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9-17 12:36谭丽琼刘长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者创新能力

◆谭丽琼 刘长国

作者:谭丽琼,贵州师范学院数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长国,贵州师范学院网络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550018)。

1 引言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源泉。高等教育要改革发展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关系着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者必须回答的问题。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创新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生活,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的方方面面。

2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特征

非正式学习是指在正式学习之外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交流交往和知识获取的模式是非教学性质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自主的活动,自我负责、自我调控。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生活无处不在,如交谈、社交软件、社会活动、课外阅读、看报纸、网站浏览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往往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是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关系。非正式学习是对正式学习的有效辅助和补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大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方面有如下特征。

1)主动性。强调学习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非正式学习是依靠大学生自我调节控制、自我发起、自我全权负责,更强调个性化的学习。

2)社会性。知识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寻找到所需信息;可以是来自于社会性媒体;可以是来自于课外活动中;可以是来自于家人、同学、朋友茶余饭后的交谈、交流;也可以在社会群体间共同完成某项工作,共同体验生活。因此,非正式学习内容应有尽有、丰富多彩。

3)合作性。非正式学习强调团队精神,强调学习者之间协作和分享,强调进行有效学习,通过在社会活动中协作和交流、分享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4)灵活性。非正式学习强调时间和空间灵活多变、多种多样,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没有明确目的、偶然性的,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性。非正式学习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可能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也可能发生在回家的道路上。

5)终身性。非正式学习知识是碎片性的,强调学习要不断地积累,不断进行课外充电。不仅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更能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工作生活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四年的阶段性学习演变成终身非正式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 创新能力定义及特点

创新能力指具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运用所有已知信息,对人本身、社会以及自然界等现象和本质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从而产生某种有个人或社会价值,新颖、独特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主导是创新思维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主体个性化特点,与自己的学习水平、知识水平、综合积累密切相关。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创新者的有目标、有意识、能动的活动。创新能力都是依靠创新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自主行为。

2)首创性。时间上创新具有优先性,成果上创新有新颖、独特性,形式和内容上创新要体现独创性,与别人不同。

3)价值性。创新的成果必须满足社会及人的需求和促进社会及人的进步,体现实用性特点,并且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超越性。创新能力的超越性体现在对固有思维定式的超越,创新能力有了新飞跃,创新成果超越已存在认识成果。

4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学校层面

1)构建非正式学习的基础设施,创造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非正式学习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每一个大学生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个人价值观和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非正式学习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和约束功能、凝聚与辐射功能。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促进非正式学习基础保障,如校园景观基础建设、图书馆基础建设、数字化网络基础建设、学生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等。

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更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如社团建设,社团活动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管理知识能力,如校园文化社、话剧社、英语角等。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上为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搭建有效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拓展学生活动面,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情感渗透、思想碰撞,从而产生强大内聚力。

2)促进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两者间进行有效整合。非正式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高产出并且是低投入,学校不可能用课外非正式学习代替课内正式学习,学校加强促进学生课堂正式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非正式学习,应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两者之间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社会层面 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可以依靠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来解决。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免费的网络学习环境等,从而为学习者非正式学习提供更多的免费、开放平台。另外,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应有相应的配套资源建设,如图书馆要有学习者所需的各种学科图书资料和杂志资源、网络环境下丰富的可供读者参考的内容等,让学习者乐于使用、分享、交流,提高学习效率,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乐园。

最后,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应该出台相应制度,为学习者提供好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者积极投身于非正式学习,为社会创造价值。

个人层面

1)网络化学习。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非正式学习习惯,与时俱进,学会网络化和社会化学习,通过网络协作、分享、交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与伙伴通过分享经验、交流体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利用与管理非正式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创新力,学会使用知识管理工具(社会化软件等)对自己的非正式学习知识进行管理。

2)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非正式学习是一种交流协作,开放式的,乐于展开争论的活跃学习方式,在交流和协作分享中达到对信息知识的传递和互惠。学生在校园文化非正式学习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新科技活动、课外阅读、知识技能比赛等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并通过像科普讲座、电子计算机培训、电器维修、发明创造等技能展示,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展,可以融会贯通,并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受到新的启发,补充课内正式学习的不足,促进学习进步,起到拓展智育的作用,更能提高自身创新学习能力。

3)终身学习。要适应社会需要,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大学生自身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自己的学科知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去延伸。终身学习的法宝是非正式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立足于社会,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总结

在当今变化迅速、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正式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非正式学习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通过非正式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此,学校和政府机构都应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好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基础设施,创造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文化氛围。■

[1]忽海娜,张虎.基于Web2.0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9):175-177.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4.

[3]张艳红,钟大鹏,梁新艳.非正式学习与非正规学习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24-28.

[4]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55.

[5]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9-1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学习者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