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指导

2015-09-18 17:23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示例

《时文搜索》答题指导

《(小苹果)走红,“耳朵虫”作怪》阅读 1.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小苹果》写起,既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耳朵虫”,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说明文开头引用事例,作用一般有两个:一是引出说明对象;二是使文章更生动,吸引读者阅读。) 2.“耳朵虫”又叫“不自主的音乐想象”,即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在某人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的情况。(说明文词语解释类试题,答案在选文中:有的直接出现,一般是在有关词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有的相关内容分散在文中,需要整合。) 3.这些数字具体地说明了“不自主的音乐想象”在人群中非常普遍这一现象。(答“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可泛泛而谈。)4.不能去掉。有“往往”一词,表明“通常情况下女性更容易受到‘耳朵虫的骚扰”: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女性更容易受到‘耳朵虫的骚扰”,语气绝对化,与实际情况不符。“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这类试题,要先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阐述理由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

《和尚的钟也不好撞》阅读 1.和尚撞钟的规矩多,所撞的钟很重,撞钟者要精通经文。 2.“一般”即“通常”,表明寺院里的钟“通常情况下是高150厘米,直径60厘米”,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选文叙述“释智兴夜半鸣钟感应缘”的故事,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和尚撞钟要精通经文、责任心强,撞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说明了撞钟的重要性。 4.这个标题化用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俗语,既自然地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此类试题,一般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标题本身的妙处,二是此标题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有些食物为旅行而生》阅读 1.举例子(注意是让答“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2.承上启下(或“过渡”) 3.这一句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用人们熟知的泡面和味噌做比较,具体地说明了味噌的食用方法。 4.不能去掉。“大多数”表示范围,在这里表示大部分盐渍的食物,最初是为了便于储藏和在旅行中食用而产生的;如果去掉,则变成了“所有的盐渍食物,都是为了便于储藏和在旅行中食用而产生的”,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5.有饭团、味噌、腌萝卜、酸奶、萨其马、勒特条、酸菜、香肠、腌肉、臭鲱鱼等。共同特点:方便储藏、携带、食用,很多是盐渍的。(列举“为旅行而生”的食物,需要对选文内容进行归纳,最好逐段筛选,避免遗漏。概括特点,要通览全文,概括要全面。)

《新闻模拟题》答题指导 1.(1)示例:同学们,7年前,雷楚年用自己的勇敢,谱写了一曲冒险救人的壮歌;之后,他却利用自己的名人身份,实施诈骗,亲手毁了自己的前程。这一案例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示意义。你对此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参与讨论。(答写开场白之类的试题,要紧紧围绕主题或话题,语言简短、生动。) (2)示例:成为英雄只需一时,做个好人却需一世。如果一个人在做出壮举成为英雄后,不能正确看待荣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打着英雄的旗号胡作非为,那肯定要出事。雷楚年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这一点。(答表达观点类试题,观点要明确。) (3)示例:雷楚年,从什么地方跌倒,就从什么地方站起。我相信你一定会重新站起来!(拟写短信之类的试题,一般要有明确的主题或话题,如本题的主旨是“帮助”和“鼓励”。) 2.(1)示例:李阿姨,您好!我是育才中学校园广播站记者小萌。最近,广西某中学副校长将学生拉到校内空地上对其强行理发,引发热议。我想请您就“中学生的头发长短要不要统一标准”等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采访。(答此类试题,要有称呼,语气合乎身份,语言得体,所提要求要明确、简洁。) (2)示例:①你认为中学生的头发长短要不要统一标准? ②如果学校强行要求你按标准理发,你会怎么做? (3)示例:老师背着一把尺子,拿着一把大剪刀,同时给几名学生剪发,寓意学校针对学生头发长短,出台了统一的标准,禁止学生留个性发型。(描述图画含意,一般要先描述图画的内容,再揭示含意。) 3.(1)表明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善意,希望APEC各成员之间保持和平、友善、和谐、互助的良好关系。 (2)示例: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北京周边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

