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农业大学会计专业校外基地实习

2015-09-18 03:29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北京100083
商业会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习生基地主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北京100083)

在会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如何做好校外基地实习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考核体系兼具标准和导向的功能,是校外基地实习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Nelson(1952)认为,会计实习将在未来的会计师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他指出的实习三大领域中就包括了本文所涉及的事务所实习。Coco(2000)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学校中5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常规实习。一旦常规校外实习得到统一安排时,就具备了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础,而且校外基地实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Beard(2007)认为,校外基地实习有助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这都需要一套组织有序、监控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实现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理想效果。

一、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李文国等(2007)指出,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成绩考核难度更大。校外基地实习的“校外”特点决定,在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实习效果的考核也就成了一大难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具体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Beard(2007)以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会计基地实习项目为例的研究表明,校外实习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实习生本人、基地和学校导师的综合评价,必须建立一个“现场(on-site)”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各方达成实习目标。这一观点意味着,校外基地实习由于是三方参与,只有三方共赢才能使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一套体现三方目标的考核体系是实现实习效果的必要保证。

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相关的三方中,实习生是项目的实际承担者和践行人,实习生在考核体系中是被考核者的身份,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自我评价能力提升的效果,再加上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形成了三方评价基础。因此,实习生需要就其参与的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所有工作和贡献在考核系统中显示,基地和学校则就其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Beard(2007)认为,实习生可以下面的方式提供信息:实习日记、实习e-mail汇报、自我鉴定、书面的实习报告、口头的报告等。

有了实习生提供的资料后,考核主体就可以按照标准对资料进行衡量,理出高低优差。需要注意的是,校外基地实习的考核主体有三个,其中基地和学校面对的是同样的实习生、同样的实习生汇报资料,但二者的评价不是简单的重复考核,而实习生的自我评价最终体现在基地和学校如何采纳。基地的考核更侧重具体实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学校的考核更侧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由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持续时间往往达到数周,实习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基地度过,基地考核和学校考核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另外,考核应该是全过程的,使得实习生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监控之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二、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

科学的考核体系首先应该保证实习参与各方能够有机地融入其中,并体现其责任与义务,实现其目标。参与各方中,实习生是被考核对象,基地和学校是考核主体,联结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载体是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因此,这一考核体系应该是由基地和学校为主体来实施的,以校外基地实习项目为依托来开展的,以提高实习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来设计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图1 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示意图

考核主体是考核体系的实施者,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最终的承担者往往是基地实习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学校负责学生实习项目的导师。基地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学校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基地能够完成专业实习计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即是考核标准,实习生的实际表现与考核标准的对比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设计需要结合不同考核主体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考核对象和考核项目。准确地说,考核对象是实习生在实习项目完成各种工作的具体表现,但评价结果需要对应到实习生本人。纳入到考核体系的考核项目必须具有共性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基地实习时的工作项目可以作为考核项目,比如每一位实习生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完成顶岗任务、提交实习报告,这类工作项目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且事先告知实习生,那么在工作完成后的考核评价就有据可依,并可以实现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进行个体的效果比较。

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是考核体系的载体,如同一门课程一样,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安排有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因此考核体系应是体现校外基地实习的过程考核。同时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在实习项目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考核体系中体现了不同的地位。

三、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自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大三秋季学期开展了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统一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 “专业认知实习”、“会计实习”和“审计信息系统”三门实践课共7周计4.5学分的实习。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并在执行中不断得到完善。

如下页表1所示,我们将考核分成了三个阶段:实习前考核、实习中考核和实习后考核。实习前的主要任务包括业务培训和综合面试两部分,基地企业(通常是会计师事务所)首先会派出培训师到学校为实习生开展40学时的业务培训,之后对实习生进行综合面试,二者的综合成绩会成为实习生是否被录用的依据。被录用的实习生将陆续进入基地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顶岗实习,此时实习生彻底离开学校,由基地企业审计项目经理负责指导,开始真正的岗位实习工作,实习持续时间与审计项目的持续时间有关,一般从4周到8周不等。这一阶段,项目经理与实习生接触最多,实习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都可以直接得到反映,项目经理成为此阶段最主要的考核主体,其最终出具的实习证明与鉴定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核文件。学校直接负责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学生实习日记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在考核体系中起到辅助作用。审计项目结束后,实习生也就随之结束了校外基地实习返回学校。本阶段,实习生需要总结全部实习工作,体现为文字和座谈交流两种形式,文字资料包括: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案例、实习鉴定等,结合小组集体座谈的结果和第一阶段基地企业提供的成绩,学校导师最终对实习生三门实习课程进行评价,给出最终成绩。基地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系列评价结果也成为日后是否接收该实习生入职工作(如果实习生有此意愿)的重要依据。评价全过程可见表1。

表1 中国农业大学会计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

表2 2007-2011中国农业大学校外基地实习项目考核体系主要变化

考核体系的顺利运行有赖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健康运行,实习生、基地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是基础和保证。通过校外基地实习这一载体,三者的目标都可以达到,因此而制定的考核体系就可以顺利推行下去,各方在该考核体系中体现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要求,认真完成考核体系规定的内容也就可以确保实习项目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一,考核体系体现了科学性。考核结果以内容翔实的、可验证的资料为依据,同时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际行为与文字总结相结合,具有单一考卷考试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二,考核体系体现了可行性。各个阶段和各个主体的考核都是可操作、易操作,比如实习生实际顶岗工作的考核由项目经理完成是可操作、易操作的,而如果换作由学校导师来完成这一阶段的考核工作就是不现实的。第三,考核体系体现了全面性。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过程材料与结果材料的结合,我们整合各个参与方,使其自然地加入到合作中来,并在结果中有所体现。第四,考核体系体现了全程可追溯性。整个实习期(实习前、中、后)可能持续4到8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仅仅是最后环节进行考核,那么前期的空白无益于佐证最终的成绩,考核结果的权威性会受到质疑,而全程可追溯的考核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业大学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已经连续执行5年时间,期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体系,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这一过程的变化体现了我们探索的轨迹。

表2显示,5年来实施的考核项目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三项,到2008年的5项、2009年的7项,直至2010年后的12项,最终形成了会计专业多方参与的全过程校外实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2010年后渐趋稳定,逐渐发挥了实习主导和效果评价双重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在长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校外基地实习的基础上,我们共同探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方位、全过程考核体系。多考核主体保证了基地实习各方目标的实现,也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全过程考核保证了基地实习的整体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提高使得考核体系持续被丰富和完善,也体现了学校与校外基地稳定合作的旺盛生命力。

从会计人才培养的角度,校外基地实习在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基地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合作关系是这一培养环节进行下去的前提,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既是合作各方的关注点,也是密切合作各方的联结点。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

猜你喜欢
实习生基地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