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高退出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5-09-17 12:39叶海智金文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6期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

叶海智 金文阁

摘 要 从慕课学习者的教育背景、技术支持、课程设置以及学习者分析等维度,对慕课的高退出率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多种语言的慕课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分析等,以期促进慕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 慕课;学习者;退出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08-02

地平线报告指出,MOOCs(慕课)中的一门课能达到成千上万注册者,这一现象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MOOCs中的学习者退出率较高。这给慕课的传播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使得人们对慕课的质量产生质疑。是什么原因造成慕课的高退出率?怎样解决此问题,才能使学习者重拾对慕课的信心?基于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慕课产生高退出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慕课的高退出率现象

MOOCs是大规模在线课程的缩写,从2011年秋被提出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被斯坦福大学校长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Coursera、edX和Udacity是慕课的三大开放平台,仅Coursera在短短一年里全球就有81所高校或机构加入,有386门课进行共享,全世界的注册人数超过400万。然而在这种热潮下存在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MOOCs中的学习者退出率高?如Udacity平台中的程序入门课程有6万学生注册学习,但通过率仅为14%;Coursera中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参与学生达50万名,但仅有7%的学生完成该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和电子学课程有15.5万名学习者注册,仅有4.6%的学习者获得证书。

2 慕课高退出率原因分析

针对慕课的高退出率现象,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笔者在对大量的文献、教育技术论坛记录和访谈记录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造成慕课高退出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慕课学员受教育的背景和学习目的不同 慕课致力于面向全球大规模的人群,无论其受教育背景如何,也无论其身处何地,都能为其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课程。尽管慕课的参与者规模庞大,但每个人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不尽相同。目前慕课的大部分学习者是具有学位的30岁以上的在职人员。对于社会上的慕课学习者,他们的时间比较分散,系统化学习一门课程比较困难,往往是在遇见一个实际问题时才注册相应课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会停止对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这种现象是导致慕课退出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使用慕课的学习者大部分是已经拥有学位的人群,课程是否能获得学分并不重要,他们往往更需要通过证书向雇主展示其能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学习者更愿意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某节课学习,在获得相应的知识后就换另一门课程,没有必要将一门课程从头到尾进行完整学习。

慕课以英语为主,其平台对多语言支持不够 欧洲的“大规模在线课程”计划实施以来,公开课覆盖了12种语言。但由于MOOCs最初的创建者及元老级加盟者均为欧美高校,现有的慕课课程也都是西方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并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这样只有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才能深入学习这些课程。虽然现在有12种语言用来开发慕课课程,但由于翻译平台不完善,翻译的课程较少,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加盟慕课,并宣布共建中文慕课。在多所中国高校加盟初期,各自开设的网络课程以英语为主,中文慕课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中国学员人数众多,学员来源正由接受高等教育者向社会在职人员扩展,显然现有的慕课课程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

慕课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学习分析层次较低 慕课的理念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加入一门感兴趣的学科课程中进行学习,实现“零门槛”入学。然而慕课的课程范围覆盖广泛,既有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科技学科,也有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系统化学习方法。对于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对入门水平要求不高,学习者可以进行跳跃性的学习,并能获得快速提高,适合在慕课平台上进行学习。但对于科技类学科,比如数学,其理论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此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感兴趣并开始注册学习此课程,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一定能听懂该课程并保持学习兴趣,那么学习者自然而然会放弃继续学习。

网络覆盖率低,在线学习不便利 慕课平台是典型的网络化系统,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它的特点之一是在线,即学习者在网上完成学习。然而当学习者进入没有搭建网络的环境时,学习就会中断,造成学习者退出的假象。

3 慕课高退出率对策探究

针对慕课高退出率的原因,笔者总结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改善慕课高退出率的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分析 允许学习者选择是否接受学分或证书,提出两种可以实施的课程方式:完整型和片段型。在收集数据分析慕课学习者退出率及保持率时,按照学习者选择的不同学习形式对学习者进行分类,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由于慕课的发展根植于“开放教育”的理念,无论学习者的教育背景、经济背景如何,其学习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慕课的学习者来源广泛,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学习者都需要学分或证书。因此,可以将慕课的课程按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分为完整型和片段型:需要学分或证书的学习者,可以选择完整型课程进行学习,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督促这类学习者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仅是获得自己需要掌握的部分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者,可以选择片段型课程完成某些知识点的学习。

当然对于需要学分或证书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并不是全新的,不需要重新学习一遍,因此,慕课课程需要提供多线程学习模式,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修课程知识。如果学习者没有连续完整地学完整门课程,但能通过考试,也应获得学分或颁发相应的证书。

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对同一门课程选取不同层次的课程资源,在学习者注册一门课程之后对其进行入门技能测试,按测试结果推荐合适的课程,使学习者的选择灵活多样,以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传统大学的课程体系是经过严密论证的,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也非常清晰,学习者不需要了解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按照培养方案学习即可。然而慕课以推动知识的传播为己任,缺乏相应的专业体系,课程虽多但很零散。对于目前的慕课课程,学习者很难知道自己处于知识体系中的哪个阶段,还需学习哪类知识才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慕课的管理者需要一批教学设计人员对课程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帮助学习者正确定位学习高度。

慕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所面对的学习者是多元化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慕课已经发布的课程经过精挑细选,但并不适合于所有学习者。学习者的受教育背景不同,对同一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设计思路,还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入门技能测试。慕课学员在注册一门课程之后,也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入门技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习者的专业水平做初步判断,然后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学习本门课程的知识基础;如果学习者不适合进行学习,要为他们推荐其他课程,实现因材施教。

扩大设计开发队伍,开发多种语言的慕课课程 慕课无需付费就能为学习者提供持续的高层次学习,吸引了日渐庞大的学习者群体。这些学习者来自全球各个国家,掌握的语言也各不相同。由于慕课课程语言种类逐渐增多,需要更庞大的设计开发队伍对已开发课程进行翻译完善,供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为你开放的教育”,以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不受任何限制的高等教育。中国的慕课学员人数众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中国的慕课加盟者而言,急需开发出大批中文慕课以满足学习者需求。对于现有的优质慕课课程,中国的慕课加盟者没必要进行重复性开发,可以直接挑选相应的课程进行汉化再加入到自己的课程体系中。

4 建立覆盖面积更广的网络,将慕课的优质资源推送到偏远地区

加强网络普及应用,实现网络化教育。慕课所坚持的理念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偏远角落”,在资源提供上助推教育公平,让社会网络化教育无处不在。要想使慕课在中国得到长远发展,就需要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系统,提升学习者网络应用水平,为学习者学习慕课提供先决条件。

除此之外,允许离线学习也能为慕课挽回一批学习者。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学习不能保证网络时时可用。而离线学习允许学习者事先下载好相关课程,在平台之外进行慕课学习,在方便上网的时候再在慕课平台上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习题或进行本门课程的考试。如果学习者完成相关的测试,达到课程通过的水平,就认为学习者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在统计退出率时可以将此种情况排除在外。

5 结语

随着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注册学习,与此同时学习者的高退出率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文章针对目前慕课学习者的高退出率问题,从多个维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多种语言的慕课课程、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学习分析等应对策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对慕课平台中已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在降低学习者的退出率方面获得一定成效。但上述应对策略比之更为全面,希望慕课的开发者选择运用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慕课的高退出率问题。

猜你喜欢
慕课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远程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