《2014年河北省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答题指导 1.龚自珍(1分。有错字不给分。)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进一步烘托“离愁”。(2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3分。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游戏厅》答题指导

巧猜地名 1.海口 2.北京 成都 3.贵阳 4.山西 5.新乡 古今人物谜 1.董卿 2.道光 3.陈宝国 4.林丹 5.水均益 6.丁汝昌 7.齐白石

成语灯谜 1.君子之交 2.一衣带水 3.有声有色 4.融会贯通 5.销声匿迹 6.一见如故

趣答生活谜 1.早茶 2.插秧 3.围棋 4.鞋

《古诗词赏析与默写重点篇目分类复习》答题指导

爱国忧民类

一、1.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理解词语意思不能停留在词语的本义层面,还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 2.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回答此题,必须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一方面要读出“望”中所见,另一方面要读出“望”中所想。) 3.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4.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回答此题,关键在于结合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社会背景,紧扣诗中所“望”的内容。) 二、1.示例: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学生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忠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以丰富画面和意境。) 2.示例: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所描绘的景物对应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3.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句是诗人直接抒情,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示例: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对“笼”字表达的意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要与作者表达的主题和诗中的气氛相结合:“寒”字除了指特定的季节,也暗含了诗人的心情。) 5.示例: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感到非常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回答这道题,要读懂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后庭花》是奢靡的亡国之音。) 三、1.黄毛猎犬 苍鹰 借代 2.“狂”是全词的中心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狂”的表现:盛装出猎;千骑相随,气势雄壮;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行为豪放,胸怀建功立业的壮志。 3.C(此答案不符合作者用典的意图。该句借用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描绘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此题考查学生对全词理解的程度。要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所表达的观点、志向。) 四、1.完成 可叹 2.蕴含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3.示例: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4.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理解诗词中的情感,一般要结合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1.个人因参加科举而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情况。回答此题,需要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揣摩其含义。) 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示例:我同意这一说法。前面三联内容,从讲述个人经历到讲述国家命运,又从讲述国家命运到讲述个人命运,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感;尾联发出慷慨激昂的绝唱,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铁血丹心。(前三联是铺垫,尾联才是诗的主旨。全诗表现出了诗人的崇高气节和悲壮情怀。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能力。回答这类题,要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endprint

怀乡思人类

一、1.示例一:“未”是“没有”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归期无期的无奈。 示例二:“何当”是“哪一天”的意思,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与亲人团聚的期盼。(品析字词首先要弄明白其字面意思,再联系语境品析其深意。) 2.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使诗歌回环往复,增添了思念缠绵的意味。(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首联写现实情景,是实写,表现离愁别绪:尾联写未来与亲人相会的情景,是虚写,表达欢聚情绪。虚写是为了衬托实写。表达的是诗人现实中的离愁和思念之情。(先弄清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再分析其作用。) 二、1.示例:《别亦难》。这是这首诗的诗眼,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题目就是诗眼) 2.这句诗用了两个“难”字,前一个“难”指相见困难,后一个“难”指离别时痛苦。两个“难”字前后呼应,强调有情人相思和离别的痛苦深沉绵长。(先弄清字的含义,再考虑写法和作用。) 3.这句诗的意象是“东风”“百花”,它们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用来表达美好心情,这里分别与“无力”和“残”搭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凄凉之情。(要先弄准意象及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再联系诗句品析。) 4.我觉得合适。这联诗的意思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蜡烛烧成灰烬方流干。它的寓意是:对工作或事业执着,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和老师的敬业精神十分相似,所以可以用它评价老师。(先分析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老师的工作精神与诗句含义有无相同或相似之处,最后进行判定。) 5.D(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因此表达惆怅、凄苦之情及缠绵相思之苦的不是诗人。) 6.“蓬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青鸟”比喻信使。(“具体”一词暗示要答出词语在这联诗里的意思)

