好教学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在设计《辛亥革命》这一课时,笔者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部分已经掌握;其次,教材关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不甚详细;再次,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等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辛亥革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陈述性知识,因此将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评价等内容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好的方式。以下是为小组合作学习而准备的对《辛亥革命》一课所做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课文进行整合,调整好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新知学习的一般过程,提出“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的认知“三部曲”,即新知学习的习得阶段主要通过准确地了解基本史实,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主要通过理解史实的因果关系,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主要通过加强联系前后史实产生新的见解。《辛亥革命》课本的顺序是: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传统的组织教学的顺序应该是“分析背景—了解过程—认识影响或意义”,而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调整了教学过程,提出了“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的认知“三部曲”。“了解”是指了解历史史实、线索、特征,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圈点划批,勾勒出历史事件的关键词。“理解”是指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讨论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来加深对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见解”是指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联系和比较中获取对历史的新的认识,这需要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发现规律、总结发言。陈述性知识容易遗忘,但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精加工”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学习“辛亥革命过程”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了解辛亥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然后让每个小组讲述革命的过程,这样的“嘴唇运动”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最后,由学生画出革命过程图,让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教师加以点评。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实行“捆绑式评价”,小组成员互助互勉,共存共荣,这样的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程序性知识难以理解。根据认知心理学,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学习到的技能,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是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教师先展示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原因,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相关问题,并总结出历史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即任何历史事件爆发的背景是必然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结果。紧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充分认识这一规律。但是,在分析材料时,有的小组成员由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往往只是听从组内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意见,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见,甚至有个别学生处于“旁听”“观望”的状态,这些学生在掌握技能方面并没有得到发展。

再次,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时,让每个小组当堂设计一张比较表并将其展示出来,让师生评选出最佳成果。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很好。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是偏重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小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忽视组内通过共同探讨学习获得的认识。学生在汇报本组学习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我认为,我觉得……而有时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好,不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评价方式,在小组学习的环节要对集体进行评价,而不要过多评价学生个体。

二是偏重学习结果评价,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十分注重最后的学习成果,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的考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是优生独霸课堂,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被忽视。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要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观察中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制定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史小燕.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历史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新历史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