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延迟退休方案中关键要素的把握

2015-09-17 19:09王群朱小英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

王群 朱小英

摘要:为了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我国已基本确定了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延迟退休作为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其方案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设计,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把握。本文以辽宁省城镇职工数据为例,重点探讨了延迟退休方案设计时关键要素应该怎样把握,如延迟退休的最佳时点、目标年龄、最佳速度的确定,旨在为设计动态 、弹性、 渐进性的延迟方案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方案 关键要素 最佳时点 目标年龄 最佳速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金缺口的存在,近几年延迟退休问题一直处于舆论形成、舆论扩散和民众辟谣的怪圈之中。从传统思维和行为惯性来看,普通民众非常反对甚至是盲目反对延迟退休,他们认为延迟退休会带来损失;但是从宏观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和减轻财政压力的必然选择和长久之计。那么,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方案应该怎样科学地设计呢?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延迟退休方案中关键要素的设定,从而为设计出弹性、动态的延迟退休方案提供参考,以期有助于消解公众误解与负面情绪,为政策研究和实施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简评

(一)研究综述

梳理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的总体观点可谓是和而不同,共识是延迟退休年龄应该具有弹性和分步进行,主要分歧是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始点及推进速度上。如林宝(2001)以我国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他认为2010年左右是实施退休方案的最佳起点,男性每6年提高1岁,女性每3年提高1岁,在2045年完成男女同龄的目标[1]。刘钧(2005)认为延迟退休的科学起点是2020年,每3年提高1岁,在完成改革方案后,目标年龄可以保持在65岁不变[2]。有的学者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方案设计的关键注意点,例如,苗红军(2011)以我国的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认为方案设计的起始点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数量供小于求时,即劳动力供给相对下降甚至不足时,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确切时间[3]。

(二)简评

国内学者对延迟退休方案应具有弹性和分步走等方面能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对方案实施的起点、延迟的最终目标年龄、最佳速度上却是五花八门、含糊不清。然而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这些因素却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够为政策的实施者提供指导和借鉴,甚至决定着新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三、延迟退休方案的关键要素设定:以辽宁省城镇职工数据为例

如果说延迟退休在我国势在必行,那么延迟的起点、目标年龄和速度这三个变量便成了政府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辽宁省城镇职工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延迟的最佳时点,通过借鉴国内学者建立的最优退休年龄测算模型,并结合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有关数据信息确定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最优目标年龄,最后确定了延迟退休的最佳速度。

(一)延迟退休的最佳时点确定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从哪一年开始实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结来看,基本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即时型,以方案成型日为准,方案设计成功即可实施;劳动人口型,主张考虑劳动力市场因素,其最佳的实施时点是2015年左右,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老年人口型,主张在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最高峰时开始启动退休改革,即2030年左右。实际上,延迟退休年龄时点的确定应该把劳动力市场因素和预期寿命因素等重要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到有理有据。例如最佳时点选择应该在就业市场上劳动力出现下降或紧缺的时机,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老年人口挤占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造成大量的年轻人失业,甚至社会动乱的局面。从预期寿命来看,当人们的预期寿命出现大幅提升,原来的退休方案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甚至多余时才应该进行改革。将上面的老年人口型与劳动人口型二者相比,本文认为劳动人口型的观点更具科学性,即将劳动力人口作为最佳时点的显著影响因子,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平衡的维持主要是依赖劳动力人口的供求状况而不是老年人口。据辽宁省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劳动力供给人口将出现紧缺或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20年达到最低水平,此时辽宁省劳动力供给人口数量将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形。据防风人口研究所预测,[4]辽宁省2015年男女平均寿命为80.72岁,比现在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高出30.72年之久。综上分析可知,将2016年作为辽宁省城镇职工延迟退休的起点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具有极强的方案可行性。

(二)延迟退休的目标年龄确定

对于要延迟到多少岁的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例如袁铭阳(2014)在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两个改革方案时,都直接将改革的目标设为65岁[5]。张文学(2012)以陕西省为例,利用社会福利最大化函数得出延迟的最终年龄为61.3岁[6]。从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都赞同延迟的目标年龄应该是65岁,比例占到70%以上。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来看,严格用模型测算的是凤毛麟角。李姚姚(2013)借鉴国外福利经济学的思路,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函数,建立了最优退休年龄测算模型,该模型为:R*={In[(1+r)r+(1+r)D]-In2}/In(1+r);其中R*为最优退休年龄,r为贴现率,D为死亡年龄[7]。据防风人口研究与结构分析所提供的软件进行预测[4],输入辽宁省的相关数据信息得到2050年辽宁省城镇职工人均预期寿命为86.31岁,即D=86.31。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的经验让r=0.05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由以上的模型和数据可以得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为72岁。

(三)延迟退休的最佳速度确定

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分为50、55、60岁三类,即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普通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0岁,女干部为55岁,显而易见,女性职工内部、男女职工之间的退休年龄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如今预期寿命均等化、生活条件趋同化等严重相背离。根据差异化原则,退休年龄的延迟方案可以采取弹性实施,小步慢走的模式。总之,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民众的心理预期,不能一刀切,否则将无法预期政策是否能够实施。学者张熠(2011)在其研究中模拟测算了三个速度,即0.5、0.25和1/3,分别表示每2年延迟1岁、每4年延迟1岁和每3年延迟1岁。从速度上得出,0.5见效最快,在2030年左右即可完成整个方案的改革[8]。如前所述,在2015年,男女平均寿命已达到80.72岁,且根据模型测算的最优目标年龄为72岁,到2050年左右完成,所以本文认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退休速度应该选择0.5,即每2年延迟1岁最合适。在方案上还应先快后慢,伴有适度的弹性,甚至有停顿期,延迟的总时间大概35年左右。综上所述,以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数据为依据,简要说明了延迟退休方案应该考虑的关键要素。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数据为例,探讨了在方案设计中关键要素的设定,包括延迟退休的最佳时点、目标年龄、改革速度三个指标。其实,方案的设计既要具有科学性,还应该以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为宗旨,具有动态性和弹性为目标。退休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意义深远,所以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科学充分地运用老年劳动力资源,最大效用地发挥其内在潜力,使我国的延迟退休改革早日提上立法日程。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2001(1)

[2]刘钧.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和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2005(1)

[3]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122—124

[4]防风人口研究:2030年辽宁省人均预期寿命[EB/QL].防风人口网站,http://blog.sina.com.cn/onpop

[5]袁铭阳.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机制的影响及应然路径选择[J].当代继续教育,2014(2)

[6]张文学,任彦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下的最优退休年龄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人口,2012(1)

[7]李姚姚.效应测算与方案设计: 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年龄延迟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4)

[8]张熠.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收支余额: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J].财经研究,2011(7)

〔本文系沈阳市科学技术局项目“沈阳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整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13—315—5—08)阶段性成果〕

(王群,1971年生,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朱小英,1989年生,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
国外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启示
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撰写科技论文需把握的关键要素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
我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关键要素分析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对准备能力的关键要素分析
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