三、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守边将士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答表达情感的题可以不叙述诗句的具体内容,只答表达的感情即可。) 2.举目望去,数不清的峰峦犹如屏障一样耸立着。斜阳下,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小城紧闭城门,孤独地静卧在那里。(在不改变诗句意境的情况下,大意正确即可。) 3.这首词借“浊酒”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家心切又苦于壮志难酬的情怀。(不可忽略“壮志难酬”) 4.这首词的上阕写到了“塞下秋”“衡阳雁”“边声”“千嶂”“烟”“落日”“城”等边塞景物,“异”“无留意”“连角起”“千”“长”“孤”“闭”等呈现出了景物的特点,给景物注入了悲凉之情,表现出了边塞的荒凉,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真实感受,达到了景中有情的境界。(扣住“融情于景”答即可) 四、1.作者创造性地将三个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妙地组成深秋画面,为全篇构筑了苍凉的抒情背景,充分表现了凄楚愁苦之情。(扣住“三个名词组成一组画面”答即可,注意品析景中所含的情感。) 2.这句所表现的意境清新恬静,其他句子表现的意境却萧瑟凄凉,小令的主题也是表现游子的孤独和凄凉。这种以乐写哀的方法更能烘托主题。(围绕“以乐写哀”答即可) 3.“瘦”不只写马,还写了马上的人。马和人因路途遥远、四处奔波而“瘦”,写出了游子离家漂泊之苦和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的感慨。(不能忽略“马上人”) 4.指游子。抒发了游子的孤苦寂寞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整首小令虽不着一“秋”字,却写尽了深秋荒凉、萧瑟的景象;不用一“思”字,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融入景物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写更感人,更耐人寻味,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五、1.亡国之愁、失去自由之愁 2.这个比喻说明当时的月是一弯缺月,象征世事的缺憾,渲染凄凉的氛围,蕴含悲凉的感情,也为下文抒发离愁营造了气氛。(抓住题目中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这个要点来答) 3.不是,应该说“寂寞”的是词人,被“锁”的主要也是词人。这句话借景喻人,表现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和孤独凄凉的境况。(要弄懂词句深层的意思) 4.三字一句,连续三句,强调了词人愁苦之情无法忘却及离愁别恨的深重。(体会短句子的作用) 六、1.客船停泊 船停泊在北固山下,作者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内容由景象和感情两部分组成) 2.游客旅途中的船儿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叙述时必须体现出互文的语法特点) 3.“阔”字表现出春潮使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广阔浩渺的景象,表现出了恢宏气势。 4.抓住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景物变化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弄清景物的特点是答题的关键) 5.这联诗要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归雁”指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因漂泊在外,游子见到归雁,就想让归雁带信,更突出了思念之深切。(先弄清诗句的意思,再分析“归雁”的作用。)

抒怀言志类

一、1.身、人、春、神 en 2.C(A:“巴山楚水”泛指刘禹锡被贬后曾迁徙任职过的朗州、连州等地区。B:“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D:“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3.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B(尾联以“今日听君歌一曲”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二、1.杜牧 赤壁之战 2.战戟折断,沉埋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3.示例:所改句子的韵脚符合诗歌要求,这是其合理之处,但所改句子诗味不足,失去了原句里所表现出的那种假想曹军胜利而孙、刘失败之后的形象化的反差情景,也失去了以美人衬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的富于情趣的表达效果。 三、1.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2.闻说鸡鸣见日升 3.示例:作者初涉宦海,踌躇满志,意在表达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怕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四、1.浩荡离愁 2.示例: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3.“落红”为有情之物,化作春泥,能催发灿烂的花朵,孕育更加美好的明天。寄托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感。 五、1.见 闻(因为“又”表示“再”之意,说明先前两人曾经相逢,印证诗前两句中的“见”“闻”二字,表明他们当时的相逢是在经历战乱之后。) 2.示例:流露出对昔日国家鼎盛时期的无限眷恋之情。 3.示例:既是写与友人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两人都到了暮年。endprint

绘景寄情类

一、1.孟浩然 2.A(本诗描述作者出使边塞的所见所感,属于边塞诗,从诗歌中的“边”“汉塞”等词可看出。) 3.C(这里的“长河”特指黄河) 4.示例: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中,极目远眺,一缕烟在空中升腾,格外醒目;横贯沙漠的黄河奔涌向前,一轮圆圆的红日正缓缓下沉,苍凉中又令人感到温暖。(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特点描述,如“大”“孤烟”“落日”“圆”等。) 二、1.唐 诗史 2.泰山 岱宗(泰山是“五岳”之首,又名岱宗。) 3.B(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齐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写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的景象,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4.“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一个“入”字,写出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的情态,反映出山的深远。(本句借写“鸟”表现山) 三、1.春雨细滑、润泽的特点 2.这句诗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象。早春的草刚刚长出,还很纤细,所以远远望去仿佛有一片极淡的青色,近看却发现青草稀稀疏疏,似有若无。(结合诗歌反映的季节,从“遥”“近”“有”“无”的角度分析。) 3.反映出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有鼓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味。(通过“最”“春好处”“绝胜”,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意图。) 四、1.杭州西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 2.本诗属于闲适类。因为从内容看,本诗描绘西湖早春美景;从情感看,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所以归为闲适类比较合适。(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判断和分析) 3.水面初平 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浅草没马蹄(“水面初平”指的是春水初涨的样子。“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时黄莺叫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这些都反映出早春的特点。) 五、1.宋 晏殊 2.D(本句重在写词人对美丽春天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之情) 3.甲(甲句重在感慨时光流逝,乙句重在感慨人生短暂。) 六、1.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从“怀子由”可以看出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而“兼”是“同时”的意思,反映出作者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的目的,还抒发了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思想情感。(抓住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①明月几时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启示: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我们要用豁达的心态来对待不圆满的人生。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努力去克服困难,不要怨天尤人。(分析诗句中蕴含的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4.示例:“低”是低垂的意思,这里不仅写出月亮的样子,同时与前面“转朱阁”和后面“照无眠”连在一起,还有暗示时间流逝的意思。正是由于月亮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一连串的思想活动。如果改成“窥”,变成月亮窥视人间,上下语句不能很好地衔接,也不利于表达词人的情感。(分析词语,应抓住字词意思的差别,结合上下语句和作者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时也能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破了空间的阻隔,寓意“让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连在一起”,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一、1.留取丹心照汗青 2.谁家新燕啄春泥 3.惟吾德馨 4.衡阳雁去无留意 5.秋风萧瑟 6.无可奈何花落去 7.奉命于危难之间 8.温故而知新 9.学而不思则罔 10.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11.隔江犹唱后庭花 12.蒹葭苍苍 13.无为在歧路 14.甲光向日金鳞开 15.天街小雨润如酥 16.窈窕淑女 17.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8.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题时要避免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等现象。要求填写的句子,一般为诗文名句。) 二、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6.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7.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9.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型默写题,主要考查对名句内容、含义、情感、手法等方面的把握。题干往往对诗文名句某一方面的特征有细致描述,答题时要针对相关特征,筛选符合条件的句子,不能出现书写差错。) 三、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6.何陋之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7.示例:应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园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任写两联即可) 8.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9.醉里挑灯看剑 暂凭杯酒长精神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10.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烟笼寒水月笼沙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11.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或“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归类型默写,可以看作是理解型默写的拓展延伸,也可称为主题默写。答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规定的内容,选取符合要求的诗句作答。) 四、1.示例一: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示例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四: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不畏浮云遮望眼 4.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5.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6.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7.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答运用型默写题,一方面要能理解有关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另一方面要能准确找出诗文中符合情境的诗句。答题时要审清题意。把握所设情境,切忌答非所问。)

本刊部分图片选自相关资源库,若您的原创作品被我刊选用,请与美编工作室联系。联系电话:0371-66370705。

发现本刊有印装质量问题,请退河南文达印刷公司调换。(电话:13973379279 邮编:450008)

本期责任校对:周瑞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飞吧,云宝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双层多示例集成学习